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诸葛亮传奇
21884200000031

第31章 无力终乏术阿斗亡蜀汉

诸葛亮去世后,蜀中人民感其恩德,纷纷要求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但刘禅以诸葛亮并非皇族,立庙于礼法不合,拒绝之。但百姓仍依时节,在道路边私祭诸葛亮,蜀国官员无从管理,只得睁只眼闭只眼。于是私祭的风潮愈来愈盛,反而超过了对刘备的祭祀。

步兵校尉习隆等上书,请就近在沔阳诸葛亮墓旁立一庙,以断私祭之风,免得影响国家礼法,刘禅只好听从。

刘禅令左将军吴懿为车骑将军,代魏延督领汉中防卫事宜,并令王平统辖所属大军协助之,并以丞相长史蒋琬为尚书令,总理国事,并领益州刺史之职。

隔年,杨仪以诽谤罪被收押,自杀而死。

蒋琬升迁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费祎则代替蒋琬为尚书令,正式成立后诸葛亮时期的蜀汉政权。

此时为魏明帝青龙三年,公元235年。

连年远征,加上主将去世,国内情势不稳,蒋琬认为攘外必先安内,除了派姜维强化北边和西北边的防卫之外,这段时间,蜀汉几乎无任何大规模军事行动。

一直到三年后的公元238年,蒋琬升任大司马,并以姜维为司马,进驻汉中,积极筹备恢复北征的事宜。

隔年(公元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遗命以养子曹芳继承大统,并令曹真之子曹爽和司马懿为辅国大臣。

由于曹芳年仅八岁,东吴和蜀汉都认为有可乘之机,东吴东战线主将全琮经略淮南,蜀汉司马姜维由祁山驻扰边境,却无功而返。

公元241年,蒋琬在汉中驻守的第三年,他谨慎评估诸葛亮从建兴六年以后的北伐征战,向后主刘禅提出新战略。

他表示,诸葛亮大多以正北的秦岭和西北的祁山为进攻路线,道路险阻,运输及补给非常困难。不如多造舟船,由汉水及沔水东下,直接由水路袭击魏兴、上庸,如果再配合东吴在东战线的行动,必可给曹魏庞大的压力。

蒋琬有意付诸行动,乃派遣姜维回成都向刘禅报告并评估此战略的可行性,但适逢旧疾复发,行动困难,暂时停止此计划。

姜维在成都和费祎等详加研究,都认为由水路东进,撤退不易,或稍不顾,远征军恐遭击溃。经刘禅同意,尚书令费祎陪同姜维再返汉中,与蒋琬作全面检讨。

这时候蒋琬健康情形恶化,加上东吴配合上的困难,终于放弃水路东进计划,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进驻涪城,强化西北前线的经营。

冬十月,蒋琬赴涪城前线视察,病情恶化,乃下令汉中太守王平为前监军,封镇北大将军代替他督导前线诸大军。

诸葛亮之侄、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统领东吴东战线大军,开始积极进行北伐曹魏的工作。

司马懿相当重视东吴的威胁,亲率大军入庐江舒郡。孙权下令诸葛恪退入柴桑,防备曹魏大军南征。

由于蒋琬病重,刘禅令费祎为大将军,录尚书事,接管蜀汉军政大事。

公元244年,孙权以上大将军陆逊为宰相,仍领荆州牧,督导东吴西战线防卫事宜。

曹魏大将军曹爽,欲立威名于天下,计划发动大规模南征蜀汉的军事行动,太傅司马懿力劝不听。三月间,曹爽亲至长安,会同征西将军、雍凉两州军事都督夏侯玄,率领十万军马,由骆谷口进入汉中。

这时候,蒋琬和姜维都在涪城,汉中守军不到三万,诸军营将领,大为惊恐,均主张闭城坚守以待涪城的援军。

王平独排众议,他表示:“汉中距涪城千里之远,若让曹魏大军入关,将造成重大威胁。不如主动出击,护军刘敏在兴势山据险坚守,我亲自布防于关后,向敌人明示我们力战的决心,虽然兵力较少,但地利在我,短期内是很难击败我们的,这样,涪城的援军才来得及赶到。”

成都的蜀汉朝廷,也接获前线紧张军情,大将军费祎亲自督大军,前往支援。

曹爽的大军被挡于兴势山关口外,加上运输补给困难,南征军反而陷入危机。参谋本部参军杨俊建议立刻撤军,但大军主持邓飓、李胜等坚决反对。杨俊疾呼:“飓、胜两人将败国家事,可斩。”曹爽迟疑不决。

司马懿紧急致书夏侯玄,分析自己曾参与曹操汉中之役,深知时机未成熟,要由关中进入汉中非常不利。何况如今蜀汉已掌握兴势山之地险,随时可能截断我军归路,不快下决心是非常危险的。夏侯玄害怕,立刻呈报曹爽,曹爽才下令撤兵,但费祎已攻入扶风以北中南山的三岭(沈岭、衙岭及分水岭),截断曹爽军的部分撤退途径。整个由关中军组成的南征军损失惨重,关中的守备受到很大影响,曹爽在曹魏军中的地位也一落千丈。蒋琬因为病重,让职权于大将军费祎,刘禅仍以费祎为益州刺史,并以董允为尚书令协助之。

十一月,蒋琬去世,费祎亲自至汉中,审视防卫体系。

十二月,留守成都的董允,亦以疾病去世,紧急中,刘禅提升尚书吕义为尚书令。

董允个性严谨,秉心公亮,连刘禅都畏其三分。刘禅深爱宦官黄皓,但董允在朝,黄皓不敢为非,直至董允辞世,黄皓官位不过黄门丞。

费祎个性温和,缺乏蒋琬和董允之坚持态度,依刘禅要求,以汝南陈祗代董允为侍中。陈祗外表有威仪,多技艺,并富智谋,故费祎误以为陈祗有董允之才。但陈却只空有其表,他和黄皓互为表里,使黄皓有机会干涉政治,累官至中常侍。

从诸葛亮去世到蒋琬去世期间共十一年(公元234—245年),三国鼎立的情势并无太大变化。蜀汉实力虽较弱,但凭藉秦川地利,加上诸葛亮培养了不少人才,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尚在,曹魏和东吴想要趁诸葛亮之死而获利,是不太可能的。

东吴孙权有陆逊等名将相辅佐,实力反而更笃实些。诸葛瑾之子诸葛恪接掌东战线统领后,积极经营北征事宜,使平静十数年的曹魏、东吴间的对峙关系日益紧张。相对地,由老牌名将陆逊指挥的襄阳、江陵间,反而显得“西线无战事”了。

其实,改变最大的是幅员最广、实力最强的曹魏政权。魏明帝曹睿死于三十五岁,由于无子嗣,由八岁的养子曹芳继承。虽仍有曹真之子曹爽辅佐,但曹芳继承的合法性削弱,曹爽又过于年轻无经验,军政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懿之手。

曹氏势力不满司马氏力量的扩大,彼此间的斗争加剧,也影响曹魏力量的整合。

但公元246年之后的蜀汉政权,开始有了较大的改变。

费祎的才能和学识,虽属一时之选,工作效率更超过诸葛亮及蒋琬。但个性温和,使他在防卫上的功夫破绽百出。诸葛亮所建立、蒋琬所维持的严格法治及清廉政风,逐渐遭到破坏,蜀汉政权中问题增多,整合的力量转弱。

蜀汉朝廷上,以大司农孟光为主的大夫们,当然也看出这个危机,他们建议以凉州刺史姜维晋升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但堤防破洞已现,要恢复昔日政风已不可得。太子家令、蜀汉首席大学者谯周,力劝后主刘禅行节俭之教,去声乐之风,被刘禅当庭加以拒绝。

东吴陆逊病逝,步骘继任为丞相,威北将军诸葛恪为大将军,代替陆逊镇守武昌,负责东吴西战线防卫。诸葛恪虽急于求战,但孙权年事已大,趋于保守,是以东吴在这段期间反而没有什么作为。

两年后的公元248年,费祎继诸葛亮及蒋琬之后,进驻汉中,筹备北征事宜。唯一不同的是,费祎在成都并无留守自己派系的人马,只是以遥控方式指挥大局。费祎不在场,蜀汉朝廷的风气更加恶化。

曹魏大将军曹爽在失掉主控权后,日益骄奢无度,饮食、衣服皆有僭越之嫌,加以纵于酒色,终为司马懿及其子中护军司马师、散骑常侍司马昭设计诛杀,曹氏在曹魏军政中的实力急速锐减。

曹魏军政中的另一股主流派夏侯氏,也遭到司马氏体系的严重排挤,夏侯渊之子征西将军夏侯玄、左将军夏侯霸,都陷入了重重危机中。

司马懿的体系,包括征西将军郭淮、雍州刺史陈泰等军头,逐渐取得主流地位。尤其是受到司马懿特别提拔的少壮派将领,南安太守邓艾表现最为突出,逐渐在关中战区掌有主导力量。

公元249年,就是诸葛亮去世后的第十五年,有诸葛亮嫡传弟子之称的蜀汉卫将军姜维,在经营汉中地区三年后,开始积极筹备北征的计划。

虽然负责抵挡姜维大军的是曹魏老将郭淮,但邓艾也以关中大军将领参加这场战事,展开长达十数年的姜维、邓艾宿敌对阵。

这年秋天,姜维率军进驻雍州境界,并在曲山筑有两座前进用的城寨,令牙门将句安及李歆等守之。由于姜维和凉州羌人关系良好,凉、雍地方的羌族部落酋长,皆叛魏助蜀,声势浩大。

司马懿下令郭淮和陈泰前往援助。

陈泰认为曲城虽险要而坚固,但离蜀境过远,粮秣补给困难,而羌兵乃乌合之众,无法紧密配合,故宜直接包围之,并分兵截断其补给线,如此一来蜀军必败矣。

郭淮认同其看法,派南安太守邓艾包围曲城,由陈泰攻击蜀汉护军徐质的防卫补给线,有效地切断其退路。

句安等见邓艾军到,为避免成为孤城,乃主动出城求战,但邓艾反而在曲城周围据地利构筑防御工事,并切割曲城外界补给。致使蜀军为严冬将至,军粮补给不足将造成的灾难而担心不已。

姜维接获报告,引军出牛头山,欲支援徐质和句安等。陈泰在洮水之北布阵,抵挡姜维大军。

和邓艾的战术相同,陈泰也不想和蜀军决战,他对军营将领表示:“兵法贵在不战而屈人之兵。姜维虽富智谋,但兵力不多,必无法分开作战,不如分兵直接占领牛头山,截断其退路,打击其士气,必可擒得姜维。”

因而下令在姜维军正面构筑防御阵地,不与蜀军交战,并要求郭淮另派军攻打牛头山,截断姜维退路。姜维见大势不妙,下令撤军,曲山立刻成为孤城,句安、李歆等投降,各部落羌兵也被迫撤回山区。

邓艾在占领曲山后,便向陈泰表示,姜维主力军丝毫未受挫,必会很快再回来,不如屯军白水之北,以彻底阻挡蜀军北上。

三日后,姜维果然遣廖化向屯驻白水的邓艾军进攻。邓艾亲至前线观阵,表示:“廖化军比我军多,却不强行渡河或搭桥,此疑兵也,姜维必会率主力军攻打洮城,以再度袭击雍州境内。”

洮城距白水六十里,邓艾下令彻夜紧急行军,比姜维早到达洮城,加强防御工事。姜维果然率主力攻打洮城,却毫无进展,只得下令全军撤回汉中,结束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北征战役。

隔年,郭淮晋升车骑将军,邓艾也成了曹魏西战区防御姜维大军的主力。

是年底,姜维再进西平,但邓艾严加防守,无功而返。

隔年(公元251年)八月,司马懿去世,其子卫将军司马师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

十二月,蜀汉大将军费祎返回成都。但成都朝风已败坏,费祎无力掌握,只好返回驻屯的汉寿,冷静思考对应之道。

隔月,尚书令吕义去世,侍中陈祗接任,宦官黄皓自此声势日大。

公元252年,司马师升任大将军,比其父亲更严格地全力掌握曹魏军权。

二月,吴大帝孙权去世,太子孙亮即位,以诸葛恪为太傅、吕岱为大司马,共辅国事。

诸葛恪刚愎自用,又向往叔父诸葛亮之国际声望,急于发动北征,造成东吴国内政治情势暗潮汹涌、动荡不安。

公元253年,蜀汉大将军费祎和汉中防卫大军诸将领会饮于汉寿。费祎个性随和,一向不讲气派,因而疏于防卫,当晚酩酊大醉,竟为曹魏降将郭循刺杀。

初期,姜维自认和凉州少数民族极为熟悉,欲以羌胡部落为辅,袭击陇西,每次欲与大军由祁山北征,主帅费祎均不表赞同。

费祎表示:“吾等不如丞相(指诸葛亮)远矣!丞相北征尚不能如愿,况吾等乎?不如保国治民,谨守社稷,等待比我们更能干的后人出现罢!急于和敌人决一胜负,万一失败,必动摇国本,悔之晚矣。”

其实费祎的这种说法只是借口,大本营成都朝政败坏,后勤支援早陷于不利中,欲发动大军谈何容易。因此费祎从不给姜维超过万名以上的兵力,姜维虽怀恨,但也无可奈何。

费祎遽逝,汉中大军群龙无首,只得由姜维统之。少了费祎的节制,姜维立刻集结数万兵力,由武都出石营,攻击陇西军事重镇狄道。

这年诸葛恪由东战线进驻淮南,五月,大军新成。司马师令太尉司马孚率军二十万对付诸葛恪。并以郭淮、陈泰率领关中大军,倾巢而出,前往解除狄道之围。

陈泰仍以围堵战术对付姜维,果如费祎所料,蜀军后勤脆弱,没多久,姜维便粮尽而还。

东战线的曹魏大军也采用坚守策略,诸葛恪猛攻数月,不见效果,反而因粮食缺乏和疫病流行,在撤军中蒙受重大损失。诸葛恪声望大降,不久为孙峻阴谋杀害,家属都遭连累,几至灭门。

曹魏政权在司马懿去世后,曹氏、夏侯氏和司马氏军系间的斗争日益剧烈。司马师在连败姜维及诸葛恪后,威势大振。曹氏军系计划反扑夺权,却阴谋败露,主将夏侯玄、中书令李丰等均遭逮捕,夷其三族。夏侯渊之子夏侯霸率领直属部队投奔蜀汉。

隔年,即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黜魏主曹芳,以高贵乡公曹髦为魏主,曹氏政权至此形同傀儡。

趁曹魏军系内部动乱,姜维再度率军攻占狄道,进而经过河间、临洮地区。魏将徐质率领关中军驰援,双方在河间会战,蜀军大败,荡寇将军张嶷阵亡,姜维再度舍弃狄道,退入武都以南。

曹魏关中大军大统领郭淮去世,雍州刺史陈泰继其职。

曹魏镇东将军毋兵俭,联合扬州刺史文钦军变,欲为夏侯玄复仇。司马师派军讨平,毋兵俭被捕,夷其三族,文钦举军投降东吴。

同月,司马师急病暴死,在中书侍郎钟会策动下,司马师之弟司马昭继掌军政大权,并以大将军,录尚书事。

秋七月,姜维再度准备出军北伐,征西将军张翼力谏以国小民劳,不宜黩武。姜维不听,偕同新投降的车骑将军夏侯霸及张翼等率数万大军再出祁山。八月,攻占袍罕,准备再度攻入狄道。

关中大军总将军陈泰亲率大军抵御。雍州刺史王经和姜维会战于洮西,被姜维打得大败。陈泰以情势不利,退守狄道城,一方面向洛阳请求支援。

张翼以粮秣补给日趋困难,力请退军:“可以止矣,不宜复进,毁此大功,为蛇画足。”姜维不听,仍率大军,包围狄道。

洮西战败,加上夏侯霸对曹魏大军的政治号召,洛阳当局为之震撼。司马昭下令长水校尉邓艾,升安西将军之职,由长安出发,协助陈泰共御姜维,并以太尉司马孚率二十万精兵,驻守长安,以为后援。这是姜维数度北伐以来,成绩最好的一次。

王经失败后,陈泰立刻率领主力军赶到陇西,诸军营将领皆认为姜维声势正高,宜暂避之,等邓艾及司马孚援军到达,再行对抗,但陈泰反对。他认为姜维孤军深入,最希望速战速决。王经本应坚守高壑深垒,却恃勇发动会战,终为所败;姜维乘胜东进雍州,直攻栎阳军仓重地,若让他获得此粮秣,必可西连羌胡部落,进行长期战术。如此陇西、南安、天水、广魏四郡将受到严重威胁,对魏军是非常不利的;兵法之道,在于要抓住敌人之所欲和所惧,如今宜尽全力阻止其东进,截断其退路,必可逼退姜维的远征军。

陈泰亲自出马,倾巢而出,驰援狄道围城。姜维见陈泰亲自前来,急欲攻之,但曹魏人和及地利上较具优势,姜维占不到便宜,又恐陈泰分兵截断其退路,配合狄道守军,三方夹击,对蜀军非常不利,加上接到曹魏后援大军将至的消息,下令再度撤回凉州和汉中交界地的军事重镇钟提。

隔年,即公元256年春天,姜维正式升任大将军,掌有蜀汉军政大权。其实朝中大政,几乎已完全纳入陈祗和黄皓手中,姜维根本无法过问,甚至前线远征大军的后勤问题,也没有力量解决。

关中诸将认为姜维力量已弱,不可能再出祁山用兵。只有邓艾独排众议,他判断姜维虽连年用兵,但并未遭到真正失败,虽然粮秣补给上颇有困难,但兵员尚称充裕,又有羌胡族人相助,除非曹魏阵营凉雍地方的防卫有实质的改善,否则他一定会一再冒险,以承袭诸葛亮攻占凉州的战略。

果然,到了秋天时,姜维率众再出祁山,但邓艾已在祁山关口部署了相当完整的防卫力量。姜维估算无力突破,便决定由董亭袭击南安郡西南,想不到邓艾早已在进入南安的重要管道武城山建有城寨。姜维见所有北上通路均被阻挡,不禁大怒,乃趁夜晚渡过渭水东进,沿山路到达上邦。邓艾率主力部队随后赶到,双方大战于段谷。由于另一支队伍领西将军胡济大军迷途,未能及时到达战场,姜维主力竟为邓艾击溃,死伤惨重。这是自牛头山之役以来,姜维最严重的失策,蜀中人心大震。姜维学诸葛亮街亭战役后的行为,自请贬黜,刘禅下令其以卫将军行大将军事。

相反地,邓艾以优异战功,晋升为曹魏之镇西将军,都督陇右军事。

曹魏司马昭号大都督,并以司马孚为太傅,高柔为太尉,司马系人马完全掌握了曹魏军政大权,曹氏王朝如同虚设。

东吴军事强人孙峻暴死,以其堂弟孙继统大权。十一月,晋升大将军。

负责曹魏东战线防卫的总指挥,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和夏侯玄等一向友好。夏侯玄死后,诸葛诞深为不安,加上原曹氏栋梁大臣贾逵之子贾充、乐进之子乐琳,均加入司马氏阵营,常向诸葛诞施加压力。诸葛诞不满贾充和乐琳之为人,终于当场斥责贾充,并袭杀乐琳,以淮南及淮北大军十余万人策反,并将儿子诸葛靓,送入东吴为人质,要求东吴出兵援助。

司马昭亲自率军讨伐诸葛诞。

东吴派将军全怿、全端、唐咨、王祚等配合曹魏降将文钦,前往救助诸葛诞。

姜维截获司马昭下令关中大军分去驰援淮南的消息,立刻乘虚向秦川进军。他率数万大军出骆谷,到达沈岭,打算夺取关东大军的存粮,但邓艾配合司马望,以少数兵力据险坚守。姜维屯驻大军于芒水,数度挑战,司马望和邓艾均不予理会,姜维反而一点办法也没有。

孙率领后援大军,前来帮助诸葛诞和文钦等,却为司马昭所败,诸葛诞和文钦的守军于是陷入曹魏大军的重重包围中。

由于粮秣缺乏,诸葛诞和文钦反目,文钦被杀,其子文鸯等率众投奔司马昭。司马昭不但赦免了文钦的残党,更封文鸯及其弟文虎为将军。围城内残军闻讯,几乎全数叛变,诸葛诞为自己属下所杀。

姜维听到孙和诸葛诞皆为司马昭所败,恐曹魏军乘胜攻击蜀汉,立刻率军回到成都,重新布防。

司马昭这次大获全胜,得之于钟会的规划,钟会因而得到重用,时人比之为西汉开国大军师张良。

司马昭以军功晋封相国,加九锡之尊,权贵可比汉献帝晚年之曹操。

孙废吴主孙亮,迎琅琊王孙休为吴王。

十二月,孙休在张昭儿子张布的协助下,击杀了孙,重新掌握大权。

隔年,和黄皓狼狈为奸、腐化蜀汉朝廷政风的尚书令陈祗去世,在姜维极力的推荐之下。刘禅以董厥为尚书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为仆射,加强政治革新及整顿,但为时已晚,绩效不彰。这年为整顿内部,姜维亲自坐镇成都,不再对外用兵。

隔年,即公元260年,夏天,曹魏相国司马昭封晋公。魏主曹髦阴谋罢黜司马昭之权,却反为司马军系将领暗杀。司马昭下令惩罚弑帝之党羽,迎接常道乡公曹璜为魏主,是为元帝。

冬十月,刘禅以董厥为辅国大将军、诸葛瞻为都护兼卫将军,共领尚书事,并以侍中樊建为尚书令。三人虽励精图治,但中常侍黄皓党羽已成,士大夫多附之。董厥及诸葛瞻、樊建等心有余而力不足,革新行动,成效不彰。

经过两年的准备,公元262年8月,蜀汉大将军姜维,准备再度北征。右车骑将军廖化认为蜀汉已无实力,应加强边防,不宜出击。

姜维由于和黄皓冲突日大,不愿留在成都,坚持出军。当然姜维深知蜀汉大军后勤效率低,作战力早已退化,因此选择曹魏军防守力较小的洮阳地区为攻击目标。想不到邓艾却采用滴水不漏的防守战术,姜维不得已,和邓艾的主力会战于侯和,初战不利,姜维退守沓中。

右将军阎宇和黄皓共谋,欲废姜维之职。姜维则建议诛杀黄皓,后主刘禅装糊涂,一概置之不理。姜维害怕为黄皓陷害,屯田于沓中,不敢返回成都。

司马昭接受钟会建议,决定主动攻击蜀汉,以钟会为征西大将军,都督关中大军。邓艾虽不表赞成,但既由朝廷下令,只得遵从。

姜维接获曹魏将大举入侵的密报后,立刻建议刘禅,由张翼守阳安关口,廖化守阴平桥头,自己则在最前线的沓中抵挡。但这个防卫计划,一直被黄皓扣住,刘禅和董厥等都不知道。

公元263年,即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二十九年五月,在钟会的全盘筹办策划下,司马昭在洛阳完成编组工作,开始向各大军发出召集令,对蜀汉展开总攻击行动。

钟会的规模如下:

前锋大军由征西将军邓艾率领三万多人,自狄道攻击甘松及沓中,这里是姜维屯军的大本营,也是蜀汉防卫力最差的地方,所以这路线势必是硬碰硬的战争。

右翼的西路大军,由雍州刺史诸葛绪统率三万多军力,自祁山攻向武街桥头,目的在截断姜维归路,以配合邓艾的前后夹击。使蜀汉这股最强的军事力量,在最初的总攻击中崩溃,便可在最快的速度下,迫使蜀汉投降。

钟会则率领西征的主力军十万余众,由斜谷、骆谷、子午谷分三路进攻汉中。

司马昭自己仍坐镇洛阳,只派廷尉卫瑾持节,为镇西军司,监督邓艾和钟会之军事行动。

这个时候,刘禅才知道问题的严重,不断遣特使询问姜维的意见。姜维下令廖化率领援军至沓中。为防卫后路,抵挡诸葛绪的威胁,张翼和董厥等在阳安关口布防,作为边防各要塞的后盾。下令各要寨皆坚守不得应战,并将主力集中在汉城及乐城,各驻守五千精锐,以抵挡钟会大军的攻击。

张翼、董厥将部队驻屯阴平附近,知道诸葛绪大军已由建威南下,担心他会越过阴平突袭蜀中,在阴平防守了一个多月。

九月,钟会派遣将军李辅率万余军队,包围蜀汉乐城的守卫军王含的部队。护军荀恺也以万余大军,攻击汉城守卫军蒋斌的部队,但蜀汉方面已有周全的准备,一时间也毫无进展。

钟会率大军由西路经过阳安口时,特别派使节祭诸葛亮的坟墓。

钟会派护军胡烈攻击关口,但蜀汉守将傅佥坚守,不得而入。武兴都督蒋舒不满朝廷对他调职,故意怂恿傅佥出战,再暗中向胡烈投降,傅佥中计,回守不得,力战而死。关口失守,钟会大军乘势长驱而下,获得汉中地区大量的库藏积谷。

邓艾遣天水太守王颀攻击姜维主营,姜维不得已回军和他们在强川口大战,但蜀军作战意志不强,姜维在初步接触后,便下令再撤军。

撤退中,姜维得知诸葛绪大军已攻陷桥头,并阻住通道,乃大胆地反守为攻,由孔函谷入北道,反而从后面袭击诸葛绪。诸葛绪大惊,立刻放弃桥头,撤退三十里。姜维知道诸葛绪撤军,后再率军折回,过桥头,安全进入阴平。由于关口已失,退入白水,集结廖化、董厥、张翼等大军,会合于剑阁,以抗拒钟会长驱直入的大军。

十月,由于战局恶化,刘禅遣使向东吴告急,吴王孙休派大将军丁奉督军攻击寿春,将军留平在南郡集结大军,准备进攻襄樊,分散曹魏军力,以减轻蜀汉之压力。另外派将军丁封、孙异由沔中进入,以救援蜀汉。

邓艾率军追击姜维至阴平,精选敢死队,打算由江油直攻成都,正值诸葛绪到阴平,邓艾邀请其同往。诸葛绪认为太冒险,且非此行任务,拒绝前往,引军回白水。钟会闻之,上书责备诸葛绪懦弱,罢其兵权,军队并入钟会主力大军中。

钟会大军猛攻剑阁,姜维据险而守,双方陷入僵持。曹魏军粮秣运输日益困难,钟会甚至有了撤军的打算。

邓艾向钟会建议道:“贼兵士气已挫,应趁这个机会摧毁之。如果从阴平由小道经过汉德阳亭,袭击涪城,便可越过剑阁天险百余里,而攻入成都腹地。这时候,剑阁守军不得不撤回成都,钟将军可乘势而进。如果姜维拒不回军,涪城守军必太少,夺得成都也非不可能之事。”

钟会赞成此战术,命邓艾率本部三万余兵马前往,自阴平取小道而下。由于此路天险太多,如入无人之地,邓艾要在七百多里的山路中急行军,凿山通道,造桥建阁,加上粮运问题非常艰苦,很多将领都劝邓艾放弃此计划。

邓艾亲自在前面指挥开路,遇到陡坡无法跃下时,邓艾用毛毡裹身,由山坡直滚而下。将士们也逐个攀木缘崖,慢慢穿过这些难以克服的天险。

不久,邓艾的前锋大军便到达江油,蜀汉守将马邈投降。由于事出突然,刘禅下令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对抗。

诸葛瞻的军队到达涪城时,因为无法判断敌军进攻途径,乃暂时停军观察。尚书黄崇(黄权之子)力劝诸葛瞻尽速攻入险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让敌军攻入平地。诸葛瞻经验不足,犹豫不决。黄崇再三进言,甚至跪地哭求,诸葛瞻终不能依其建议。

邓艾军进入平地,士气大振,蜀军不能敌,诸葛瞻下令退守绵竹。

邓艾以书函劝诸葛瞻投降,诸葛瞻大怒,反斩其使节。邓艾派其子邓忠及司马师纂,由左右夹击绵竹,反为诸葛瞻所败,邓艾只好亲自挥动大军攻之。蜀军虽猛勇抗拒,但寡不敌众,诸葛瞻、黄崇均当场殉职。诸葛瞻长子诸葛尚,年仅十七,奉命守城,见蜀军大溃,知道大势已去,向残余守军表示:“我父子奉命承受大任,却不能早早斩除黄皓,才会有这次败国殄民之罪,哪有面目图存苟活。”便单枪匹马直冲敌阵,不久死于乱军之中。

绵竹陷落,加上仅存的主力守军——诸葛瞻大军溃败,刘禅为了减少百姓损伤,听从光禄大夫谯周谏言,向邓艾投降,并派特使要求姜维等剑阁守军也向钟会投降。

邓艾依照礼制拜刘禅为汉王,行骠骑将军之职。蜀汉旧官大多归属汉王,少数具有实力者,由邓艾亲自统领。以师纂领益州刺史,和陇西太守牵弘共同处理蜀中诸郡归降事宜。

邓艾痛恨黄皓奸险误国,收禁之,本欲处刑,黄皓派人贿赂参谋本部邓艾亲信,以事态未明为理由,暂时监禁之。

姜维知道诸葛瞻失败,欲回军支援,引军退出剑阁进入巴中地区。钟会大本营进驻涪城,并派胡烈等追击姜维。姜维退至郭县,接到刘禅投降的诏命,下令解除武装,偕同廖化、张翼、董厥等向钟会投降。当投降敕令公布时,蜀汉将士无不义愤填膺,纷纷用刀砍石直到刀卷曲为止,以泄其恨。

钟会厚待姜维等人,还其兵权,并入其大军。蜀汉传二世,共四十三年而亡,距诸葛亮去世后已有二十九个年头。

东吴接获蜀汉亡国情报,下令丁奉撤军,加强边疆防卫。

由于邓艾功劳较大,敕令邓艾为太尉,增邑二万户。钟会为司徒,增邑万户。邓艾自此,颇显骄矜之色,以占领军统帅自居,和原远征军统帅钟会,产生严重的摩擦。

姜维知道钟会心中怨恨,煽动其铲除邓艾。钟会向司马昭密告邓艾据蜀为王,拥兵造反。由军前情报显示,邓艾的确有此迹象。司马昭下令钟会由剑阁袭击成都,收押邓艾。

司马昭恐远征军两大头目相互争斗,造成弊端,下令贾充由斜谷出兵,自己和魏主进驻长安应变。

钟会大军攻入成都,擒俘邓艾,但邓艾大军不服,双方对峙情势紧张。钟会又听说贾充已由斜谷攻入,司马昭亲自进驻长安,心知已不得曹魏朝廷信任,和姜维商议,想利用蜀军和自己的直属部队叛变,坚守蜀中,据地为王。

姜维力劝钟会趁机杀尽北方将领,以求自保,又密谋暗杀钟会,以图恢复汉室。他亲自密书刘禅表示:“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一时成都情势险恶,军变之说数起。钟会直属部队统领胡烈,得知姜维阴谋复汉,发动兵变,攻击姜维军营。邓艾大军趁混乱也攻击钟会本营以复仇。成都陷入混战中,姜维、张翼、钟会均死于乱军中。

钟会之前军统领,率军平乱,恢复成都治安,并派遣护军田续,袭击在绵竹的邓艾本营,斩杀邓艾父子。

司马昭在长安,知道成都之乱已平,乃派贾充收拾残局,平抚百姓,自己和魏主返回洛阳。不久,刘禅也举家东迁洛阳,蜀汉的最后奋战,到此完全结束。时为曹魏元帝咸熙元年,公元26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