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小说股东
21907600000008

第8章 股东(4)

这期间,吴冶平又去了惠州一次。因为林中为儿子办满月酒,特意请了他。吴如果不去,就好像舍不得出红包了,所以必须去。本来,吴冶平完全可以自己开车去的,但林中很热情,专门跑过来接。去了之后才发现,办满月酒是假,借机拉近与客户的关系是真。除了吴冶平,其他全是客户。

林对吴的接待似乎比客户更殷勤。比如从惠州回深圳,本来让司机送一下就可以,但林中坚持亲自送吴回来,让吴除了温暖之外,还多少有些不好意思。路上,吴主动问起投资“前道”的事情。林中眉飞色舞说了许多,归纳起来,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因为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村村亮”政策,他们生产的电子元件供不应求,且呈逐年上涨的趋势;第二,前道太赚钱了,毛利达到百分之六十,再不上马,机会或许转瞬即逝。所以,他打算提前上“前道”,今天请吴冶平来吃酒,就是打算当面向“大哥”汇报这件事情。

“你有钱了?”吴问。问完又察觉自己说话不严谨,应该问“资金问题是怎么解决的”比较准确。

但林中不介意,他说:“我哪有钱?拉投资呗。”

“谁?”吴问。

林说:“那个坐您旁边的老头,嘉顺科技的徐总,你记得吗?”

“他?”吴问。

“是。”林说,“还有您对面的马总,我旁边周总,他们都有投资意向。特别是徐总,他好像和您交换名片了吧?投资意向十分坚决。”

“哦”,吴心里忽然有些醋意,问,“他们打算投资多少?你们之间怎么合作?”

“还在谈”,林说,“所以我要先向大哥汇报,听听大哥的意见。”

吴听得出,林中显然接受上次投资办中荣厂的教训。想着知错就改还是值得表扬的,自己不必耿耿于怀。

回到深圳,吴冶平先是根据徐总的名片上网检索了一下,了解到嘉顺科技是一家在创业板上市的高科技企业,徐总是该公司的总工程师,再打开嘉顺科技的网页,证实公司的产品确实用到中荣目前生产的这种电子元件。

吴决定直接与徐总接触一下。他后悔没有与更多的人交换名片。主要是自己使用的仍然在深皇集团担任高管的旧名片,每次与人交换的时候,都要特别说明一下,很尴尬,所以只与旁边的徐总交换了一张,要是当时与更多的人交换,估计了解的情况更加全面。不过没关系,徐总的身份已经得到确认,且徐总比吴更年长,这个年纪的老知识分子估计不会与林中合伙骗他。再说,也骗不了,投资入股,是需要动用真金白银的,只要钱是真的,就假不了。

吴此时想打电话给徐总的动机,主要是想验证林中的话里到底有多少水分,他似乎对林中背着他办中荣公司的事情没有完全释怀。他似乎已经原谅林中了,但原谅并不等于忘却,好比中国放弃了日本的战争赔款,但并不等于忘记了那场战争。吴想通过核实林中话中的水分,判断在中荣问题上林中的解释到底有多少诚意。

吴等了两天才给徐总打电话。不是没时间打,是不希望让对方感到他很急,更不希望让林中感到他很在意这件事。

徐总很客气,简单寒暄之后,吴问起投资前道的事情。他最希望徐总回答说根本不知道这件事情,或者仅仅是知道,根本没有做出决定,完全不像林中所描述的“投资意向十分坚决”,如果这样,吴冶平就相信自己基本上已经把林中看透,就会找理由把借给林中的钱逐渐收回来,甚至把已经入股林瑞的资金撤回来。

但是,徐总说:“啊,是,不是我投资,是我儿子投资。我本人作为嘉顺科技的高管,不方便这么做的。”

徐总的回答已经证实了林中的话,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不是“投资意向十分坚决”,而是已经决定投资了,只是为了规避某些政策,用他儿子的名义投资罢了。

吴又进一步问了投资这种电子元件和芯片回报率的情况。徐总显然比他懂行,说话也比林中客观。徐总说生产这种电子元件的利润率并不高,主要是做量,近些年中国搞新农村建设,加上灾难性天气不断,这种保护性电子元件消耗量很大,需求量更大,呈持续上涨趋势,所以,至少在未来六年之内,投资风险不是很大。至于生产芯片,也就是前道,徐总说这项技术之前一直被台湾或美国垄断,国内自主开发并生产的情况比较少,所以具体利润率他也不是很了解,但凭常识,生产芯片的利润肯定高于生产元件。

证实林中没说假话,吴冶平的心情爽快许多,或者说释然不少。他甚至部分相信林在私下办厂的问题上并不是存心欺骗他,而确实是因为林没有把握,为了避免干扰,所以才没事先告诉吴。

如果真是这样,吴冶平想,那么林中当初这么做不仅不是不厚道,相反,是好心了?

看结果。吴又想,结果是到目前为止,虽然林中办中荣厂事先没有告诉吴让人心里不爽,但并没有损害吴冶平的实际利益。今天回过头来看,即使当初林事先告诉吴,又能怎样?难道吴会阻止林办厂?或者提出必须让林瑞公司作为发起人?估计不会,就是吴真的这么要求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因为手续麻烦而放弃。

林中再次约“大哥”出来坐坐。地点仍然是位于吴冶平家附近的茶餐厅。

这次他是专门向吴汇报投资前道的事情。

林说资金问题已经解决了。就是上次一起喝满月酒的几位老总,还有浙江宁波的一个大客户,上次因为路途太远未能来惠州,“大哥”没有见到,其他几位“大哥”都认识。

林中明确地表示,上次投资后道,事先没有向大哥汇报,非常对不起,这次接受教训,事先向大哥请示,还望大哥能原谅他上次的鲁莽。

林中这样一说,吴冶平就真的有些不好意思了。他马上纠正说:“讲‘请示’言重了,做人要守本分,我的本分是当好你的顾问,所以,在做重大决定之前,我帮你参谋一下还可以。”

“是请示,是请示”,林说,“‘参谋’的意见仅仅是参考,而‘请示’的意思是大哥您拥有否决权,如果大哥坚决反对,这个项目我就不做,至少暂时不做。”

尽管有些夸张,但正因为“夸张”,让吴冶平听了舒服。仔细一想,可能真是这么个理,如果吴坚决反对,估计林真的会不做了,至少暂时不做。那么,吴冶平想,上次他怎么不事先“请示”我呢?估计是上次林中自己的态度坚决,一定要做,担心“请示”吴之后万一遭到反对就干扰决心了。

这么想着,吴就问:“我怎么感觉在投资前道的态度上,你没有上次投资后道坚决?”

林中愣了一下,说:“是吗?”

“是”,吴说,“我有这种感觉。”

“可能吧”,林说,“上次是不得不做,生死存亡,这次是锦上添花,能做当然更好,不做也没关系。另外……”

林中说到这里,忽然停了。

“另外什么?”吴冶平问。他感觉,越是吞吞吐吐不好说出口的,往往越值得一听。

林迟疑了下,说:“另外投资后道资金少,我紧一紧自己就能搞掂,而投资前道资金大,我自己搞不掂,必须与人合作。所以,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勉强自己。”

吴点点头,似乎对林的回答表示理解,或者表示满意。然后他问:“多少钱?我是问前道投资总共要多少钱?”

“至少四百万”,林说,“这还不包括建成之后维持生产所需要的流动资金。”

“你手上有多少?”吴问。

林又迟疑了一下,说:“我手上的钱最多就能提供流动资金。”

吴问:“那就是说,你一分钱没有,完全靠拉人入股建成前道工厂?”

林中不好意思地笑笑,说:“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所以我才表现得不如上后道的时候坚决。”

吴又想了想,问:“你是不是根本就不打算上前道?之所以摆出这个架势,就是想表达你对我的尊重,或者是希望用这种方式对你之前上后道没有事先告诉我的一种补救?”

“那不是”,林说,“不瞒大哥,我是想做一番事业的,最好能做到公司上市,起码是创业板上市。而林瑞公司主要是开发市场,中荣公司主要是做产品,两个公司都没有任何技术含量,而且利润薄,要想赚钱,要想做大,要想上市,就必须上前道,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规模、效益、研发都跟上才行。”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林还没离开过吴的视线呢,一年多之前还是在吴信口开河鼓励下从台资企业跳出来自己开公司,现在就已经考虑公司上市了。假如真像林说的那样,上前道,形成完整的生产链,然后三家公司合并,成为一家公司,把产值、利润、研发成果合并一起,创业板上市也不是没可能的。如果那样,吴冶平想,自己投资的一百万,不就一下子变成几千万?不要以为这是白日做梦,在深圳,这样梦想成真的例子还少吗?

“你现在具体进展到什么程度?”吴问。

“还在谈。”林回答。

“什么意思”,吴问,“跟谁谈?谈什么?”

“当然是跟徐总他们谈”,林说,“谈合作方式。因为我自己没钱,又想掌控公司,所以双方条件谈不拢。”

吴心里想,所以你就来找我了?假如你们能谈得拢,你是不是和上次一样,根本就不告诉我?

吴冶平的心又低沉了一下。不过,他很快就自我调整过来。多年的商场经验告诉他,不要太在乎对方的动机和态度,关键要看实际效果。实际效果对自己有利,即便对方的动机和态度不纯,生意照样做;实际效果对自己不利,纵然对方出的动机良好,生意仍然不能做。

“这也不是绝对的”,吴说,“做企业当然不能没钱,但钱不是唯一的。投资前道,你虽然没有钱,但你手上掌握市场啊。你的林瑞公司,其实是专门做市场的。你不如拿林瑞公司作为发起股东,把林瑞公司装进去,折算成资本,不就等于你出资金了吗?”

吴的这个建议,看似是为林中“顾问”,其实有自己的算盘。上前道,吴是拿不出钱了,但他持有林瑞公司百分之二十的股份,如果林瑞公司作为前道工厂的发起人,吴就间接地成为前道工厂的股东,将来万一公司能折腾上市,他就成为受益者,不能折腾上市,他也没损失。

“是啊”,林中高兴地说,“我怎么没想起来呢。还是大哥英明。”

林中回去之后,按照吴冶平的提示与徐总他们谈,效果并不理想。主要是在持股方式上意见不统一。投资方认为,林不出钱,只出所谓的“市场”,所以只能给“干股”。另外,如果林确实有诚意,就该拿中荣公司入股,而不是拿没有任何资产的林瑞公司充当股本。

这样的条件,林当然不会答应。他对吴说:“如果这样,不如不做了。”

吴也有同感。如果按照徐总他们的要求,让林以中荣公司作为发起股东组建的前道公司,那么新公司就与吴一点关系都没有了。但他对林不能这么讲,他说:“如果中荣公司并入前道公司,你必须有两个思想准备。第一,从公司成立的第一天起,你的中荣公司所产生的每一分钱利润都属于全体股东,都必须拿出来让大家分红;第二,万一前道工厂进展不顺,你就必须接受把中荣公司一起拖死的事实。”

林中感觉到了资本的力量,而他没有足够的资本,所以,对上前道虽然雄心勃勃,却无能为力。他非常惋惜,却很无奈。林决定面对现实,放弃。

吴说:“不能遭受一点挫折就放弃。”

“不是‘一点’挫折”,林说,“是凭我的实力,根本迈不过这道坎。”

吴说:“所有成功的大企业家都经历过你这样的坎,甚至比你眼前更大的坎。”

“可我不是成功的大企业家呀。”林说。

吴问:“你不想成为成功的大企业家吗?”

林中不说话了。

他们商议,再与徐总做最后一次谈判,谈成更好,谈不成再说。

林中要求吴冶平和他一起去见徐总。理由是,吴也是林瑞的股东,涉及林瑞作为前道芯片厂发起股东的问题,他应该参与。

双方见面,吴冶平抛出他设想的方案:徐总他们出资金购买设备和租用厂房及装修,林中这边出市场、出技术、出管理和流动资金,双方各占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同时,林中这边的持股的身份不是他个人,也不是中荣公司,而是林瑞公司。

该方案吴事先与林沟通过,他当然没意见,但对方的马总、周总强烈反对,徐总虽然没有明确否定,却微笑着问吴冶平:“吴总,这样的条件,你自己做出资方怎么样?”

没法谈了。

这样的结果,林中似乎早就预料到,所以他并未沮丧,相反,还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倒是吴冶平不能释怀。对方徐总的微笑其实包含嘲笑,话里也绵里藏针,暗指吴冶平有悖“己所不欲,勿施与人”的做人之道,对他们这一辈子人来说,涉及基本的做人品格问题。

是啊,吴冶平想,换上我,我能接受这个条件吗?

吴冶平想了想,想象着自己假如有几百万闲钱,自己愿意按照这个方案与林中合伙开办生产芯片的前道工厂吗?想到最后,他愿意,条件是,他任公司的法人代表,起初资金必须掌握在他自己手上,等到自己的投资全部收回之后,再把法人代表的位置让给林中,让林成为名副其实的“老板”。

他又想了一些细节,想着他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个方案,是因为林中这边的股份不是以林个人的身份持有,而是林瑞公司,而吴自己在林瑞公司中拥有百分之二十的股份,所以,按照上述方案,在新组建的前道公司中,如果吴作为出资人,他不但直接拥有新公司百分之五十的股份外,还间接持有百分之十的股份,两项加起来,吴实际拥有的股份达到绝对控股。

这就是他优于徐总的地方。

这就是徐总不接受而吴能接受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