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企业开始调整改造以后,许多国防科技企业由偏僻山区向洛阳、信阳、南阳、新乡、许昌、郑州等中心城市进行搬迁并进行改造,通过搬迁改造,改变了全省国防科技企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1982年,河南又开展了豫西国土规划工作,这个规划在地域范围上与三线建设基本重合,许多规划就是在三线建设的基础上展开的。2012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在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规划中,有很多工业布局如建设漯河、鹤壁、信阳、南阳、蚌埠、晋城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也都是按三线建设中有传统优势的地区进行规划的。我们可以看出,在三线建设中形成的河南工业体系和格局对河南今天工业的发展和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对河南城市的整体格局和中西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有重要影响
河南三线建设的重点是京广线以西的豫西和豫西南地区,主要是洛阳、三门峡、南阳、平顶山、鹤壁、焦作和安阳、新乡的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相比较河南东部地区来说,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城市规模相对较小。三线建设开始后,大规模的国防工业建设及能源、电子、化工、交通运输等工业和基础设施陆续在这些地区开始建设,还有全省乃至全国的沿海地区的重要工业企业也向豫西地区进行搬迁。众多工业项目建设使得落后的豫西地区及豫西的中小城市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三线建设宏大的投资规模和较高的技术起点为豫西地区奠定了现代工业和现代科技的基础,使偏僻的豫西地区的生产力大为提高,其地区的中小城市也获得了较快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了河南的城市格局。
其中最为典型的当属洛阳,洛阳作为“九朝古都”,自宋代以后便开始逐渐衰落,到解放前夕洛阳全城只有6.5万人,市区面积只有4.5平方公里,只能算得上是一个小城镇。“一五”计划期间,洛阳由于深处内陆的地理位置,一大批大中型企业在洛阳建设。三线建设期间,国家又在洛阳新建和扩建了一大批大中型国防企业和基础工业,共建设了5个军工厂、5个交通项目和战备仓库。到70年代末,洛阳已建成许多工业企业,成为国家机械工业的主要生产基地。实力雄厚的洛阳市机械工业,是豫西地区经济技术改造的基础。国家还在洛阳建立了一批军用和民用的科技研究机构,科技人员拥有人数占全省的1/3。该市拥有中央、省、市和厂办科研设计院、研究所50多家,占全省的23%,有大型科研仪器250台,占全省80%。除机械工业外,洛阳还大力发展了建材工业、电子工业、冶金工业、化学工业和轻纺工业。三线建设大力促进了洛阳的经济繁荣、城市人口和职工人数的迅速增长,1978年,洛阳市镇人口达到110.3万人,职工人数达到41万人,分别比1964年增长36%和105%。(洛阳统计局:《洛阳五十年》(1949-1999),第143、144页。)
因煤炭兴起的城市平顶山也是一个典型。解放前,平顶山还是一片荒山野岭。经过国家有计划地大力开发煤炭资源,迅速改变了面貌。到1970年,平顶山掀起了以煤炭为中心的建设高潮,当年,平顶山矿务局生产原煤683万吨,到1972年,突破1000万吨大关,达到年产1050万吨,居全国第三位,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在这个时期,平顶山矿务局又兴建了一座自行设计施工的、生产能力为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其他矿井也进行了技术改造。70年代中期,平顶山市先后建成了绢纺厂、高压开关厂、平顶山电厂、姚孟电厂、田庄洗煤厂、煤矿机械厂、水泥厂、食品厂、纺织厂等重点企业;地方各部门还建设了制革厂、铅制品厂、被单厂、造纸厂、制药厂、服装厂等10多个中小企业。这些项目的建成,使平顶山初步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体系,从此,一座以平煤为主、综合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平顶山市,耸立在中州大地。
还有焦作,其原是新乡地区的一个矿区。三线建设时期,在国家大力投资开发煤炭资源的同时,焦作利用附近丰富的资源优势,兴建了电力、焦炭、化工、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纯碱、电石、乙炔炭黑、橡胶制品、矿山机械、水泥、卫生陶瓷等一大批企业,产品在全国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工业的综合发展,“建国18年以来始终居于第一位的煤炭工业1967年屈居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为16.9%,1970年退居第三,产业比重为14.89%。”“到1976年,机械工业又上升到第一位,化工第二,煤炭第三,电力第四。”(河南省焦作市经济技术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编:《焦作经济》,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1页。)
南阳的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线建设。南阳位居河南省西南,交通闭塞,几乎没有称得上工业的企业。三线建设时期,国家在南阳重点投资。从1971年至1975年期间,13家军工企业在南阳建成投产,这些企业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南阳地方工业的发展。焦枝铁路通车后,南阳的交通条件大为改善,石油、采矿、军工工业的建立,使重工业获得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到1978年轻重工业产值之比为一比一。由于经济的发展,南阳市的规模不断扩大,1980年城区人口达到17万人。(何郝炬、向嘉贵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93页。)
三线建设时期,得到迅速发展的城市还有三门峡和鹤壁。这一时期,国家在三门峡市建设一批国防工业以及机械、电力、有色金属工业等,其中水电机械工业和矿山机械产品,在全国占有一定的地位,使得三门峡成为新兴的工业城市;鹤壁在三线建设时期,除发展传统的煤炭工业外,还突出地发展了电力、电子、橡胶制品、陶瓷、耐火材料等工业。1980年,鹤壁人口达到15万人,(何郝炬、向嘉贵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92页。)成了一个经济综合发展的省辖市。
2005年,河南制定了《中原城市群总体发展规划纲要》,确定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共9个省辖(管)市为节点构成的紧密联系圈,在这9个城市中,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洛阳、焦作、平顶山、济源等城市都是在三线建设中兴起或获得发展的,同时这几个城市的战略规划的重点也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结构特点为基础的,由此可以看出,三线建设的进行使河南的城市发展获得了一个良好机遇,豫西的许多中小城市在三线建设中得以兴起,河南全省的城市格局和城市发展都与三线建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四、对河南交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交通建设也是三线建设的重点之一,在三线建设期间,河南的铁路和公路建设都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在铁路方面,河南开展了“焦枝铁路大会战”和“太焦铁路大会战”两个“战役”。在公路建设方面,河南按照中央“三线公路要抓紧”的指示,三线的工厂定点在哪里,公路就立即修到哪里。
焦枝铁路是河南在三线建设中的著名工程之一。焦枝铁路干线从1969年11月开工,到1970年7月接通,8个月基本建成,其速度之快,在全国铁路修建史上前所未有。之后,又用了5年时间完成收尾工程,1975年7月开始运营,共投资10.75亿元。这条铁路北起河南省焦作,南至湖北省长江南岸的枝城,全长753.4公里,是联结山西、豫西、鄂西的又一南北重要干线,它与枝柳线相联成为京广线的分流线。焦枝铁路在洛阳和陇海铁路相交叉,在焦作、洛阳、宝丰有数条联络线和京广铁路相连接。整个焦枝线联结了豫中、豫西、鄂中、鄂西,成为促进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纽带和桥梁,是晋煤外运、豫煤南运的重要通道,是南阳油田、江汉油田产品外运的主渠道,对京广线起到了重要的分流作用,对战争时期的军事运输,更有不可估量的国防意义。
这一时期还进行了“太焦铁路大会战”,时间为1973年12月至1974年12月,经过数以万计的铁路职工和晋、豫两省民工的架桥凿洞,艰苦奋战,终于建成。它与同蒲、焦枝、柳枝、湘桂、黎湛铁路共同构成山西大同到柳州、湛江的南北通道,成为晋煤、豫煤南运的大通道。
围绕京广、陇海、焦枝三条铁路干线,河南境内还建设了很多支线。如安阳—李珍、汤阳—鹤壁、孟庙—平顶山—宝丰、平顶山—舞钢、洛阳—宜阳等。这些支线的建成,保证了各厂矿企业对原料、燃料和产品运输的需要。到1975年底,河南省境内中央铁路长度达1985.6公里,比1965年的1456公里增长36%。与此同时,地方铁路建设也掀起热潮。1966到1975年,全省地方铁路通车里程达1014公里,比1965年的288公里增加726公里,增长2.5倍。(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指导委员会编著:《河南省情》,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46页。)
在公路建设方面,三线建设期间,河南先后修建了洛阳至灵宝公路,潼关至连云港国道干线公路中的河南段,洛阳至潼关公路。同时还修建了一些南北走向的干线公路。如卢氏朱阳关的国防公路和由郑州北通石家庄、南通武胜关的跨省公路干线。为了加强县与县间的经济联系,豫西地区几乎县县乡乡都修建了公路。截至1975年,全省每百平方公里面积有公路1613公里,比1965年提高3倍以上,每百公里有汽车140辆,比1965年增加1.5倍。(何郝炬、向嘉贵主编:《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年版,第378页。)1960年以前,公路的路面都是中级或低级路面,雨天不能通车。1970年,铺沥青的次高级路面2174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15.5%,到1975年为19410公里,占公路总里程的72%。全省形成了国道、省道、县道相互交织的公路网。
可以说,在三线建设时期,河南交通事业的发展是空前的,在这一时期修建的大量铁路和公路有力地促进了全省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个交通网的初步形成,奠定了河南交通在全国的重要地位,也为河南改革开放后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总的来说,三线建设时期是河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河南的社会经济能够在“文化大革命”这样的特殊时期取得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赖于三线建设的开展。三线建设的进行,不仅创造了可供利用的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也积累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财富,更为改革开放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经验教训。河南当今的经济布局、工业结构和城市格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三线建设。
(作者单位: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三线建设与山西经济建设
◎田晓晴
三线建设,是针对当时可能出现的战争危险,在全国战略大后方进行的以国防工业和基础工业为主体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山西属于西北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从1965年开始,相继在管涔山区、吕梁山区、中条山区、太行山区开展了大规模的三线建设。研究山西三线建设,梳理三线建设对山西经济建设的影响,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六七十年代山西的基本建设情况,而且对于今天的山西走出新常态下经济社会发展新路子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山西被列入全国三线建设地区之一的原因分析
山西乃“华北屋脊”,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地理环境、得天独厚的煤炭资源及其他资源、较好的国防工业基础为三线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是山西广大地区被划入三线建设范围的主要原因。
山西作为内陆省份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东瞰河北,西望陕西,南邻河南,北接内蒙,雄踞黄河中游左岸的黄土高原之上。地形条件十分复杂,四周环山,山脉纵横交错,东部为太行山,西部为吕梁山,中南部有中条山和太岳山,北部有恒山、五台山、管涔山分布其间,山地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
山西作为资源型省份具有极为丰富的矿产资源。煤炭是山西最大的优势资源,素有“中国煤文化的发祥地”之称,是我国历史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地区之一。山西作为我国主要的煤炭能源生产基地,含煤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9.6%,分布于94个县、市。全省煤炭探明保有储量2238.7亿吨,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居全国之首。除煤炭资源外,铝土、铁矿、铜、耐火粘土、石膏等不仅储量丰富,且品种齐全,在全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