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成大事者说话101法则
21996900000006

第6章 夸夸其谈,误人误己

成大事者认为,浮夸的作风要不得。真正有德才的人往往对这些容易招惹是非的东西避之不及,只有那些心气高傲又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喜欢夸夸其谈,弄一些虚假的东西来装点自己。

虚浮的人往往会做表面文章,他们很喜欢用一些标志性东西来装点自己。但实际上这种人才德两缺,是应该提防的。不要上了这种人的当,也最好不要和这种人交朋友,否则自己容易受伤。

古时,庄子去见鲁哀公,哀公跟庄子说鲁国的儒士很多,满大街都在谈论儒学,但唯独缺少像庄子这样精通道术的人。庄子听了以后很不以为然。对哀公说不但从事道术的人才少,而且儒士也相当缺。哀公很疑惑,于是反问庄子难道他没有看到鲁国的臣民几乎都穿戴着儒者的服装吗,怎么能说鲁国少儒士呢?

庄子解释说,穿儒服的人并不代表一定有真才实学。不妨做一个实验,只要大王下令凡是没有真才实学的儒士如果穿儒服就一律问斩,那么就可以知道到底鲁国有多少儒士了。

于是庄子向鲁王建议说:“您可以发布一道命令,宣布旨意,凡没有真才实学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问斩!”

鲁哀公对这个建议特别感兴趣,于是在全国张贴了命令。五天后,鲁国上下很难再看见穿儒服的儒士。只有一个人穿戴着儒装在宫门前求见。鲁哀公听到以后立即召见,果然是位饱学之士。这个时候,哀公才彻底相信了庄子所说的话。

那些缺少大智慧而又希望得到别人看重的人往往会在小聪明上下功夫。他们会想尽办法做一些表面文章以表明自己有大智慧。这种过于虚浮的人常常擅长侃侃而谈,将别人的一些想法,自己知道的一鳞半爪,不经过加工和思考就作为谈资以期获得别人的赞誉。

春秋战国时期的赵括是个典型的夸夸其谈的人。他熟读兵书典籍,经常和别人谈论兵法。每每都引经据典,让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自叹不如。但是赵奢看到了儿子身上的毛病,只不过是一些兵法上的舞文弄墨,而没有真才实学。同时他也意识到儿子将来可能会有很高的虚名,容易被拜为大将。于是他反复告诫妻子,以后无论如何都不能让赵括去当将领,否则会耽误赵国。后来秦国进攻,赵国派大将廉颇前往抵抗。廉颇采用拖延战术,以此来消磨秦军的士气和消耗其给养。秦军很着急,于是派人到赵国都城去散布谣言,说秦军只怕赵国任用赵括为将。赵王信以为真,正为廉颇毫无进展而十分恼怒,于是立即任命赵括取代廉颇为将。赵括的母亲求见赵王,请求其收回任命。但赵王一意孤行,还是任用了赵括。

只会纸上谈兵、夸夸其谈的赵括根本就不会打仗。一当上大将,就中了秦军的圈套,赵国四十万人投降,被坑杀。自己也葬身在军中。从此,赵国一蹶不振。

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有虚名,这让他们更加危险。像赵王就是因为赵括名声很好,才将全国的军队交给了他。然而赵括本身对实战一窍不通,最后导致惨败,也在情理之中。

与人谈话,千万不要夸夸其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不出内容来,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千万不要认为自己谈的内容不够大,别人就认为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人谈严肃话题,永远都应该只谈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对于其他领域,如果不知道,就不要随意开口,否则容易陷入夸夸其谈之中,给人以浅薄的印象。

有这么个故事:有一个和尚坐夜航船和一个秀才同舱,出于对读书人的尊重,和尚缩手缩脚地躺着。秀才高谈阔论了很久,和尚更是觉得浑身是汗。听完秀才谈论后,和尚想试探秀才的才学是真是假,于是他问秀才:“尧舜是几个人?”秀才回答说:“当然是一个。”和尚松了一口气,又问道:“那么澹台灭明是几个人?”秀才不假思索地说:“当然是两个。”和尚一听,明白了这个秀才不过是夸夸其谈,于是叹了口气说:“还是容老僧伸伸腿吧!”

夸夸其谈的人很容易被别人发现。因此一个人如果在谈论的时候,不讲自己的专业领域,被别人问几个问题,就容易陷入到混乱之中。别人也会因此而对自己不尊重。即使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也不要夸夸其谈,因为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在那个领域也许有更高明的人,如果碰到了,会彻底丧失自己的尊严。

正如古时的智者所说,真正知道的人是不会乱说的,因为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知道太多,知道还有很多东西自己还不知道。真正夸夸其谈的人往往是不知道的,因为他们接触的面窄,根本就没有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所以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