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灵异探险记系列1
2206000000009

第9章 向“未知的大陆”进军——南极探险(3)

沙克尔顿虽然没有如愿以偿地到达南极点,但找到了一条通往南极点的行进路线,创造了南进的世界纪录(南纬88,23.这一探险史上的显赫成就,使他蜚声一时,誉满全欧,成为英格兰的民族英雄,欧洲不少国家都争着册封他为爵士。

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探险家阿蒙森

罗阿德?阿蒙森是人类第一个登上南极点的探险家。与几乎同他同时孿登南极点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相比,他的确是很幸运的。

1872年6月16日,阿蒙森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附近的一个农庄,从小喜欢滑雪旅行和探险,他是世界西北航道(一条沿加拿大北面,从大西洋通向太平洋的航线)的征服者,曾经3次率探险队深入到北极地区探险。1897年,他作为大副受雇于比利时的“比利时”号船,第一次参加了南极探险。1899年返回欧洲后,又受雇于商船当船长。1909年四五月间,当他正在“先锋”号船上制订为期5年的环北极航行计划时,有两则突如其来的消息使他毅然放弃北极之行的计划,一则是美国探险家罗伯特?皮尔里已于1909年4月6日到达北极点;另一则是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创造了抵达南纬88。23’的最高纪录,距离南极点只有178公里的路程了。阿蒙森随即决定改变计划,去摘取首先踏上南极点的桂冠。

1910年8月9日,阿蒙森和他的同伴们乘极地探险船“费拉姆”号从挪威启航。他在途中很快获悉,英国海军上校斯科特率领的探险队也是以南极点为目标,早在两个月前就已出发向南极幵进了。这对阿蒙森来说,无疑是一场不宣而赛的竞争。于是,他从马德里给斯科特发了一封“我正去南极”的简短电报,这引起了英国新闻界的轩然大波。

1911年1月2日,“费拉姆”号穿过南极圈,并在同一天抵达浮冰区。1月4曰,他们到达无浮冰的幵阔海湾——鲸湾,在此卸货建立出发基地,并把基地取名为“费拉姆之家”。阿蒙森以基地为依托,沿东经163°往南的三个纬度上,每一纬度布设一个仓库。阿蒙森在此进行了10个月的充分准备,熬过漫长的冬季,于10月9日一行5人(阿蒙森、奧拉夫?布贾拉德、斯维串、哈塞尔、赫尔默?汉森、奥斯卡)驾驭90只格陵兰狗拉的5架雪橇,开始向南极点挺进。每天,他们行进28?38公里,3天就到了南纬80。。11月2日,到达南纬82。,从仓库里取出足够用90天的物品,然后沿东经163°继续向南挺进,又在每个纬度上为返回基地布设一个仓库。之后,他们顺利抵达3340米的极地高原。尽管沿途遇到髙山、深谷、冰川和被称为“魔鬼舞厅”的冰裂缝等险阻,但每天的行进速度仍保持在30公里左右。12月7日,他们穿过沙克尔顿到达南纬88,23’,此时他们食物充足,前进快速,结果仅用两个月不到的时间(从出发基地起算),便于12月14曰胜利抵达南极点。阿蒙森激动的心情简直难以言表。他们热烈欢呼,互相拥抱,庆幸成功。即刻把一面挪威国旗插在南极点上,设立了取名“极点之家”的营地,进行了连续24小时的太阳观测,测算出南极点的楕确位置,并垒起一堆石头,插上滑雪杖作标志。帐篷搭在一旁。阿蒙森知道,他们身后的斯科特正在紧紧追赶,很快就要到达南极点,而自己的归途又是相当艰难的,任何意外都可能发生。于是,他便在帐篷里留下一张给斯科特的便条和给挪威国王哈康的信。阿蒙森这样做的用意在于,万一自己在归途中遇到不测,就可以由斯科特向挪威国王报告他们胜利到达南极点的喜讯。

12月18日,阿蒙森踏上了返回鲸湾基地的归途。一路上依然精力充沛,意志旺盛,所带口粮绰绰有余。1912年1月30日,他们在基地再乘“费拉姆”号离幵南极洲,于3月初抵达澳大利亚的霍巴特港。多次北极探险积累的丰富经验,娴熟的驾驭狗拉雪橇技术,难得的好天气,密切的配合以及顺利的途径,是阿蒙森登极成功的基本因素。

阿蒙森和他的探险队的成功,不仅是挪威的骄傲,全世界也为之喝彩。然而,这时的斯科特和他率领的探险队还在为到达南极点艰苦努力,他们的命运如何,是人们非常关注的问题。

献身南极的英雄斯科特

在阿蒙森登上南极点的第34天,斯科特也到达了南极点,但他的经历却与阿蒙森有天壤之别

罗伯特?弗肯?斯科特是英国皇家海军中校。早先他既不是探险家,也不是航海家,而是一个研究鱼类的军事专家。1901年8月,他受命完成这次南极探险,乘“发现”号深入到南极圈内的罗斯海,并在麦克默多海峡的罗斯岛度过漫长的冬天,从而使他熟悉和适应了南极的环境,为他向南极点进军打下基础。此后,他又多次率队赴南极探险,曾到达离南极点870公里的地方(南纬82°17‘〉。1909年1月9日,他获悉曾是他手下的沙克尔顿到了离南极点只有178公里的南绪88。23’处,使他大吃一惊,从而激起了他远征南极点的念头。

斯科特在准备期间,非常相信马拉雪橇的优越性,而对耐寒力强、能在雪地上奔走自如的爱斯基摩狗却存有偏见,他不听著名探险家南森博士的一再忠告,决定使用西伯利亚矮种马,同时还认为机械运输大有可为,于是带上了3台履带式拖拉机。斯科特的固执己见,为他登极铸成了大错,埋下了此行惨败的祸根。

1910年6月,斯科特率领由军官、士兵和科学家组成的33人探险队,乘“新大陆”号船离开欧洲。1911年6月6曰,他在麦克默多海峡安营扎寨,等待南极夏季的到来。10月下旬,当阿蒙森已从鲸湾基地向南极点发起冲剌时,斯科特一行却迟迟不能动身。时值南极夏季,但风暴不止,大雪和严寒使他们难离营寨,有几个队员病倒了,矮种马也不吃东西。到10月底,生病的队员稍有恢复,天气也好了起来,斯科特才踏上登极的征途,但却比阿蒙森晚了许多时日。

斯科特把人员分成4组,每组4人,各有1部雪橇,各组交替前进。11月3日,他们离幵营地仅64公里,拖拉机的注油系统就坏了,怎么修也不顶用,其结果正如南森预见的那样,变成一堆废铁扔在雪地里。矮种马行进在松软的雪地上,举步维艰,速度非常缓慢。斯科特本计划每天行进24公里的计划只好泡汤。由于马力不支,斯科特只得靠人力拖拉笨重的雪攝赶路。距南极点只有250公里了,斯科特决定留下5人作最后冲刺。

1912年初,该是南极气温最髙的季节,可斯科特一行却遇到了“生平见到的最大的暴风雪”,迫使他们寸步难行。1月8曰,他们穿过沙克尔顿到过的南纬88。23‘,随即加长了每天的行进时间,竭尽全力突击终点。1月16曰,斯科特一行终于以惊人的毅力登上了南极点。但他们还没有来得及欢庆胜利,就发现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斯科特的便条及给挪威国王的信。这等于是晴天霹雳,一下子把斯科特从欢乐的高峰推到了痛苦的深渊。面对事实,他无可奈何地哀叹:“别了,我们的大部分梦想!

斯科特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他给阿蒙森的帐篷拍了照,画了图,升起了“可怜的被人欺辱的英国国旗”,测定了南极点的位置,于1月18日踏上归途。半路上,同伴埃文斯和奥茨因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先后死去。一天,当他们蹒跚地来到设在罗斯冰架上的仓库时,本想美美地在此休息和饱餐一顿,谁知装在桶里的煤油却神秘地流光了。没有燃料取暖煮食,给斯科特又一次沉重打击。离下一个营地虽只有17公里,但却成为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他们太虚弱了,体力已消耗殆尽。3月29日,斯科特在绝望中写下了最后一篇日记:“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过了不到一年,寻找斯科特的搜索队在斯科特蒙难的地方找到了仍在睡袋中的3具完好遗体,随即就地掩埋,墓上插上了滑雪杖做的十字架,并为英雄们举行了简单的葬礼。斯科特生前留下的重达17公斤的矿物标本和植物化石,还有日记、照片,至今仍完好地保存着。

斯科特的英雄事迹和献身精神,在南极探险史上留下了悲壮的一页。1957年,美国把建在南极点上的科学考察站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以示纪念。

中国南极科考历程

三千多米厚的冰层像帽子一样扣在陆地上,周围是茫茫一片泛黑的海水,海面上漂满了大大小小像荷叶一样的浮冰,偶尔会出现几只企鹅,一批批穿着红色中国南极考察队服的身影穿梭在这片沉寂的大陆上……

1980年1月应澳大利亚南极局的邀请,中国科学家张青松、董兆乾首赴南极考察,从而揭开了中国南极考察事业的序幕。1983年5月,中国参加《南极条约》议案,正式成为该条约的缔约国之一。1984年11月20日,一支由海洋科学家、海军官兵、新闻记者等591人组成的南极科考队首次乘中国自行制造的远洋考察船从上海出发,踏上了向南极进发的征程。上午10时整,随着长鸣的汽笛,“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和祖国的重托,怀揣人民的期盼与嘱托,踏上了充满风险、迎战冰雪的新航程!中国,终于吹响了“向南极进军”的号角。

作为中国首次南极考察,这次南极考察的使命就是开辟一条从中国到南极的航线,建起属于中国自己的考察站。建站首先要选地址,在这期间,队员已经不住在船上了,而是在岛上临时搭个帐篷,睡在睡袋里。早晨起来的时候常常肩膀上、头上都盖着一层厚厚的积雪。条件非常艰苦,没有条件做饭,队员饿了就用饼干充饥。1984年12月31日,中国南极考察队登上乔治王岛,将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了南极洲上。同时将从祖国带去的刻有“中国南极长城站”字样的奠基石,竖立在了南极洲的土地上。1985年2月20日上午10时,经过50多天的建设,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长城站正式建立,在乔治王岛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按照中国人传统的习惯,长城站主楼披红挂绿。

长城站,包括办公栋、宿舍栋、医务文体栋、气象栋、通讯栋和科研栋等7个主体建筑,站区南北长2千米,东西宽1.26千米,占地面积2.52平方千米,平均海拔高度10米。它位于南极洲西南,在乔治王岛的南端(南纬62度12分59秒,西经58度57分52秒),那里是南极地区科学考察最为密集的地方。

1985年10月7日,中国成为南极条约第17名协商国成员,使中国在南极国际事务上终于有了发言权和决策权。

1989年1月26日,第5次南极考察队举行了中国南极中山站(南纬69度22分24秒、东经76°度22分40秒)的奠基仪式,2月26日,以孙中山先生的名字命名,由******题写站名的中山站举行了落成典礼。它位于东南极大陆伊丽沙白公主地拉斯曼丘陵上,有极昼和极夜现象,连续白昼时间54天,连续黑夜时间58天。在中山站附近有澳大利亚和劳基地和俄罗斯的进步站。

2008年10月20日,中国第2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前往南极中山站。这是以往历次考察中任务最重、搭载人数最多、装卸物资量最大的一次南极考察。2009年1月27日,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和挫折后,中国在南极建立的第三个考察站——昆仑站(南纬80度25分01秒,东经77度06分58秒)终于建成,这是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也是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上的科学考察站。在这片被称之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地区,考察队员将一座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华鼎“天鼎”放置在了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冰穹A上,在那里留下了中国人永久的印记。

2011年10月28日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正式成立。10月29日“雪龙号”由上海奔赴天津,11月3日科考队员从天津起航,向着那片白色的神秘大陆进发……

本次南极考察队共有220名科考队员,年龄最大的60岁,最小的年龄只有20岁。历经163天的惊涛骇浪和风雪洗礼,“雪龙”号在航行2.84万海里的航程后,于2012年4月8日,安全停靠在上海国内基地码头。在这期间,考察队顺利完成了26项站区科学考察和7项南大洋科学考察项目。

南极洲是地球上最遥远最孤独的大陆,它严酷的奇寒和常年不化的冰雪,长期以来拒人类于千里之外。

数百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数以千计的探险家,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为我们揭开了这片神秘土地的面纱,前往南极的梦想已不再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