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敦煌文化寻绎
22003600000017

第17章 隐没的中国古代文明(7)

《浪淘沙》是唐代新燕乐乐曲,最早见于教坊曲。那么,教坊演唱此曲时,其歌词是长短句词体还是齐言声诗呢?这已无从考证。因此关于长短句词体的起源,词学家们大都假设它是由齐言声诗演变而来的。敦煌曲子词的发现,才使我们见到了白居易、刘禹锡、温庭筠等文人词之前的流行于民间的长短句词。这为解决词体起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资料。

王重民编校的《敦煌曲子词集》(王重民:《敦煌曲子词集》,商务印书馆,1957年。)收录唐五代流行于西北民间的无名氏作品162首,它们都是幸存于敦煌秘室中的。其中有不少早期的长短句形式的歌词,例如唐玄宗的“御制曲子”《献忠心》(任半塘:《敦煌歌辞总编》第68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见于教坊曲,它在盛唐时期已传播西北。今敦煌曲子词里有“御制”两首,另存西北民族将领表述归向大唐意愿的两词:臣远涉山水,来慕当今。到丹阙,向龙楼。弃毡帐与弓箭,不归边土。学唐化礼仪同,沐恩深。见中华好,与舜日同钦。垂衣理,教化隆。尽遐方无珍宝,愿公千秋住。感皇泽,垂珠泪,献忠心。

蓦却多少云水,直至如今。涉历山阻,意难任。早晚得到唐国里,朝明主。望丹阙步步泪,满衣襟。死生大唐好,喜难任。齐拍手,奏乡音。各将反本国里,呈歌舞,愿皇寿,千万岁,献忠心。

这两词产生于公元八世纪之初,它与我们以往的诗歌形式相较,已具新的特点:第一,句式为复杂的长短句,每首内三、四、五、六、七字句并用;第二,每首词分为对称的上阕和下

阕;第三,每阕内共用四韵;第四,词中字声平仄已有规律可循,如〇表示平声,●表示仄声,两词基本上相同;第五,两词系按词调格律规定有序地将字、句、韵组成一个整体,个别句子虽有一二字增减,但可见出其格律仍颇严整的。这是中国标准的“律词”的产生。(“律词”的概念是洛地提出的,见其《词乐曲唱》第232页,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年。)就词体的声韵格律而言,它的产生必须在近体诗声律已经成熟的时代;就词体所依赖的音乐准度而言,它的产生必须在新燕乐已经流行之时。中国词学史上关于词体起源问题之所以长期不能清楚地认识,这是因缺乏“律词”的概念和缺乏早期标准的作品所致。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表明公元八世纪之初,中国已存在标准的律词,它标志了词体的起源。

宋人认为音乐文学和古典格律诗体中所出现的一种“变体”,它的形式特点是新的“长短句”,在音律和声韵方面有其独特的规定,因此不同于古代诗歌、乐府歌辞和唐代声诗,乃“别是一家”——这就是词。宋人认为外来音乐,“俗乐”、“夷声”或“胡乐”,它始于隋代,在唐代开元之后盛行于世,它是新燕乐,于是相应地产生了以词从乐的长短句歌词。宋人将词体起源时间的上限定在盛唐的开元、天宝间,下限定在唐末,而其兴起的内部原因是文人“倚声制词”,“句之长短各随曲度”,依据乐曲的节奏旋律而填写长短句式的歌词(谢桃坊:《宋人词体起源说检讨》,见《宋词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宋人没有见到敦煌曲子词,当时的历史线索已经错乱,但

他们毕竟距离词体起源的时间最近。敦煌曲子词的发现,证实了他们的意见是很合理的。敦煌曲子词里已可见到艺术表现已经成熟的作品,例如《凤归云》:

征夫数载,萍寄他邦。去便无消息,累换星霜。月下愁听砧杵起,塞雁南行。孤眠鸾帐里,枉劳魂梦,夜夜飞飏。

想君薄行,更不思量。谁为传书与,表妾衷肠。倚牖无言垂血泪,暗视三光。万般无奈处,一垆香尽,又更添香。

敦煌《云谣集》收此调两词,此其一;其二言及思念之丈夫征战于沙碛;两词作于同时,同一对象。词为代言体,即作者拟托妇女语气表达闺怨之情。它间接反映了河西战争给妇女们带来的痛苦。抒情主体是一位汉族将领的妻子,其思绪缠绵,情感细腻,在音讯不通时,唯有向三光——日、月、星——祈祷,愿丈夫早早平安归来。此词在敦煌曲子词里堪称典范之作,艺术技巧已达到相当成熟的境地。

《菩萨蛮》表现妇女对爱情永恒的坚决态度: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直待三更见日头。

这种坚决的意志,一般是民间妇女具备的。汉代乐府歌辞《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振振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敦煌歌辞完全继承了《上邪》的表现方式。民间妇女情感激烈,发出誓言,如果爱情断绝,必须是宇宙间重要的自然规律逆转,例如青山烂了,白天见到星辰,秤锤浮在水面,夏季下雪,天地相合,等等。如果这些自然规律正常地转运,则她的爱情是不会断绝的。这即是说,自然规律不可能改变,她那火样的情感也不会熄灭的。

以上所举的词,它们与唐五代文人的作品比较起来,无论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毫无愧色的。敦煌曲子词的内容十分广泛,艺术风格是多样的,如王重民所说:

今兹所获,有边客游子之呻吟,忠臣义士之壮语,隐君子之怡情悦志,少年学子之热望与失望,以及佛子之赞颂,医生之歌诀,莫不入调。其言闺情与花柳者尚不及半,然其善者足以抗衡飞卿(温庭筠),比肩端己(韦庄)。至于“生死大唐好”,“只恨隔蕃部,情恳难申吐;早晚灭狼蕃,一齐拜圣颜”等句,则真已唱出外族统治下敦煌人民的壮烈歌声,绝非温飞卿、韦端己辈文人学士所能领会,所能道出者矣!(王重民:《敦煌遗书论文集》第57页,中华书局,1984年。)

现在我们且看战士表达为国立功信念的《生查子》:

三尺龙泉剑,箧里无人见。一张落雁弓,百支金花箭。

为国竭忠贞,苦处曾征战。先望立功勋,后见君王面。

正是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战士,汉族政权才能在河西的敦煌长期存

在。这里的武士是很自豪的,他们嘲笑儒士,如《定风波》:

攻书学剑能几何?争如沙场骋偻?。手执绿沉枪似铁,明月。龙泉三尺斩新磨。堪羡昔时军伍,谩夸儒士德能康。四塞忽闻狼烟起,问儒士:谁人敢去定风波?

河西的儒士也经常卷入政治与军事斗争,他们绝不示弱。

敦煌曲子词的发现为词体起源提供了新的历史资料,它还表明在唐代文人词之外尚有许多民间无名氏的作品,展示出丰富的艺术风格,从此改变了传统的词学史观念。

◎敦煌变文——中国说唱文学的先驱

中国的说唱文学是由北宋都城东京(河南开封)市民游艺场所瓦市艺人孔三传创始的。他所创的诸宫调(参见《中国市民文学史》第55页。)是有说有唱的一种通俗文艺形式,说的部分用散文,唱的部分采用各种宫调的曲子,以叙述长篇的故事。最早的诸宫调作品是金代民间书会才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说唱唐代崔莺莺与张生的故事。金代刊刻的古本《刘知远诸宫调》说唱后汉国主刘知远的发迹变泰及与妻子李三娘的故事;此本是1907年俄国柯兹洛夫在黑水城考古发现的。明清时期中国市民文学繁荣兴盛,说唱文学如弹词、宝卷、子弟书、大鼓书等发展起来了。关于说唱文学的历史渊源,在敦煌文书发现以前,中国文学史家是不清楚的。敦煌文学中最重要的是“变文”。郑振铎认为:“敦煌

宝库打开而发现了变文的一种文体之后,一切的疑问,我们才渐渐的可以得到解决了。我们才在古代文学与近代文学之间得到了一个连锁。”(引自《中国俗文学史》第180页。)“变文”是说唱文学,说的部分用通俗的散文,唱的部分用三、五、七言的韵文。印度古代盛行这种说唱文体,佛教传入中国后,此种文体也介绍到中国。僧侣们用变文的形式表述佛经故事,以使佛家教义世俗化。由于变文深受中国民众的欢迎,唐代中期以后,出现了一些新体的说唱文学(王重民等编《敦煌变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收录的作品,有的属说唱文学,但不是变文。),例如《孔子项托相问书》(P.7882):

昔者夫子东游,行至荆山之下,路逢三个小儿。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小儿(项托)答曰:“大戏相杀,小戏相伤。戏而无功,衣破里空。相随掷石,不如归舂。上至父母,下及兄弟,只欲不报,恐受无礼。善思此事,是以不戏,何谓怪乎?”

小儿项托异常聪明,能言善辩。他拥土作城,不避孔子之车。孔子责问,项托回答说:“昔闻圣人之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情。从昔至今,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孔子只得下车绕道,但出于好奇,便诘问这位神童许多自然界现象和社会现象的种种疑难问题,项托回答得巧妙而正确。例如孔子问:“汝知何山无石?何水无鱼?何门无关?何车无轮?何牛无犊?何马无驹?何刀无环?何火无烟?何人无妇?何女无

夫?何日不足?何日有余?何雄无雌?何树无枝?何城无使?何人无字?”项托回答:“土山无石。井水无鱼。空门无关。轝车无轮。泥牛无犊。木马无驹。斫刀无环。萤火无烟。仙人无妇。玉女无夫。冬日不足。夏日有余。孤雄无雌。枯树无枝。空城无使。小儿无字。”孔子最后叹息说:“善哉!善哉!方知后生实可畏也。”以下是七言韵文,叙述项托入山修道。孔子入室杀害了读书的项托,其血变成苍苍的竹丛。孔子惧怕了,在州县设置庙堂以纪念项托。这个故事纯属虚构,表现出对儒家圣人孔子的嘲笑,歌颂了项托的聪明智慧。项托实是民众智慧的化身,象征着民众中的天才受到摧残。从文体而言,这是变文之外的典型的说唱体作品。

《燕子赋》是五言长篇韵文,以寓言方式讲述燕子与雀儿争夺窠窟的故事,整体结构是散文叙事性的。这类作品还有《茶酒论》《季布诗咏》《百鸟名》《书》等或四言、五言、七言,或前有类似散文的说明部分。它们都不同于传统的诗歌或散文,但通俗生动,韵文句式而具散文叙述的特点,因而应是属于新体说唱文学。《下女夫词》(P.3350,S.3877)是典型的:

儿家初发言:贼来须打,客来须看。报道姑嫂,出来相看。

女答:门门相对,户户相当。通问刺史,是可祗当?

儿答:心游方外,意遂姮娥。日为西至,更阑至此。人困马乏,暂欲停留。幸愿姑嫂,请垂接引。

女答:更深月朗,星斗齐明。不审何方贵客,侵夜得至门庭?

儿答:凤凰故来至此,合得百鸟参迎。姑嫂若有疑心,火急反身却回。

女答:本是何方君子,何处英才?精神磊朗,因何到来?

儿答:本是长安君子,进士出身。选得刺史,故至高门。

女答:既是高门君子,贵胜英流,不审来意,有何所求?

儿答:闻君高语,故来相投。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这是表现民间婚俗的作品。“女夫”指女婿,“下”有戏弄之意;因此“下女夫”即戏难女婿之意。此作品的上半部分表述男方迎亲人骑马来到女方门前,女方伴娘开门盘问。经过盘问,新郎下马,邀请入室。作品的后半部分是五七言诗,表现新娘迎入男家后闹房的情形。这是一幅敦煌地区古代婚俗的画卷。其前部分生动有趣,具有一定情节,反映了当时富贵人家门当户对的婚姻现实,可以成为一篇独立的作品。

◎敦煌话本——中国小说的雏形

民间艺人的“说话”——讲故事,这在中唐文献中偶尔有记载。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四:“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市人小说,呼‘扁鹊’作‘褊鹊’字,上声。”这记述了民间艺人讲说战国时名医扁鹊的故事,然详情已不可考。北宋时都城开封的瓦市伎艺里已有专业的“说话人”,且有“讲史”与“小说”之分。我们现在还能见到宋代说话人的底本——“话本”近四十种(参见胡士莹:《话本小说概论》第200页-234页,中华书局,1980年。)。敦煌文书里保存了《韩擒虎话本》

《庐山远公话》《唐太宗入冥记》和《叶净能诗》等数种通俗小说,它们是幸存的中国最早的话本了。

《韩擒虎话本》(S.2144)讲述隋代大将韩擒虎的故事,如讲述他奉隋文帝杨坚之命,率军攻取江南陈朝:

擒虎虽在幼年,也曾博览王父兵书:“此是左掩右移阵,见前面津口讧旗,下面总是鹿砦,里有勾搭索,不得打着,切须记。当见右移阵上,人员较多,前头总是弓弩”。擒虎有令:“摇旗大喊,旗亚齐入,若一人后退,斩杀诸将,莫言不道!”言讫,摇旗大喊,一齐便入,此阵一击,当时瓦解。

这一段描绘相当生动,是讲史话本之祖了。《庐山远公话》(S.2073)是讲述东晋佛教净土宗始祖慧远故事的,话本开头一段:

说这慧远,家住雁门。兄弟二人,更无外族。兄名惠远,舍俗出家;弟名惠持,侍养于母。惠远于旃檀和尚处,常念正法,每睹真经,知三禅定如乐,便委世之不远。遂于一日,合掌启和尚曰:“弟子伏事和尚,积载年深,学艺荒芜,自为愚钝。今拟访一名山,寻溪度水,访道参僧,隐遁于岩谷之边,以畅平生可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