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事以密成,语以泄败。一个人可能会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要想让自己摆脱这种境地,在言语交谈上就要学会麻痹敌人,然后暗中策划自己的事情。
孙膑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与庞涓是同窗,二人同师鬼谷子,但在才智方面超过庞涓。鬼谷子因孙膑单纯质朴,对他厚待一层,偷偷地将孙膑先人孙武所著兵书《十三篇》传授给他。
庞涓当了魏国大将,孙膑到他那里去做事,他才知道孙膑在老师那里另有所得,更加嫉恨他。他在魏惠王面前诬告孙膑里通外国,并请魏惠王对孙膑以刖刑,两块膝盖骨被剔去,使他无法逃跑。而后庞涓把孙膑关在一个秘密地方,表面上大献殷勤,好吃好喝地供养。孙膑不知就里,还对庞涓感激涕零。庞涓乘机索要《孙子兵法》这本书。孙膑因无抄录手本,只依稀记得一些。庞涓就弄来木简,让他抄录。准备在完成之后,断绝食物,把他饿死。但是,庞涓派来侍候孙膑的童仆偷偷把庞涓的阴谋诡计告诉了孙膑,孙膑才恍然大悟。
孙膑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军事谋略家,立即想出了—条脱身之计。当天晚上,他就伪装成得了疯病的样子,一会儿号啕大哭,一会儿嘻皮笑脸,做出各种傻相,或唾沫横流,或颠三倒四,又把抄好的书简翻出来烧掉。庞涓怀疑他装疯卖傻,派人把他扔进粪坑里,弄得满身污秽。孙膑为了自己的远大志向,在粪坑里爬行,毫不在意的样子。庞涓又让人献上酒食,欺骗他说:“吃吧,相国不知道。”孙膑怒目而视,骂不绝口,说:“你们想毒死我吗?”随手把食物倒在地上。庞涓让拿来土块或污物,孙膑反而当成好东西抓来吃。庞涓由此相信孙膑确实是精神失常了,疑心稍有解除。
此时,墨翟的弟子禽滑厘把他在魏国见到孙膑的情况全部告诉了齐国相国邹忌,邹忌又转告了齐威王。齐威王命令辩士淳于类到魏国去见魏惠王,暗中找到孙膑,秘密地把孙膑运回齐国。
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死了,他的儿子曹芳即位。明帝死前,由于曹芳年只8岁,不能理政,故下诏大将军司马懿和曹爽辅政。最初几年,两人之间还面和心不和地维持着,但从正始八年后,两人的权利之争日渐表面化。曹爽的资历、名望、军事才能虽不如司马懿,但他是曹操的侄孙,有宗室之亲,故被封为大将军,在权利争夺中始终占着主动。曹爽见司马懿权势日重,而且又手握兵权,很妒忌,伺机夺其兵权、控制朝政。果然不久,曹芳按照曹爽的意思任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命令他把将军权交给曹爽、曹真兄弟。
司马懿知道这是曹爽从中捣鬼的缘故,内心虽然有一千个不愿意,但是圣命难违,便从此称病不去上朝。曹爽知道司马懿诡计多端,心中怀疑是否有诈,便派荆州刺史李胜到司马懿府中探听虚实。司马懿知道李胜来的用意,故意装作大病在身,神志不清,语言错乱之状。不一会,他又以手指口,侍婢会意端上一碗粥来,又假装喝不进口,边喝边流,十分狼狈。李胜见状,心中暗喜。回来报告曹爽,曹爽听后也十分高兴,于是放松了对司马懿的戒备。
此时,司马懿正决定要除掉曹爽。他白日装病,夜间设谋准备,伺机而动。公元249年1月,魏帝曹芳祭扫高平陵,大将曹爽和他的兄弟们同行。司马懿得到这一消息,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发动政变。他首先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各个城门,尔后率军占据武库,又派军占领曹爽营地,解除其武装,接着,派人上书魏帝指责曹爽等人背弃先帝之命,败乱法纪,排斥旧臣,安插亲信且骄横日甚,怀有谋逆之心。为此,司马懿才得不采取兵谏办法,为国除害。但这封信落在曹爽手中,并末报告魏帝。司马懿又派人告诉曹爽,指出如其主动放弃军权,归降认罪,可保身家性命。曹爽兄弟见之慌张窘迫,不知所措。在走投无路之下,曹爽兄弟只好决定出降,上书魏帝,主动要求免除自己的官职,尔后侍帝回宫。此后不久,司马懿又以曹爽图谋叛乱,下令将曹爽兄弟及其心腹全部逮捕处死,诛灭三族。司马懿除掉曹爽之后,独掌了朝政,为以后司马氏篡权奠定了基础。
有许多人阴谋败露,功败垂成,留下了千古的骂名。司马懿成功了,探讨一下他成功的原因,也许可以窥出决定政变成败的诸多因素。
等待时机。当司马懿被曹爽排挤之初,他完全可以和曹爽进行一次较量,但是他没有那样做,等了长达九年的时间。在这九年中,曹爽倒行逆施、腐朽无能的本质得到充分暴露,天下人失望,人心怨愤,司马懿却声誉日隆,被看成国家的柱石,舆论倾向于他这一边。
成大事者认为,我们在进行大事的时候,需要有城府,需要有进行大事的一切准备。轻而易举地就将自己秘密泄露的人,很难成就大事。只有我们通过言语,不断地麻痹敌人,然后暗中进行着自己的计划,才有可能做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