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记者型主持人语言智略研究
21964400000010

第10章 优秀案例分析(1)

优秀案例分析

前面几章分别论述了电视新闻记者型主持人的特点、修养和语言,根据其工作环境和任务的不同,有“现场报道”“演播室直播”“评论采访”三种形式。

在新闻现场发回客观报道是记者型主持人的常规工作形式,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形式。关于对“现场报道”的界定,目前有影响力的观点主要有三个,罗莉认为:“电视新闻中的现场报道是电视报道者置身于新闻事件发生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叙述、评论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罗莉:《电视播音与主持》,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9,P92。)叶子(叶凤英)认为:“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在新闻事件现场,面对摄像机(观众),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身份做出图像的报道。”(叶子:《电视新闻:与事件同步》,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P136。)宋晓阳认为:“现场报道是电视报道者置身于新闻现场,面对摄像机,以采访者、目击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向观众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并同时伴以图像报道的一种报道形式,现场报道分录像型现场报道和直播型现场报道。”(宋晓阳:《出镜记者现场报道指南》,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1,P30。)笔者认为,宋晓阳老师把现场报道的主体定义为“报道者”而不仅仅是记者,如此,将记者型主持人或主播都纳入到主体角色中,报道主体更丰富;其次,对现场报道的任务做了详尽的归纳:“描述新闻现场、叙述新闻事实、点评新闻事件”;最后,结合实际提出了现场报道的两个分类。这样的界定将现场报道的内涵和外延都做了扩展,定义更科学、恰当。

如果说能做现场出镜报道是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一般主持人的特点的话,那么,能够在演播室掌控、调度全局进行新闻直播则是记者型主持人区别于记者的特点。演播室直播要求相对较高,除了要具备深厚的主持播音技巧外,还要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能自如地应对突发状况;具备一定的采访、评论能力,适应新闻直播交流、总结的环境;同时还要懂得相关的直播技术,知道新闻呈现的可能性。

下篇选取白岩松、张泉灵等10位优秀的记者型主持人具有代表性的直播节目进行分析。

一、白岩松案例分析

(一)介绍新加坡APEC峰会五个亮点

2009年,APEC第十七次峰会在新加坡召开,会议正式开始前,白岩松在会场外接受北京演播室的连线。

宋一平(北京演播室主播):岩松你好,你刚才也谈到了明天有一个重量级的峰会,我们想要知道的是明天峰会上的看点集中在哪些方面?

白岩松:因为峰会是从后天开始的,但是明天就陆续地有很多国家元首到场,所以第一个看点完全是突如其来的,那就是美国总统奥巴马会如期到达新加坡吗?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他在美国国内参加了枪击案的悼念活动,推迟了访日,那么也就有可能间接地推迟来到新加坡的日期。因此,当地的媒体也报道说,奥巴马很可能错过14号晚上在我背后的“大榴梿”里举办的经济体领导人的大聚会,这种分析到时候会变成真的吗?这是第一个看点。第二个看点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所有成员是否可以针对在金融危机,也就是后金融危机应对的时候统一步调?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澳大利亚已经提前加息,这会不会打乱大家的节奏,大家会一起努力,让应对金融危机的努力不半途而废吗?第三个,欧盟马上要选出加了引号的欧盟总统了,亚太金融的一体化在这次会上是否会有一个清晰的看法?第四个,有可能变成这次APEC的一个大新闻,美国在前几天明确表达要重新返回亚洲,这条新闻在逐渐地酝酿和放大,将成为这次峰会中全世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最后一个看点,很简单,借APEC峰会看一下美丽的新加坡。

白岩松做的这段现场报道,背后就是新加坡APEC峰会的标志性建筑,峰会主会场——“大榴梿”,让观众通过画面就能直观地感受到现场的氛围。整段报道第一个特点是集中性强。白岩松的话语始终围绕着问题中的“看点”来展开,这个“看点”实际上就是白岩松信息表述的核心和主题,在表述过程中白岩松的表述不枝蔓也不跑题,完成由想到说的过程积极而迅速,展现出了极强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第二个特点是层次清楚。电视新闻语言是转瞬即逝的,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所有信息熬成一锅粥势必会影响到传播的效果,而白岩松的这段表述分了五个层次,层次之间用一、二、三、四、五这类直接表示段落层次的数字隔开,这样的表述直观、清楚。第三个特点是语境把握得体,话语形式恰当。既然是在介绍尚未召开的会议有什么看点,那么一切都是未知数,在现场的记者也不可能知道结果是什么,所以,白岩松始终用抛出问题的形式来介绍几个看点,如此既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又给观众留下了思考的余地,刻上了明显的“白氏风格”的烙印。

(二)谈圣彼得堡经济论坛的个人感受

2011年6月17日,第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开幕,胡锦涛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该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重点讨论新兴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探讨俄罗斯及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全球共有4000多名政界、商界、学术界、民间团体和媒体代表与会。开幕式当天下午,白岩松发回现场报道:

演播室主持人:有关前方论坛的相关情况,我们马上连线前方的记者白岩松。岩松你好,我们知道这是胡锦涛主席第一次出席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并且发表演讲,据你的观察分析,胡主席的演讲对整个论坛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另外你个人对这次论坛有什么样的感受?

白岩松:其实我现在就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园区内,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5点多,其实各个场馆内还在进行着相关的分论坛,但是我想今天的圣彼得堡国际论坛的一个最重要的亮点当然就是当地时间上午11点15开始的开幕式了,首先是梅德韦杰夫总统的一个30多分钟的演讲,然后是胡锦涛主席不到15分钟的演讲,胡主席的讲话非常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简短的开场白后就迅速地表达了这样的一个意思:国际金融秩序要改革,国际经济治理的方式要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在新的经济秩序中有更多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同时要二十国集团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想这一点注定要让大家印象非常深刻。

说起这次论坛,到这来采访将近一天,感受会和采访其他论坛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说资深的美女多,资深的帅哥多,因为都是西装和套装,另外记者非常多,到处都是在采访的记者,他们手里的话筒和摄像机就像猎人一样捕捉着各种各样的猎物。但是有一点是不同的,那就是中国元素开始显著地增加,毕竟因为这次胡锦涛主席来嘛,你看我背后的酒吧里,刚才路过就听到了《夜上海》这样的曲调,还有,服务员是穿着对襟儿的服装,这是一个中国元素了。另外同传机有七八种语言,排在第一个的就是汉语。另外中国中央电视台也是这次会议战略协作的媒体合作伙伴,显然不仅仅是胡主席和相关代表团的成员参加这样一个论坛,还包括来自中国的企业家和各界人士也更多地参加到这样一个论坛当中,我想他们的论坛办到了第十五届,中国元素的增加一定会成为将来他们的回忆当中的第十五届的一个鲜明的亮点。

在重大外事活动和国际性论坛中,总是能够看到白岩松、张泉灵、董倩等知名记者型主持人的身影,他们带着普通人对这类活动的好奇和敏感去报道台前的大场面,去挖掘幕后的小故事。白岩松的这段现场报道先介绍胡主席的讲话对论坛产生的影响,再谈个人感受,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出发,既分别报道又紧密结合。他用四句话总结了胡主席15分钟的发言:国际金融秩序要改革;国际经济治理的方式要改革;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要在新的经济秩序中有更多的代表性和发言权;要二十国集团在国际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样的总结提炼能力在大型活动的现场报道中十分必要,因为大型活动一般会进行现场直播,这天上午中央电视台已经现场直播了胡主席的发言,关心这一事件的人们都已经了解了发言的全过程,此处没有必要赘述,点到为止即可。白岩松的这四句话通俗易懂,口语化特点鲜明,达到了传播效果。宏观报道完成之后,白岩松将这段连线报道的重点放到了自己的“感受”上,他从微观的层面呈现此次论坛的另一个特点“中国元素增多”:通过其他论坛和这一次论坛、西服套装和对襟儿服装这两组对比,加上对《夜上海》音乐、汉语在同传中排第一、中央电视台成为战略伙伴这几个核心要素的介绍,让我们觉得现场记者的感受不是虚的,配合着“我现在就在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的园区内”“现在是当地时间下午5点多”“你看我背后的酒吧里”这类现场感很强的语言,让电视机前的观众获得了与现场同步的感受,我们能够从白岩松的语言中感受到的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才使得我们获得了更高的国际地位,才有了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因此,说白岩松的这段报道是现场报道中的上乘之作一点也不夸张。

二、董倩案例分析

(一)感受南非

2013年3月26日至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中央电视台全方位立体式地报道了这次峰会,资深记者型主持人董倩从现场发回了她“感受南非”的报道。

张羽(演播室主持人):我们的记者到达南非已经5天了,现在我们要再次连线董倩。5天的时间,谈谈你对南非当地的感受和印象。

董倩:好的,张羽。咱们首先说说距离,你要知道,南非和中国之间的地理距离实在是太遥远了,刚才短片里面也提到了,北京和约翰内斯堡之间开通了一个直飞的航线,即便是直飞,这段路程也要飞15个小时。而如果像我们一样从中转机的话,一天的时间就要折腾在里面了,这样的一个时间实际上是会拉远彼此之间的距离的,但是由于随着这些年中国和南非之间经贸和人员往来不断地密切,两国之间的心理上的距离反而是拉近了。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到了当地以后,到了机场,到了旅店,到了餐馆,甚至走在路上的时候,经常会遇到当地人主动过来给你打招呼,用中文说“你好”“谢谢”,虽然他们说中国话的时候这个调不知道拐到哪里去了,但是你从他们的这种主动给你打招呼,你能够知道在此之前有多少中国人已经到了这里,这是第一个感受。

第二个感受,印象非常深,因为对比实在是太强烈了。你知道我们中国人做事情讲究的就是一个“快”字,做事能快绝不慢,而且只有更快没有最快。这一套在南非恐怕是行不通的。我再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在饭店吃饭,从点菜再到第一道菜上来,这中间等一个小时是非常常见的,你能想象这种事情发生在咱们国家吗?如果它万一发生了,我们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一定是投诉。但是,在这里我们发现,在等待的人里面,除了我们等得是火急火燎,甚至是抓耳挠腮,其他的人,周边的这些人对于这个等待的过程是安之若素,甚至是怡然自得。昨天我们吃饭的时候,有这样一个插曲,我们发现昨天上菜的速度要明显比以往快了很多,我们就问导游怎么回事,导游说因为中国人旅游的时候喜欢到这里吃饭,这家餐厅的服务员知道了中国人的脾气,所以菜上来之后要先给我们,先给中国人。我们在和当地人交流的时候就说到为什么是这样,当地人,你猜他们怎么说?他们说不是我们慢,而是你们中国人太快了。说到这样的一个速度,我想应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生活的步伐慢,可以让我们更悠闲地去体味生活;但是另外一方面,南非如今已经成为金砖国家之一,这些年来它也保持了一个比较快速的增长速度,当地人的生活速度是否也要为此做出调整呢?这是我们的第二个观感。

第三个观感就是我们这段时间我们在约翰内斯堡和德班采访,感觉到不管是在城里还是在郊区,还是把车开到两个小时的郊外,看到农田,绝大多数地方都是绿色,满目都是绿,没有一点裸露的地方。我想一方面是老天爷对这个地方的厚爱,先天有这些因素。另外一方面,后天,他们人能够做的这些努力,也是密不可分的,说到这个问题,我们也采访了当地的一些人,看他们是怎么在经济保持高速发展的同时能够保护环境的,我们来看一下。

插片:

解说:德班峰会前的几天,我们到了南非的第三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我们认识了一位来自荷兰的运营总监。

伯特今年59岁,在比内斯堡国家公园已经三十年,他见证了比内斯堡从农田和村落转变成南非第三大国家公园的全过程。比内斯堡国家公园占地13万7千公顷,始建于1979年,当时保护区内还有很多农户,仅搬迁工作就用了整整15年时间。1993年,保护区人口全部离开后,大约6000头野生动物逐步迁入,各个入口和山口拉起了110公里围栏,使这里成为野生动物安全的栖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