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不吼不叫:妈妈这样教,孩子一定喜欢(小学版)
21884400000041

第41章 鼓励孩子的善良和关爱

写给妈妈的话:

善良与仁爱是每个正在成长的孩子生命中最基本的要素。透过他们的善良,孩子为世界贡献了一份力量;透过他们的爱心,孩子优化了自身的品格。爱心需要长期培养,它们也能使我们更趋成熟。

生活案例

8岁的小文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当他妈妈正在商店购买晚饭的食品时,他决定到商店外面去。这时他看到一位妇女,大约与他奶奶年龄相仿,提着满满的一包东西走向门口。出于本能,他紧走几步,替老奶奶打开了门,老奶奶对他的体贴报以真诚的感谢。

不一会儿,一位年轻的妈妈走过来了。她一手抱着婴儿,一手提着购物袋。小文再次敏捷地打开了大门,又得到真诚的感谢。后来,又走过来一位手端咖啡的男人、一位老年妇女、两个边走边聊的少年,小文为他们每个人开门,得到每个人的感谢。

小文想象到这些人心里的感受(即使他们都没有说出来),为此而激动不已。

应对策略

如果在我们周围没有善良与关爱,那么这个世界将是一块凄凉之地。如果你仔细观察,你就会在许多地方看到,并会感受到善良与爱心的存在。例如,在你的家里、左邻右舍、医院的候诊室、孩子的学校里,许多人正慷慨地付出时间、精力与金钱,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从给予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东西,远远超出从接受别人的帮助中所得到的。实际上,不论是给予者还是接受者,他们都从善良与关怀中获益。正是这一美德,将我们的社会牢牢地凝聚在一起。

哥伦布大学德育中心主任、儿童心理学家迈克尔·斯卡尔曼说道:“如果我们富于同情心,那么当别人处于危难境地时,我们就有一种帮助对方的强烈冲动。”斯卡尔曼把青少年们的美德,归功于他们能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同情他人。

儿童发育心理学家指出,同情心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对他人的情感反应和认知反应。前者一般在孩子6岁之前发育成熟,后者决定较大孩子理解他人观点和感情的深浅程度。

1.对他人的情感反应

婴儿1岁前就有对别人的情感反应。如果旁边有孩子哭,婴儿会不断地转向他,并时时可能随之一起哭。儿童发育心理学家马丁·霍夫曼把这种现象称为“全球同情心”,因为这时孩子还不能区分自己和世界,因而把别的孩子的痛苦视同自己的。

1~2岁时,进入同情心发育的第二个阶段,孩子能清楚地分辨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并且具备了试图减轻他人痛苦的本能。

2.对他人的情感认知

6岁时,孩子开始了同情心发育的认知反应阶段,具备了根据别人的想法和行为来看待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该去安慰正在哭泣的同伴,什么时候该让他独处。认知同情心无须交流(如哭泣等),因为他们内心明白痛苦时的感受,无论这种感受是否表现出来。

到10~12岁时,孩子们的同情心从认识的或直接看得到的人身上扩展到陌生人身上。这阶段被称作抽象同情心阶段。孩子们对处于劣势的人,无论是否生活在同一社区或同一家庭,都能表示同情。如果孩子对他人表现出仁慈和无私,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们已经完全掌握表达同情心的技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