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高道李真果
22004000000009

第9章 流落他乡(3)

李氏继续说:“乌鸦尚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更何况我们是有感情的人呢?佛陀常教诲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心存感恩,对我们好,帮助过我们的人,要知恩图报。”

“娘,真果明白了。谢谢娘对孩儿的教诲!”黑夜中,真果一双深陷的大眼睛闪亮着光芒。

“娘读的书不多,以后你要多读书,多拜师学习,就会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真果记住了。”

李氏想到明天就要与儿子分别,禁不住眼角再次湿润了。她转过脸去,不忍再看儿子一眼。

第二天一早,李氏带着真果来到堂屋,去见彭家夫妇。

李氏把真果过继给彭家当义子的想法告诉夫妇俩。

“这怎么行?我们不能夺人所爱!”彭子渝断然拒绝道。

彭子渝打心眼里喜爱真果,曾想自己有个真果这样聪明不凡的孩子该有多好!现在李氏要将孩子过继给他们夫妇,他自是欢喜。可是,李氏只有一个儿子,他不能这么自私。

“大哥,大嫂,你们不图回报,是大好人,大善人,我李氏感激不尽。但我要让儿子明白做人的道理,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当然,我也有一个私心,真果给你们做儿子,既可以孝敬义父义母,又可以继续学习,将来也有个出息,他爹九泉之下也感到欣慰。”

“这……”彭子渝不知如何是好。

“义父义母在上,受孩儿真果一拜!”在旁的真果突然上前一跪。

“孩子,快快请起!”彭氏喜不自禁,眼里含着泪花。

真果拱手道:“古人有言,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孝经》上说:‘夫,孝之德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以也,民之行也。’真果孝敬母亲,遵从母命,愿侍奉恩人双亲,以尽孝道。”

真果曾在私塾读了许多儒家经典,虽然很多不能理解,但他的领悟力比其他蒙生强,常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彭子渝听真果一番言辞,引经据典,入情入理,非六岁孩童所能言。他大为惊奇,一时听得呆了。

好半天,他终于回过神来,大喜过望,起身扶起真果,激动地说:“从今往后,你就是我彭子渝的儿子了。”他转过身对妻子道:“我们有儿子了!”

彭氏连连点头,擦了擦眼角喜悦的泪花。

彭子渝朝李氏拱手作揖:“大姐深明大义,忍痛割爱,令彭子渝佩服!请受一拜!”

“且莫要行礼,折煞我了。”李氏赶紧道。

“请大姐放心,我一定会把真果义子带好,培养成人。”

“谢谢!谢谢大恩人!”李氏禁不住掉下来泪来。

彭子渝忽然想起什么,对真果道:“真果,既然跟了我们,你愿意改姓吗?”

真果征求地朝母亲望了一眼,李氏点了点头。

“孩儿谨遵义父之命!”

彭子渝满意地点头。他认真想了片刻,走到祖先牌位前,燃香拜揖:“列祖列宗在上,彭子渝蒙李氏大义,将六岁独子李真果过继我夫妇,收为义子。从今后,真果我儿改姓彭,名泽风。”

真果恭敬地上前,向彭家列祖列宗敬香作揖。

李氏抱着小女,向彭家夫妇辞别。她爱怜地抚摸着真果的头嘱咐道:

“孩子,不要惦念娘和小妹,好好孝敬义父义母,听话。”

“是。娘多保重!”真果的眼里汪了一层水汽。

李氏看着懂事的真果,心里流着泪,眼中充满不舍和伤感,只好用笑容来掩饰。

“我们真果,不,我们泽风又多了一个爹,一个娘,多好啊!”

“大姐,请放心,我们会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爱泽风。谢谢大姐大恩,送我们一个儿子,彭家后继有人了。”彭氏真心道。

李氏感激地道谢。她心中万般不舍,不忍多看真果一眼,怕又流露自己的感情,让孩子难过,便匆匆别了彭子渝夫妇,带着幼女回老家去了。

自此,六岁的李真果与母亲分别,留住彭家,成为彭子渝夫妇的义子,改名为彭泽风。

真果在彭子渝家中,十分孝顺懂事,起早贪黑,烧水煮饭,放牛喂猪,上山砍柴,打猪草,什么活都干。

彭母心疼孩子,坚决不要真果干活。但真果坚持要劳动,替义父义母分担家务。

“真是个倔孩子!拿你没办法。”彭母掏出手绢,给真果擦掉额头上的汗水,又爱又怜。

彭子渝见真果机灵聪慧,酷爱读书,颇有天赋,且能说会道,便有心培养他当讼师,把他送到私塾读书。彭子渝一有空,也教他四书五经,还给他讲自己四处帮穷人打官司的故事。

“孩儿将来也要做一个像义父那样,帮助穷人、行侠仗义的状师!”

义父彭子渝在真果的心目中,就像一个行走江湖的大侠。

“好啊!”彭子渝十分高兴,但想到朝廷腐败、地方官员乱纪坏法,又不免心灰意冷。

他长叹了一声。

“义父为何叹气?”真果问道。

“泽风,当状师也不一定是出路。将来你考取功名,做官也罢,做学问也罢,无论做什么,要做一个正直的好人。”彭子渝语重心长道。

“孩儿记住了。”

李真果读私塾的地方,在离彭家场十多里路的邻村,一座叫塔子山的半山上。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真果上学要走一个多小时。这家村塾,名为“安溪私塾”,虽然远,但名声在外。

塾师安立文是一位举人,曾在县衙做文官,却因看不惯官场腐败黑暗,愤而辞官,回乡下老家设立私塾教书为生。

安立文人品端方、学问通彻,因材施教从不死板,许多人家慕名而来送子读书。他所教贫寒子弟自八九岁至二十岁左右都有,以十二三岁以下居多。六岁的真果是最小的一个。

村塾在山上一间废弃的山神庙内。二三十个学生年龄不等,坐在课桌前,戴着瓜皮帽、扎着长辫子,摇头晃脑地念书。

塾师安立文四十岁左右,穿着长衫子,戴着一副小眼镜,一看便知学问渊博。学生念得好的,他微笑赞许,神情和蔼;念得结结巴巴的,他便挥着戒尺,瞪几眼,让人感到一种威严。

课堂上,一阵杂七杂八的朗读声中,有的念“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有的念“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有的念“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从《三字经》到《大学》、到《古文观止》等,学生各念各的,声音高低起伏。安立文发现有一个声音特别清亮而流畅。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来是真果在背诵《论语》。这小小蒙童竟然能念到《论语·卫灵公篇》,还背诵如流?安立文大为惊奇。

他有心考考真果,便对学生讲解这段师徒问答。

“子贡问了孔夫子一个很大的问题,他问,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永久受益呢?孔夫子用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大概就是‘恕’吧。这个‘恕’,就是说情有可原,理不可恕的意思。曾子明白了孔子讲的道理,对一起学习的门生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这‘忠恕’两个字了。大家懂了吗?”

安立文故意将意思反讲。

“学生明白。”底下的学生齐声道。

这时,真果突然举手。安立文示意他讲。

真果站起身,大声地说:“先生,学生认为,孔夫子的‘恕道’是讲,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不要施加给别人,而要以己之心推及别人之心。言外之意,假如别人伤害了你,你也要以仁爱之心尽量宽容,而不是先生所言情有可原,理不可恕。”

课堂上一阵哗然。

安立文惊喜地端详真果,此子不读死书,善于思考,果然超群不凡。

他想再考考真果的智商。

安立文让真果拿两个水桶到山下的天泉洞汲水,期间要走过一座独木桥,然后在正午时分,抬水到十里路远的土地庙,并要保证桶里的水是满的,中途也不能歇息。

安立文算好时间,提前到土地庙等真果。

两个小时后,刚好是正午,真果抬水到了土地庙。安立文惊讶地发现两个木桶的水都是满满的。他舀了一瓢水喝,甘洌清甜,果然是出自天泉洞的水。

他惊异地问真果怎么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