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22003600000009

第9章 佛教胜地莫高窟(3)

释迦牟尼在迦耶城的迦耶山为七万二千信徒说法。佛陀在中心,两旁列侍听法的菩萨、僧侣、梵天、魔王、商主等。佛陀座下一位止盖菩萨发问,旁边有趁会的佛徒们捧着鲜花、珠宝、璎珞等供奉之物。止盖菩萨的左边有一位妇女着绣襦长裙,双手合十向佛陀礼拜;她就是东方日月光女王。佛陀坐在莲台上说法,天上的杂花妙果、珠盖幢幡、奇香异彩,纷纷降下。宝雨天花云下是一带海洋。在海天日月横幅之上是十幅说法分图,每分图中央是佛陀,旁边的菩萨则各不相等。此外画面中又分别有各个说法故事,如海天日月之下有三头牛,一个农民担禾,一人锄地,三人修塔,三位僧人受斋,二人写经诵读,一位妇女在灯树上点灯,一位妇女与男子亲切交谈,丑恶的夜叉与一男子开玩笑,牢狱中提出的犯人,僧侣持弓箭射杀大象,女子侍奉病人,袒臂僧侣与人辩论。壁画的右端有一个商队,骑马的旅行者后是满载货物的骆驼在山间,押货的商人跟随行进。这支商队从右至左经过山峦、沙漠、河流、村庄,到达了长城的关口。商队正是行进在古代丝绸之路(参见史苇湘:《敦煌莫高窟的〈宝雨经变〉》,《1983年全国敦煌学术讨论会文集》(艺术篇)第61页-70页,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我们从这幅以宗教为内容的壁画里可以见到世俗众生的纷纷攘攘,佛陀正在劝说他们脱离苦海,给他们指示出一条通向西天极乐世界的道路。

四 供养人的功德

佛教信徒向寺庙施舍奉献香花、灯油、饮食或资财,称为供养;供养人即是施主。佛门以作福利的功能为善行之德,修功便

有所得,这样称为功德。施主出资开凿造像是佛教内所为最大和最重要的功德,因为这样可以弘扬佛法。开窟造像者也被称为供养人。信徒们认为“功德”做得越多,做得越大,佛陀就为其虔敬所感动,使其现今和来世都会得到幸福。供养人在开窟造像之工程完成后,于窟壁上绘制自己家族以及亲友等的图像,旁边题上姓名、官职或身份,表明自己的愿望和虔诚。现在敦煌莫高窟的第492窟内基本上都有供养人画像和题记。

◎开窟塑像——善男信女的祝愿

菩萨的供养人主要是权贵富绅和寺庙上层僧侣,如河西及敦煌地区的地方政府官员、王公贵族、节度使、将军、僧统、寺主、法师等,也有一些普通的佛教信徒——清信士和清信女。莫高窟第98窟的供养人是沙州归义军节度使授神武将军太保河西万户侯张义潮,其家族有归义军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支度营田等使索勋、于阗国至孝帝天皇后曹氏、郡君太夫人李氏、郡君太夫人宋氏、第十二小娘子、第十三小娘子、新妇小娘子李氏、新妇小娘子阎氏、新妇小娘子李氏,沙州官员有检校国子祭酒兼御史中丞阴又明、张庆达、陈万通、杨神佑、阎海员、张贤庆、张行宗、宋国忠、王延寿,检校太子宾客兼监察御史张盈达、索进达、米和清、张贤进、郭汉君、曹安宁、罗守忠等。这些供养人像依次绘在壁上,表示他们贵重的社会地位和所作功德。张义潮所开凿的第156窟有佛经变图十二幅,壁的下端绘有其妻《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图中人物众多,仪仗威严,妇女丰盈端庄,表现了豪华贵幸的气派。第108窟为河西陇右节度使检校太尉兼中书令曹义金营造,下列了其家族及家属二十五位供养人。画像中曹义金官服持笏,乌帽朱衣;妻回纥公主戴凤冠,面贴花钿,珠翠项圈,朱衣窄袖,丹凤领,腰系红带,双手捧香炉。曹义金所开第66窟绘有曹氏夫妇出行图:前有旌旗仪仗骑导,旁有乐队和众多舞女,义金乌帽红袍骑在白马上,后面有羽扇战旗等簇拥;回纥公主高冠骑白马,御者分立左右,侍女十余骑跟随,两旁有舞女和武士,后面有轿车三乘,妇女女童步行观看。显赫的贵族出行图给清静的佛地增添了世俗色彩。这些供养人的虔敬功德是希望在菩萨的保佑之下永远享荣华富贵。

沙州释门都法律和尚索义辩为第12窟的窟主。他是沙州贵族索姓,而且任释门要职,所以有能力开窟,以此为亡故和未亡的亲属祈福。故所列的供养人有侄男新妇张氏、亡姑索氏、亡妹行四娘、姑四娘子。第303窟绘列了四位供养人像,在像旁有人以嘲讽的语气做了题记,分别是:“僧是大喜,故书壹字”、“这僧名字法严”、“这僧名字严意”、“这女人名字好女”。这是僧尼们集资营造的。僧侣虽然十戒俱足,五蕴皆空,他们开凿造像仍存在个人的愿望,但愿佛祖能够理解。

盛唐开凿的第225窟内有两位供养人像,题为:“佛弟子王沙奴敬画千佛六百一十躯,一心供养”、“女弟子优婆夷郭氏为亡男画千佛六百一十躯,一心供养”。他们一为佛教善男,一为信女,都没有官衔职位,当是沙州的富户。他们捐资请画工绘制了众多的佛像以表达纯朴的信仰。西魏开凿的第285窟内的供养人有史崇姬、阿丑、乾□、乾□、阿媚、蛾女、丁爰、阿建、头女、难当、处胜等众多信女。这些都是普通的妇女,她们是佛教的真正支持者和最虔诚的信徒,在莫高窟留下了她们信仰的见证。

北周第428窟是河西的僧侣与民众集资开凿的。此窟的供养人有瓜州沙门比丘庆仙、凉州沙门比丘道、甘州沙门孙义、永隆寺和样福寺的僧众,以及众多的佛教信徒。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信仰而结合起来,贡献出微弱的力量。晚唐的第147窟是由社人刘藏藏、刘贤德等四人集资开凿的一个小小的佛龛。他们相信做点功德会得到平安和福祉的。敦煌文书有《比丘福慧等十六人造佛窟约》(S.3540):

庚午年正月廿五日立凭:比丘福慧、社长王安午、将头□乾祐、乡官李延会、李富进、安永长、押衙张富佛、阎愿成、陈干文、张佛奴、崔丑奴、马文斌、孔彦长、都头示祐员、示祐清、贾永存等一十六人,发心于宕泉修窟一所。并乃各所心意,不是科牵(摊派),所要色目林果,随办而出。或若天地倾动,此愿不移。指二帝以同盟,请四天而作证。众内请乡官李延会为录事,陈干文为纲首,押衙阎愿成为虞侯;祗奉录事从事,比至修窟罢工,斯凭为验。又比丘愿澄充为祗食纳力,又胡住儿亦随气力,所办应遂。

这是由僧侣福慧发起,联系地方乡绅,民众自愿参加,集资开窟造像,特立下盟誓规约。文约里有细致的组织分工,也有贫苦僧侣和民众自愿出力,这样可以保证营造工程的顺利完成。由此可见营造佛窟的工程之巨大和艰难,亦可见民众的宗教信仰所产生的力量。

敦煌及河西的各阶层人们,世俗的和方外的,善男和信女,他们都是佛教的信仰者,既为传播宗教而广积功德,又为自己发下种种朴素的愿望,于是一个一个的佛龛在鸣沙山石壁上开凿修补,终于造成了千佛洞。这里曾经耗费了千千万万的资财,塑造和绘制了成百上千的图像,凝结了广大信徒的心愿。我们现在看来难于理解,但在古代文明中却是真实的。它比御用史臣所写的历史还更能揭示古代文明的意义。

◎趋福避祸——供养人的祈祷

现在我们从敦煌莫高窟留下的供养人题记里去了解古代人们开窟造像时的心愿。我们可能在短小甚至残缺的发愿文里听到他们向佛陀求助的声音。

敦煌民众和僧侣历经战乱的苦难,他们向佛陀和菩萨祈求和平,遥祝中原皇帝万寿无疆,希望给沙州人民带来安宁的张义潮和曹义金安康富贵,还祝愿世间众生幸福。莫高窟第192窟的龙兴寺僧明立所作的长篇《发愿功德赞文》记述了敦煌社官朱再靖和录事曹善僧等三十余人建造若干佛像,绘制数铺壁画,表示为佛龛燃灯,年年供养。他们完成此功德是为了:

先奉为当今皇帝衘宇,金镜常悬,国祚永隆;又愿我河西节度使万户侯检校司空张公命同极至寿;……合邑公等惟愿常修正道,崇敬法门,躬至慈悲!……齐宴河清,天下太平,……苍生俱沐胜化,咸登善果。

这种集体的祝愿是无私的。他们主要是愿沙州节度使张义潮长寿,但他们愿皇帝像明镜一样照察天下、愿王朝的国运长久、天下太平,则表达了沙州边地人民的愿望。显然他们深知中原王朝无力给边地人民带来和平了,只能求助于一种超然的力量。第166窟题记:

时唐□亥七月十三日释门法律临坛大德胜明奉为国界清平,郡主尚书曹公□□□先亡考妣神生□□法界,众生同沾斯福。

在曹义金重建沙州归义军秩序后,与回纥、吐蕃和平共处,沙州社会安宁。僧人胜明代表了民众发出深深的祝愿,希望国界清平,沙州不再被回纥和吐蕃侵扰了。

佛陀似乎不仅对苦海众生慈悲,更乐意接受僧众的祈祷。第285窟题记:

夫至极阒旷,正为尘罗所约;圣道归趣,非积累何能济拔。是以佛弟子比丘辩化,仰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敬造迦叶佛一躯并二菩萨。因此微福,愿亡者神游净土,永离三途;现在居眷,位太安吉,及蠕动之类速登常乐。大代大魏大统四年(538)岁次戊午八月中旬造。

比丘是出家受戒之僧。比丘辩化虽然身入佛门清净之域,但感到仍为尘世罗网所困。当其自觉趋向于佛法须经一段努力才能超然于世俗。因此按教义,他本应与世间脱离一切关系,却又不能忘记祖先和父母恩德,所以造佛求菩萨为祖先和父母降福。佛教认为地狱里存在三途:猛火所烧之处为火途,畜生互相捕食之处为血途,饿鬼以刀剑相逼之处为刀途。人死后变成鬼便在地狱里受苦。僧人辩化希望祖先亡灵脱离地狱之苦,超升净界;又愿在世亲人平安吉祥。第220窟有沙州节度押衙翟奉达于同光三年(925)的题记:

敬画新样大圣文殊师利菩萨一躯并侍从兼供养菩萨一躯及南无观世音菩萨一躯。标斯福者先奉为造窟之灵,神生净土,不坠三途之灾;次为我过往慈父长兄勿溺幽间(地狱)苦难,长遇善因;兼为现在老母合家子孙无诸灾障,报愿平安,福同萌芽,罪弃涓流。

这是为祖先、父母及全家人祈福的。民间相信人死后要入地狱,相信尘世之外尚有幸福的天国,更相信菩萨会因虔诚的发愿而感动的。这是儒家文化所没有的;民众在佛教文化里找到了信仰的归宿。当然,不忘祖先、孝敬父母是符合儒家提倡的孝道,民众为他们祈福也应是儒家“慎终追远”之意了。第335窟东壁门北上角的发愿文:

垂拱二年(686)五月十七日净信优婆夷高氏奉为亡夫及男女见在眷属等普为法界含生,敬造阿弥陁二菩萨兼阿难、迦叶像一铺。

优婆夷,梵语,意为佛门信女。这位普通妇女高氏造佛像主要是为亡夫免坠地狱,她还愿儿女及一切有生命之物都得到赐福。这是多善良的妇女!第180窟西壁龛外题记:

清信佛弟子张承庆为身染患,发心造二菩萨。天宝七载(748)五月十三日毕功。

这位佛教信徒因身患疾病,特造佛像以求消除病患。此窟南壁西侧有一则中唐的题记:

观世音菩萨,弟子阚日荣奉为慈亲蕃中隔别敬造。

这是吐蕃占领河西时期,佛教信徒阚日荣的母亲沦陷蕃中,他希望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相助,以使他们母子团聚。在第107窟东壁门北侧有一则很特别的短短的题记:

敬造释迦牟尼佛六躯,愿舍贱从良,及女喜和一心供养。

这位供养人的社会身份在莫高窟里是最特殊的,他是贱民,身为家奴,没有自由。他铢积寸累,辛辛苦苦存下一点钱,用它来造了佛像。佛祖会为这特殊的供养人感动的,他必将改变其被奴役的卑贱地位,让他和女儿喜和舍贱从良,得到自由。

莫高窟的千佛就是由这些芸芸众生供养的。他们为佛教信仰贡献了资财,也贡献出善良而朴素的心愿。

五 经卷后面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