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认为,人最好不要树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巧妙的言语,甚至是看起来很糊涂的言语,给别人台阶下。
古时有一位国王,在领兵跟敌国作战时,遇到顽强抵抗。战争异常残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
一次,敌方将领想出一个“擒贼先擒王”的计策——派一位武士行刺国王。这位武士骁勇机警、行动敏捷,他躲开岗哨,想从马棚偷进国王的卧室。不料,国王的马非常通灵,见有异客入侵,便嘶叫起来。这个情况是武士事先没想到的,他拿不准应该杀马灭口、继续冒进,还是脚底抹油、赶紧开溜?
国王听见马叫声有异,估计出了情况,手持宝剑出来察看,发现了刺客。他一声招呼,卫兵们便蜂拥而至,向刺客扑去。武士知道此番性命难保,想举刀自刎,却已经来不及了,被卫兵们捆得结结实实,扔在地上。
这时,侍卫长跑过来,一面向国王自责疏于防范之过,并请示如何处置这名刺客。
国王走到武士身边,厉声问:“你是来偷马的吗?”
武士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含含糊糊答应一声,心里却想:我是来取你性命的,怎么说我偷马呢?
国王回头对侍卫长说:“这家伙一定是来偷马的。现在是战争时期,老百姓都很穷,想偷马卖钱,情有可原,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急忙说:“不能放!他明明是来行刺的,不是来偷马的,应该将他就地正法。”
国王说:“他明明是个偷马贼,为什么说他是刺客呢?我看他也是一条好汉,一定是迫不得已才干这种小偷小摸的事,把他放了吧!”
侍卫长无奈,只好把刺客给放了。
这件事传出去后,人们都称颂国王心胸宽广、爱惜人才。各地的勇士如潮水般涌来投奔他,他的军队实力大增,很快就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后来,国王统一了北方各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王国。这位国王就是清太祖努尔哈赤。
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量。圣经说:“原谅你的仇敌。”这并非道德说教,而是经验之谈,因为原谅仇敌可能带来很大好处。但是,原谅仇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方面,很难克制自己的仇视心理;一方面,在操作上很难做得恰到好处——带着鄙视、不屑心理予以原谅,反而成为新的仇恨的苗头。只有带着尊重的心理予以原谅,才可能完全收缴对方心中的锐器。
总而言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一般而言,双方依赖面大,两人就是朋友;对立面大了,两人就是敌人。
人在世界上,有一个敌人不算少,有一百个朋友不算多。所以,要尽量让别人对自己有所依赖,或者让自己对别人有所帮助。这样你就有很多朋友而少有敌人。万一非跟某个做对手不可,也要带着公平竞争心理去做事,而不要带着仇视心理,非消灭对手不可。
在现实生活中,需要人在言语上假装糊涂。假装糊涂是一种大度的表现,这种表现往往能感化别人。
从前,有两个国家打了一仗。打完后,胜利的那个国家的军队开始打扫战场。有一个士兵发现敌国的一个士兵躺在地上,嘴里一个劲地说要喝水。这个士兵发了善心,于是找了一壶水过来,递给了这个敌国士兵。突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敌国士兵拿起身边的一根长矛朝着这个递水给他的士兵刺了过去。手臂被刺中了,血流了出来,这个士兵很生气,十分愤怒地对着敌国士兵喊道:“你这个家伙,本来是想给你一壶水的,现在你居然刺伤我,我只能给你半壶了。”说完,自己就喝了一半,把另一半递给了敌国士兵。敌国士兵顿时感动得眼泪都流了出来。
我们来看看这个过程,当敌国士兵刺伤他的时候,敌国士兵本身就抱着必死的心。但是没有想到这个人居然如此大度,不但不计较,反而还假装糊涂地生气了。这种大度让敌国士兵没有想到,因此十分感动。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难免会树一些敌人。在这个时候,如果想化敌为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假装糊涂。如果你很明确地去化敌为友,别人一定会认为你有更大的企图。其实假装糊涂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并不会损失什么,相反在这装糊涂的过程中,显示了我们的胸怀,也感动了我们的敌人。
在很多事情上,人到最后,很多时候都是在争一口气,而并不是争事情的是非结局。所以应该学会给别人情面,给别人台阶,让别人好顺利下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