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了凡处
21908000000025

第25章 学风(1)

第一章 中国传统之于学

终身为学,此中国士大夫之传统。孔子一生,不认为自己是个圣人,但是自我认定学习是自己的长处。“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说随便挑出十户人家,可能有忠信者有像我孔丘的,但是像我这么好学的可能没有。所以孔子“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必也学而不倦,诲人不倦乎”。

中国没有形成像西方那样的宗教,我认为“学习”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准宗教。我们中国人,教子也好,为人也好,建功也好,德艺也好,一再地强调学习。中华民族之所以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土地活动区域也是最大的国家之一,文明几千年延续未断,都是因为善于学习,以学为宝。为官治政,更要去学。

“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这是古人对为官的一个期待。日和月是天地的两个眼睛,它照亮着天地。《诗经》和《尚书》是圣人心,蕴含着圣人亲民的心思。为官一定要像日月眼,公平公正,无私照耀。你看太阳月亮什么时候照了东边就不照西边了?它不会选择性的照耀。日月无私照,天地无私覆。为官一定要学日月两轮天地眼,无私照,无私覆,给阳光,给温暖,是为百姓之父母。做官更要“诗书万卷圣贤心”,更要读书学习。中国的历史,大知识分子,你像孔孟、董仲舒、朱熹、范仲淹都是大人物、大政治家,官员和学者的身份在中国自古是结合在一起的。你看《四库全书》,乾隆皇帝很多都亲自审定。单《诗经》这一部经,几百个学者坐在一起,一首诗一首诗探讨,乾隆也参加。过去皇帝会专设经筵,就是请大知识分子给他们讲课。我以为,中国传统之于学,有以下独特处:

第一,中国传统的学风是自上而下的学习。“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自上而下带头学,天子庶民共修身。教天子读书的南书房里,那是全国最好的经学老师,如张居正教万历皇帝,都是特别地认真。张居正的《四书直解》,就是张居正为万历皇帝逐字逐句讲解的大白话解释。此书深受康熙皇帝赏识。认为义理精妙,无泛设之词。

第二,从体制上,从乡学到太学;太学之后,学而优则仕,官做得好,仕而优则学。一切社会体制安排以及社会风尚倡导,都在学习。《学记》里有详细的记录。了凡不也是由乡学而太学的吗?了凡为官,其中倡导学习也是他为政的一部分。《训士书》就是他倡导如何学的典范之作。我们的政府官员应当成为学习的表率,这是我们中国的传统。

第三,中国之学,学为师,学为长,然后学为君。这是学习为中国准宗教之最好证据。这个话是《学记》里说的,“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意思是你先要学习做老师,然后你才能学会做长官,你先学会了做长官,然后才能学习当皇上。所以,天子也要尊重老师,天子所学也是四书五经。所以为天子先学为师为长的观点也要熟诵。

汉刘向《说苑》里说,“触情纵欲,谓之禽兽;苟可而行,谓之野人;安故重迁,谓之众庶;辩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进贤达能,谓之大夫;敬上爱下,谓之诸侯;天覆地载,谓之天子。”说的是不同的人在学习对象、学习要求以及学习实践上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可见,你是天子,责任越大你越要学习。我们对文化和文明的认识,由于文化的中断变得很狭窄。有人说,听老师您的课看老师您的文章,会对中国传统有新的认识。我的很多观点不是臆说,都是以经典为依据的。中国传统儒家义理之丰赡,由于不学习不读书而妄论者多矣。熊十力先生,他觉得自己是很寂寞的一个人,他是从民国到现代,应当是学问最大的先生之一。我很喜欢读他的书,他把中国这些最好的政治与哲学传统,给梳理出来了。在那个年代,中国的思想是最优秀的最先进的,到现在还是一座思想富矿,值得挖掘。

了凡先生对宝坻的学风有过什么样的影响呢?《训士书》的编辑者有一段说明:

“本县文风久衰。宇内习铅椠者,素以先生为宗。至则人人自以为得师,亦谆谆以教化为务。朔望至学,亲为诸生讲解,陈其大义,往往皆出寻常训课之外,听者莫不心领而神怡。又约诸生为课,躬为点阅,就时文中悬断其心术之邪正,若烛照数计。诸生咸欣欣兴起,始知文行合一之学云。其所著《会约》,实艺林之指南也。辑《训士书》”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了凡的学风谨严而活泼。我们来看看它具体的内容所显现的事实。铅椠,实际上就是这个书,专门刻木板这个,实际上就是读书人的意思。说宝坻的文风有些衰落了,读书人由此纷纷都以了凡先生为师之范。到了了凡那里,大家觉得终于找到好老师了。了凡呢,也谆谆教化他们。每个月的初一、十五,都亲自为诸生讲解经义。了凡先生的见解,往往皆出寻常训课之外,使听者无不心领而神怡。这说明了凡讲课有特点,跟一般老师讲的不一样。一般的官员讲课吧,有可能像作报告,或者是学术化的、知识性的。而了凡不一样,“皆出寻常训课之外”,使听的人心领神会,而且很愉悦,神怡。

而且了凡陪着大家做作业,做完还帮着改大家的作业。从他们写的文章作业里面透露出来的心术之正邪、好与坏,作几句批语。这批语就能直入人心,就能解决问题。了凡是个很通达的人。大家都特别爱听了凡的课。听了了凡的课,“始知文行合一之学云”,才知道文和行是合一的。

了凡先生所著的《会约》,被认为是“艺林之指南也”,也是了凡学风观的真正体现。而了凡论学风,又主要体现在《训士书》的《会约》里。《会约》大概有十则,其中有六则就是讲学风,讲怎么学。还有四则论怎么写文章。我把那四则列入文风里,把这六则分两大主题:一是学业到底要解决学习为了什么。我们现在很多人,不知道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二是怎么有效地去学。这是被我挑选出来、归纳整理的两大主题。

第二章 了凡论学习为何

学习为何?学来学去到底为了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学习者,任何一次学习都要解决的问题。如果学习是为了完成一个履历,获得一个资格,这就太浅了。但现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学习者有很多人就停留在这个思路上。有一点觉悟的,会认为学习是为了明理。这就进了一步,但还是没有触及学习真正的意义。我们来看看了凡对此的见解。

一、学习的意义:举业为通经义,出豪杰。

今天的学校教育,古代叫官学,就是公办学校,其教育的目的,让人学习的意义何在呢?了凡认为,学习是为了通达经义,出豪杰的。也就是为了明理,发明心地,然后成就人才。可见学习不是为了当官,而是为了通经明义,为了出真正的人才。了凡说:

经义最细,人品高下一阅可知。国家设此,以磨砻一世之豪杰。而豪杰之士童而习之,殚精毕虑而工之,遂亦能以心之精微形之副墨。凡习是者,率以存心明理为本领,文字曲折,具心鹄中,不复赘。兹特揭其有关于心理者数端,约而守之,匪独为举业也。

了凡说这个考试啊,通过经义的考核最为精细了,一考就能看出这个人的高下。你比如出个题目,关于孝,让你写,根据你的实践体验你来写孝。你写了半天,你想不起来你对你爸妈做了什么,你记起来的只是你自己买房子的时候你爸妈给了你半生的积蓄,或者给你带孩子带到了上学。你再想了半天,突然想起三年前你给爸妈买了一双鞋。你说这个文章怎么下手,怎么写?你没法写啊。你只能编吧。编的是假的,假的东西想写出好文章来,不可能。

过去考试,都是四书五经里面拎出一句话,你比如“学而时习之”。有时考得厉害,故意中间取几个字,比如只有两个字“而时”,经书不明不熟的,你就会觉得莫名其妙,什么叫“而时”?你首先要知道前面的字是什么,后面的字是什么,你才知道他要考你的主题是什么。你把前面的“学”字和后面的“习之”补上,你才知道今天考试考的是对“学而时习之”的理解,你才知道要根据“学而时习之”写文章。好多考生,如果对四书五经不通透的话,再没有实践的话,一上来面对“而习”两个字就傻了,就交白卷了,没法下笔。有了“学而时习之”的题目,没有真正的学习体会,从来不爱学习的人,你有高见吗?一看文章就知道这个人学习太差劲,不通。所以“经义最细,人品高下,一阅可知”,从文字一看就知道你的水平了。国家以文章取士,是有道理的。现在没有对天下、人性、治理等通识的考核,只是写些个政论、时论,或者其他公文写作,看不出被考者的人品与见地来。

“国家设此,以磨砻一世之豪杰”,国家开科取士啊,就是打磨豪杰。注意了,原来古人是通过科考来磨砺人才。你非经磨砺,文章就难以有真见地。“豪杰之士童而习之,殚精毕虑而工之”。那些人才从小就学,文章越写越好,一生殚精毕虑。“遂亦能以心之精微形之副墨。”我觉得这句话特别好,就是你心里有,笔下才有,你心里没有,笔下根本就写不出来好东西。心里的精微能“形之副墨”,通过笔墨表达出来。

“凡习是者,率以存心明理为本领”。学了这个东西,就能够存心了,明理了。我一直强调这个,“瞬有养,息有存。”这是存心明理之大本领。有了这个大本领之后,“文字曲折,具心鹄中,不复赘。”你通过文字的丰富性,以心为目标,一发即中。古人通过六艺之射,来知道心物合一的深致。王阳明说,射者,以心为鹄的。“兹特揭其有关于心理者数端,约而守之,匪独为举业也。”所以了凡试图探索出这种由经义训至的存心明理,然后概括出来,是为培养豪杰培养人才而用,而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训士书》的《会约》就是了凡的总结,了凡认为,学习的意义绝对是为了成就人才。

二、学习目的:真才实学,立志求道

学习的意义在于成就人才,那么学习的目的就是要培养真才实学。对于读书人来说是要下决心求道的,不是为了获取荣华富贵,或者别的东西,要理解经义是做什么的。了凡说:

国家设科目,欲求真才实能,共理天下;设学校,亦欲教养真才实能,进于科目,非具文而已。然士之应科目、处学校者,往往谓取经义论策耳。善为是,虽士行扫地,何害于高科?他无以为也。持此心以读书,不惟失古先圣贤立言之意,亦大非朝廷今日育才之意矣。予谓士子,披青衿、入黉宫,以远大自期。周子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希天一事,旷世不谈;即希圣、希贤,姑亦未论尔;诸生且先希士。士志于道,不耻衣食之恶,今能志道否?士无恒产而有恒心,今有恒心否?果能立志求道,则胸中物累自不能留。果知恒心之不可忘,则三旬九食,男子常事;爱养廉节,之死靡他。由是而作举业,则源清流润,气实生华矣。

了凡认为,国家设经义科目,是想求真才实能之人,来共同治理天下。皇帝一个人治理不了天下。过去皇帝为什么设三公、六部,是想让人帮着他一起来治理天下。不是说设荣华富贵,让你来享受的。但你既来共同治理天下,你就自然而然有荣华富贵了。但是后来的人思想变了,变成科考当官就有荣华富贵,当了县委书记就有钱有势,就变了。变了就没有不偏的。但凡存这个思想的人,走不远。功利化方面太浓烈,他就很容易下手要权要钱。

所以古人设学校的目的,也是想教养真才实能。所以那些科目,不是摆设的具文。“然士之应科目、处学校者,往往谓取经义论策耳。”但是对于读书人来说,应科目呀,在学校里学呀,往往取经义论策,把经义做成一个国策国论,就是以文章为文章了。“善为是,虽士行扫地,何害于高科?”这样只要你会作策作论,会写文章,而士行扫地,品质太低劣,却不妨他高中进士。考上了,文章好,做表面文章,但是品行很低劣,“他无以为也”,除了会写些个表面文章,没有其他东西。

“持此心以读书”,用这种举业科考的目的读书,“不惟失古先圣贤立言之意,亦大非朝廷今日育才之意矣。”为了功名利禄去读书,为了得富贵而为文,不但是失掉了古圣先贤立论为言的深意,也不是国家教育的目的。比如官位不是给你解决级别的,给你级别是因为看重你的能力,可以为百姓服务,可以在这个层级上干对应的事。你有济世之才,就要参透级别的意义。一个只盯着级别的人是很痛苦的。今天解决了副厅,高兴几天,过段时间就可能因为升迁无路而更难受了。

“予谓士子,披青衿、入黉宫,以远大自期。周子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我说读书人呀,披青衿,青衿是什么?“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里面讲的青衿,是指穿着青布衣裳的没有官位的读书人。入黉宫,黉宫就是私塾之学,国家的学校。“以远大自期”,指的是读书人穿着青裳,进入官学,往往以远大目标作为自己的一个期待。“周子曰”,周子就是周敦颐,北宋五子之首,太极文化的首倡者。“斯是陋室,惟吾独馨。”这是周子的境界。在这里引用他的话“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就是读书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天眷,就是以己合天意。这是国家开科取士的一个目的。要搞清楚学习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