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22003600000005

第5章 东方河西走廊的古代文明(4)

吐蕃统治河西时期,将唐王朝的乡里制度改为部落、将制。乡里制,即在县级政权下设乡,乡下有里。吐蕃占领沙州后,废除敦煌县原有的敦煌乡、莫高乡、神沙乡、玉关乡等,改为部落。千户为一个部落,五百户为小千户,百户为将;各级俱设户长。这些部落是古代游牧民族的编制,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行政管理已经较严密了,因为吐蕃建立了较为完备的户籍管理。汉族人民在吐蕃统治下必然受到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敦煌文书里有一些文献资料很真实地反映了这种情形。敦煌藏文卷子《据唐人部落禀帖批复告牒:禁止抄掠汉户沙州女子》(P.T.1038,P.T.伯希和敦煌卷子藏文编号)云:

亥年春大论于陇州会上用印发出之告牒:

二唐人部落头人告禀曰:往昔吐蕃、孙波与尚论牙牙长官衙署等,每以配婚为借口,前来抄掠汉地沙州女子,其实乃佣之为奴。为此,故向上峰陈报,不准抢劫已属赞普之臣民,并请按例准许,可如通颊(汉人部落)之女子,可以不配予别部,而在部落内寻择配偶,勿再令无耻之辈持手令前来择配,并允其自择配偶。

告牒如上,用印颁发。

吐蕃在占领区内曾大肆掠夺汉族女子、财物,当其统治稳定之后仍有各衙署签发命令允许一些军将及头人到唐人部落内抄掠成年女子,强行配婚为由,实际上将她们作为家奴使用。吐蕃大论(宰相)接到唐人部落头人禀报的情形后,特向占领区发出通告,认为汉族女子已属吐蕃国主赞普的臣民,不许劫掠她们,允许她们在本部落内自择配偶。这可见沙州女子在当时遭到的民族压迫,但吐蕃政府已力图改变这种野蛮的陋俗,以利于其在汉族中的统治地位。敦煌藏文卷子《青稞种子借据》(P.T.1115)云:

蛇年春,宁宗木部落百姓宋弟弟在康木琼新垦地一突半,本人无力耕种。一半交与王华子和土尔协对分耕种,种子由华子负责去借。共借种子二汉硕(石),秋季还债为四汉硕。其中二汉硕由宋弟弟归还。……二汉硕的抵押品为家畜母牛两头,交与华子手中,抵押若失去,就不再还给青稞。万一宋弟弟外出不在或发生纠葛,承诺之数仍应交纳,可直接与其妻部落女石萨娘去讲议(交涉)。中保人曹银,阴叔叔立契。本人和承诺人按指印。

这反映了农民无力耕种土地,将一半土地与人分种,以作为外借种子的条件。借物利息从春到秋,加倍偿还,属于高利贷剥削了。由此可见汉族民众生活的艰苦情形。敦煌藏文卷子《比丘尼为养女事诉状》(P.T.1030)云:

比丘尼与萨仙照诉状:

往昔,兔年于蕃波部落与退浑部落附近,多人饥寒交迫,行将待毙。沙州城降雪时,一贫穷人所负襁褓之中抱一周岁女婴,来到门前,谓:“女婴之母已亡故,我亦无力抚养。此女明后日即将毙命。你比丘尼如能收养,视若女儿亦可,佣为女奴亦可。”我出于怜悯,将她收容抚养。……

沙州汉族人民在吐蕃占领时期像这种“饥寒交迫,行将待毙”的惨状应是较为常见的(参见刘进宝:《吐蕃对河西的统治与经营》,《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论文集》第322页-337页,书目文献出版社,1996年。)。沙州人民,为了争取自由,反对奴役,改变穷困痛苦的命运,他们时刻准备起义反抗吐蕃,让沙州再归属大唐王朝。敦煌曲子词《菩萨蛮》(P.3128)即表达了沙州人民的愿望:

敦煌古往出神将,感得诸蕃遥钦仰。效节望龙庭,麟台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

“关西出将”是汉代以来河西的光荣传统。敦煌果然出了名将张义潮,他带领人民收复了沙州。

◎张义潮光复沙州

张义潮,于唐代贞元十五年(799)出生于吐蕃占领时期的沙州。张氏本为沙州望族,义潮为张氏族中杰出的人物。他姿质奇伟,龙行虎步。曾习儒家经典,尤精于兵法韬略,熟悉天文地理,深知剑术,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他长期以来便准备在沙州推翻吐蕃统治,光复大唐汉族政权。

公元842年,即唐代会昌二年,吐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加剧。这年吐蕃国主赞普去世,因无子嗣,便拥立了其妃之兄尚延力的儿子乞离明。吐蕃王室表示反对,很多部族叛离,国内陷入大乱。大将尚恐热自号宰相反叛,他与吐蕃鄯州节度使尚

婢婢交战,战争连年不断,统治势力削弱。大中二年(848)尚恐热率所部掠扰河西诸州,凡所过之地捕杀了许多吐蕃守军,积尸遍野;其部下对他怀恨,准备随时发动兵变而将他杀死。张义潮认为收复沙州的时机到了。他组织了以沙州几大家族为主的汉族军队,特别招募勇士组成敢死队,通知了敦煌城内汉族民众接应。在一个漆黑的夜晚,风沙猛烈,城上守备松弛,张义潮率领敢死队勇士潜行至城上,突然攻城,火光冲天;汉族民众喊声四起,里应外合,犹如千军万马之众压城。吐蕃军士失守,仓皇逃遁。张义潮轻而易举地收复了陷没吐蕃六十七年的沙州城。

沙州光复后,张义潮负责州事,继续组织汉族军队追击逃溃的吐蕃军,迅速攻破瓜州,而且乘胜分别向河西其余诸州进军。河西诸州人民闻风响应,吐蕃统治纷纷瓦解。这年秋天,张义潮先后收复了瓜州、伊州、肃州、鄯州、甘州、河州、西州、岷州、廓州等十一州,将这十一州的地图绘好,派遣其兄张义谭,州代表李明达、李明振、押衙高进达、吴安正等二十九人组成使团东入长安,向唐王朝报告胜利喜讯,献上地图。大中五年(851),大唐宣宗皇帝在朝接见了沙州使团,嘉奖张义潮等对国家的忠诚,欣喜地收了十一州地图,敕封张义潮为沙州防御使,李明达为河西节度使衙推兼监察御史,李明振为凉州司马检校国子祭酒御史中丞,吴安正等分别授武尉等官。十一月,宣宗诏令在沙州设置归义军。唐代边地驻戍军队大者称军(军区),小者称守捉、城、镇。归义军统辖沙、甘、瓜、肃、鄯、伊、西、河、兰、岷、廓十一州,以张义潮为节度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营田支度等使、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吏部尚书兼金吾大将军,掌管归义军辖区之军政大权。

在河西十一州光复过程中,佛教僧众利用宗教组织以号召信徒们参加起义。为此,宣宗皇帝表示对河西释门都僧统洪辩及其弟子悟真给予嘉奖,特派吏部尚书崔龟和中书舍人崔瑶奉牒前往沙州:

敕释门河西都僧统摄沙州僧政法律三学教主洪辩、敕朝使沙州释门义学都法师悟真等:

盖闻其先出自中土,顷因及瓜(州)之戍,陷为辫发之宗(吐蕃)。尔等诞质戎坛,栖心释氏,能以空王之法,革其异类之心。犷悍皆除,忠贞是激。虔恭教旨,夙夜修行。或倾向天朝,已分其觉路;或奉使魏阙,顿出其迷津。心惟可嘉,迹颇劳正。宜酬节义之效,或奖演道之勤。假内外临坛之名,赐中华大德之号。仍荣紫服,以耀戎缁。洪辩可京城内外临坛供奉大德,悟真可京城临坛大德,仍并赐紫,余各如故。

洪辩等佛教徒在吐蕃统治时期因宗教派别相异,曾被强制辫发,改变宗教,但他们坚持佛教信仰,参加起义活动,使汉族“祖父之沉冤”得以洗雪,表现了对佛教和朝廷的忠贞,因此特加奖励。可惜洪辩和悟真等佛教徒的具体史实已不得而知,现在仅保存了大中五年五月唐宣宗敕牒石刻碑文(《僧洪辩受牒碑》1900年发现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侧。引自姜亮夫:《莫高窟年表》第392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留下一点历史线索。

敦煌诗人热情地歌颂了沙州的光复:

万顷平田四畔沙,汉朝城垒属蕃家。歌谣再复归唐国,道舞春风杨柳花。仕女尚有天宝髻,水流依旧动桑麻。雄军往往施鼙鼓,斗将徒劳猃狁夸。

沙州回归唐王朝,人们喜气洋洋。妇女又梳挽着唐玄宗天宝年间的发式,将士们敲着战鼓庆祝战胜吐蕃(借指猃狁-匈奴)而立下的历史功绩。从此沙州又是生机盎然、桑麻禾苗、瓜果飘香、流水平沙、蕃养生息的绿洲了。

敦煌文书《张义潮变文》残卷(P.2962)以通俗的讲唱文体叙述了张义潮保卫河西的三个事迹。第一是击败吐蕃与吐谷浑联军。其事在大中十年前,时张义潮已加封为仆射(宰执官待遇)。吐谷浑为吐蕃所灭,大部迁徙北方去了,余部为吐蕃所奴役,在沙州西部保留了吐浑国。变文叙述:

诸川吐蕃兵马还来劫掠沙州。奸人(间谍)探得事宜,星夜来报仆射:“吐浑王集诸川蕃贼欲来侵凌抄掠;其吐蕃至今尚未齐集。”仆射闻吐浑王反乱,即乃点兵从凶(西)门而出,取西南上把疾路进军。才经信宿,即至西同侧近,便拟交锋。其贼不敢拒敌,即乃奔走。仆射号令三军,便须追逐。行经一千里以来,直到退浑国内,方始趁跌(停止前进)。仆射即令整理队伍,排比兵戈,展旗帜,动鸣鼍(击鼓),纵八阵,骋英雄。分兵两道,裹合四边。大持白刃,突骑争先。须臾阵合,昏雾涨天。汉军勇猛而乘势,拽戟冲山直进前,蕃戎胆丧奔南北,汉将雄豪百当千。……决战一阵,蕃军大败。其吐浑王怕极,突围便走,登陟高山,把险而住。其宰相三人,当时于阵面上生擒,只向马前,按军令而寸斩。生口细小等活捉三百余人,收夺得驼马牛羊二千头匹,然后唱《大阵乐》而归军营。

第二次是进军纳职。张义潮曾于大中五年(851)收复伊州(新疆哈密)。伊州以西的纳职县居住的吐谷浑和回纥部落混合吐蕃军经常侵扰伊州,俘虏女子,掠夺牲畜。变文云:

仆射乃于大中十年(856)六月六日,亲统甲兵,诣彼击逐伐除。不经旬日,中间即至纳职城。贼等不虞汉兵忽到,都无准备之心。我军遂列乌云之阵,四面急攻。蕃贼獐狂,星分南北;汉军得势,押背便追。不过五十里之间,杀戮横尸遍野。……仆射与犬羊(敌人)决战一阵,回纥大败,各自仓皇抛弃鞍马,走投入纳职城,把牢而守。于是中军举画角,连击铮铮,四面汉军收夺驼马之类一万头匹。我军大胜,匹骑不输,遂即收兵,望沙州而返。

第三次是伊州之战。大中十年,唐宣宗派遣御史中丞王瑞章前往安西(新疆库车)册封回纥国王庞特勤为可汗。王瑞章带着制诏和册文,同押衙陈元弘行至祁连山南畔,遇到归顺吐蕃的回纥叛军一千余骑,劫去制诏和册文。陈元弘等寡不敌众,四下逃散。元弘在沙州被游奕使佐承珍捉住,领到张义潮处。张义潮“闻言,心生大怒,——‘这贼争敢辄尔猖狂,恣行凶害’。向陈元弘道:‘使人(使者)且归公馆,便与根寻。’犹未出兵之间,至十一年(857)八月五日,伊州刺史王和清差走马使至云:‘有背叛回纥五百余帐,首领翟都督等将回纥百姓已到伊州侧。’”,变文至此残缺,大致后来张义潮率军至伊州击败回纥叛军。回纥(Huí hé),中国古代西北操突厥语的民族之一,北魏时为高车或铁勒诸部之一,作袁纥,唐初名回纥;安史之乱时,曾助唐军收复长安和洛阳,公元788年更名回鹘。回纥当是Viyor的对音,今译维吾尔。回纥部落联盟与唐王朝一直保持友好与从属关系。张义潮坚决打击依附吐蕃的回纥叛军,同时保持安西都护府与回纥国的友好关系,结为联盟。

河西人民创作唱文(P.3500)热情歌颂张义潮的功绩。唱文中的太保即张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