书城社科农业农村工作知识(村官上岗必备知识手册)
2207900000020

第20章 从思想和行动上关注民生(3)

减小农村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促进农村、农业与农民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先进文化来支撑。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重点工程,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这包括:

1.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1日公共文化没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现象。

2.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

3.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没要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

切实搞好扶贫开发工作

一、消除贫困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作扶贫开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内容,意义十分重大。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为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不断好起来,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投入巨额资金,开展了有计划、有组织和大规模的扶贫开发,为解决农村贫困地区的问题进行了艰苦的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世界银行行长保罗?沃尔福威茨在2005年访华时说:“自1980年以来,中国的脱贫人口在发展中国家脱贫人口中占75%,这是一个惊人的事实,中国的减贫成就举世瞩目。”我国扶贫开发取得的巨大成就,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1.我们党和国家开展扶贫开发,努力解决贫困人口的生产和生活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一个重要体现,极大地坚定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包社会主义的信心。

2.组织扶贫开发,解决几亿人的温饱问题,说明我们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推进中国人民的人权事业,为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权,进行了锲而不舍的努力。

3.扶贫开发取得的成就,为保持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保持边疆安定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

4.扶贫开发取得的伟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以及广大干部群众表现出来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为我们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基本国情教育增添了丰富生动的教材,应充分运用它来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继续为推进改革和建设而不懈奋斗。

专家认为:贫困现象的存在,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影响社会和谐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1.贫困产生的心理失衡,会使原本并不严重的社会问题放大,导致少数群众与社会的关系恶化,甚至造成社会动荡。

2.贫困引发的紧张心理,会对人们的社会行为产生连锁反应,如果贫困人口不能获得公平的发展权利和机会,就会使社会其他阶层陷入对贫困的恐慌,那么人们参与竞争的方式就会更加激烈,甚至打破人们共同制定的规则,导致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

3.贫困现象的长期存在,还会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和开发,使人与自然的和谐遭到破坏。

强化扶贫开发,有利于解决贫困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化扶贫开发,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二、明确扶贫开发的各项政策。目前我们解决温饱问题的标准还比较低,进一步增加贫困地区群众的收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逐步向小康迈进,难度会更大。至于要根本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更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进一步搞好扶贫开发工作,使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得到提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

1.要继续以中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边疆地区和特困地区为重点,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大工作力度,提高扶贫成效。

2.要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强化扶贫工作责任制,提高扶贫成效。坚持从实际出发,勇于探索,扬长避短,找到能够发挥当地优势的有效途径和办法,以利把优势和潜力迅速地转化为经济效益,这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取得的一条重要经验。

3.要认真安排好灾区和困难农户的生产生活。对于遭受自然灾害和有困难的群众,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组织干部深入灾区和贫困地区?摸底排查,核实灾情,及时发放救灾、救济粮款,认真落实农业税收灾歉减免政策,组织和引导灾区群众开展生产自救,解决急需的问题。

4.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本色,也是我们克服困难、开创事业的重要法宝。完成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任务,必须继续坚持贯彻这一方针。

5.要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要继续动员全社会为扶贫开发共同努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把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形成强大的合力,帮助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这也是这些年来我们在扶贫开发实践中坚持贯彻的一条重要经验。

6.要继续加强对扶贫开发的领导。扶贫开发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全党和全国的共同任务。中西部地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东部地区的各级党委和政府也要高度重视,切实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要坚持实行扶贫工作责任制,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三、坚持开发式扶贫的方针。开发、救济救助和社会保障三者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非相互排斥和替代,其中开发式扶贫方针是根本。我们必须坚持开发式为主的方针。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一贯坚持的方针。

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的也要靠发展。努力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条件、生活条件和生态条件,提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发挥比较优势,促进生产的发展,促进群众生活的改善,并逐步增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是开发式扶贫的真谛所在。我们知道,目前消除贫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输血式,一种是造血式。最简单的扶贫方法就是给钱,这只能救急,不能救穷,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消除贫困需要输血式救济扶贫,但造血式开发扶贫才是实现农村贫困地区小康和现代化长期有效的途径。

开发式扶贫有四方面内容:一是通过项目扶贫,形成造血机能;二是靠管理扶贫,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三是靠科技扶贫,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质量;四是靠教育扶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身素质。

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适应各民族和谐发展的需要,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重点扶持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地区,实施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加大安居温饱、易地搬迁和劳务输出力度,推动各项扶贫开发措施进乡、入村、到户。

优先将少数民族聚居的贫困村全部纳入国家扶贫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强化对少数民族贫困人口的直接帮扶。对缺乏基本生存条件、自然灾害多发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特困少数民族群众,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保障少数民族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建设特困少数民族群众解困工程。在《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框架内,为解决特困少数民族群众温饱问题,优先将尚未纳入国家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规划的特困村,全部纳入整村推进规划实施范围,基本实现具备条件的特困村通路、通电、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有学校、有卫生室、有安全的人畜饮用水、有安居房、有稳定解决温饱的基本农田或草场的目标。扶持少数民族特困县发展支柱产业和开展劳动力培训。对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缺乏地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地方病高发区的少数民族特困群众,具备搬迁或安置条件的,按照统筹考虑、积极稳妥的原则,稳步推进生态移民和易地扶贫。对因生态保护失去生存资源或失去劳动能力,无法通过扶贫措施解决温饱的少数民族困难群众,通过社会救助等方式解决温饱问题。

总之,帮助困难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重要职责,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我们一定要按照中央的要求,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