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09

第9章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4)

因此,家长的赞扬不仅能使孩子增强树立伟大理想的信心,也会消除孩子在一些人生重大转折之处的紧张和不安,使他们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

③意外的赞美会使孩子信心倍增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没有人不喜欢被夸赞的,而夸赞的方式不同,所产生的效果也有所不同。譬如说,小说家被人夸奖他文章好,他并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高兴,但是若说他高尔夫球打得不错的话,他必定会非常高兴。因为夸赞他文章好这种话,他早就听腻了,而夸他高尔夫打得好的话却令他感到意外的高兴,这是一种“自我扩大”的喜悦,因此而产生的自信,不但能使他的高尔夫球技更进步,连对他的小说也有良好的影响。

一个连老师及父母都没有办法的顽劣儿童,经常遭到责骂,小杰觉得非常自卑。

有一天,老师当着全班同学面夸奖他说:“你的顽皮、恶作剧都有独创之处,能想出这种恶作剧的孩子,按说学习的功课不可能太差。”被老师这么一夸,他对自己竟产生了信心,从此以后,便努力用功,成绩一天比一天好,连那夸奖他的老师都感到惊奇不已。

要夸奖孩子时,最好是提出他自己都没有感觉到的优点,这样才能提高他的自信心,使他在各方面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

——家教忠告

(2)有效奖励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求知欲

奖励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孩子心理深层次的需要。

①奖励是孩子的心理需求

请看下面一个例子:

一天,玲玲兴高采烈地拿着一张数学试卷跑回家。一进门,就喊:“妈妈,我今天数学得100分了。”

妈妈正在忙着洗菜,准备做饭。她说:“你没看见我正忙着吗?再说,有什么好看的,你早该得满分了,别的小朋友不是经常得100分吗?你要注意保持成绩,别骄傲啊!下次测验时还应该得100分。”

玲玲本来是想让妈妈夸奖自己一番,想和妈妈一起分享自己的快乐。没想到,妈妈的一瓢凉水泼得她一点兴致都没有了。

初步分析,我们认为:玲玲可能并不是一个在学习上十分聪明的孩子,但她对自己的学习很在意,把它作为自己生活的重要内容。她希望自己能够获得好的成绩。她是那类在学习上努力、勤奋的孩子。她的自尊心很强。

对于这样一个学生,玲玲妈妈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小学阶段的儿童,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大多是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而得来的。也就是说,这时他们尚未形成对自己的稳定的评价。外界的批评或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然而,许多父母却不愿把表扬、赞赏带给孩子。

他们以为,只有“严厉”才会对孩子起作用。他们甚至可能把“严格”理解为态度生硬,甚至对孩子进行责骂、训斥,把严格与鼓励、赞赏截然对立起来。

这就犯了简单化、片面化的错误,没有认识到表扬、赞赏的独特魅力。

孩子是多么希望父母的鼓励、奖励和表扬!

在我国现有的教学条件下,一个班的学生最多能达到50多人,最少也要有30多人,在这样大的班级里,老师每天能表扬几个学生呢?孩子每天在课堂上能有几分钟自我表现的机会呢?

可以断言,在目前情况下,在学校里受到老师表扬、赞赏的,只有少数、固定的几个学生。

难道其他的学生就没有优点,不需要表扬和鼓励吗?在这方面,学校教师固然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客观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们。

可是,作为家长,你总不能等待老师转变观念以后再来对孩子进行表扬吧!

家长如果对自己孩子的优点都视而不见,不理不睬,对自己孩子的情绪体验都不关心,还指望别人做什么?

我们的许多家长真是太深沉、太严肃了。

他们发现了孩子的优点,也为孩子高兴,但他们宁可压抑着这种感情,表现出对孩子的漠不关心或者是严厉。家长害怕过多的表扬使孩子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

孩子需要家长的鼓励,更希望自己能得到家长以外的其他人的肯定。家长应当采用“特殊的称誉的方法”

,对孩子进行表扬。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孩子所敬重的人,说孩子懂得了什么知识,取得了什么进步。还可以给孩子机会让他显示自己的才能。比如,向孩子请教他能够解答的问题,让孩子帮助解决某些家庭事务,等等。有一位家长在女儿学会怎样写信以后,就请孩子给爷爷奶奶写信,汇报她近来取得的成绩。

②奖励能成为孩子进步的动力

奖励也是矫正孩子品行的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孩子区别好与坏,容许和禁止。正确地使用这种方法可以巩固孩子的品行,让孩子养成情愿和积极听话的习惯。表扬的话对孩子来说,是良好品行的自我肯定的动力,是对自己才智充满信心的动力。适时且巧妙地说出称赞话,能在孩子心中激起强烈的自尊感;迟钝的孩子会努力设法成为敏捷的孩子,不经心执行任务的孩子会力求上进,做好一切事。

为了使奖励成为评定孩子品行的方法,并使之具有道德色彩,必须使它的内容具有像“听话”、“善良”、“有礼貌”、“爱劳动”、“用心”、“关心别人”、“诚实”、“慷慨”等行为的具体含义。用这些更能强调任何一种行为所具有的道德意义。

奖励要公正。应该在发现孩子确实有些成就(当然在孩子有可能办到的范围内)后,才使用奖励的方法。孩子所获得的成就确实需要相当大的体力、智力及精神上的努力。比如说,为了别人的方便而放弃个人愿望或牺牲个人利益(如让座给老年人,帮助妈妈购买东西,看护年幼的孩子,自己收拾房间,等等)。及时表扬他,就能成为他做好事的动力,下次他还会继续这样做。

③奖励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果

哥伦比亚大学的盖兹和匹斯兰德两位教授,曾经针对“奖惩在学习上的效果”做了一项心理实验。

他们两人随机取样,在某校挑选了一些学生进行测验。他们先把这些学生分成A、B、C三组,然后举行考试。隔了三天之后,再举行同样的考试。不同的是,在第二次考试之前,先对A组学生加以奖励,称赞他们考得很好;而给予B组惩罚,责怪他们没有考好;至于C组学生,则不给予奖励,也不给予惩罚。实验结果发现,受到奖励的A组,第二次考试的成绩最好,其次是受到惩罚的B组,没有受到奖惩的C组反而考得最糟。

这项心理实验的结果虽然不能断定奖励的效果必定优于惩罚,但至少证明了奖惩对孩子的影响,比“不闻不问”来得大。至于是奖赏好?还是惩罚好?则必须视孩子的个别差异而做适度的调整。父母尤须注意的是,不论采用奖励还是惩罚的方式,都应特别小心,千万不可用成人的尺度去衡量或要求孩子,以免在无意间伤害孩子,给孩子的心灵蒙上一层无法抹掉的阴影。

④奖励孩子需要讲究方法

奖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正面而积极的奖励常可带给孩子意想不到的动力,引导孩子发挥最大的积极性。不过,奖励也必须顺应孩子的成长变化而有所改变,换句话说,对不同年龄层的孩子,就要采取不同的奖励方式。

a.对幼小孩子的奖励:以精神为主如果在大人和孩子之间已形成了亲密无间的关系,那么奖励可以采用微笑、抚慰、手势、点头或亲切的言语,及时地说些鼓励的话:“虽然你很小,但是你一向很勇敢”,“加点油,你就会成功”,“在小组里大家都听话,你当然也会听话”等等,所有这些都是让孩子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方法。

年纪稍大些,孩子已懂得精神赞美重于物质奖励。比如幼儿园大班为一名叫冬冬的孩子过生日,大家向他祝贺:读诗、唱歌和跳舞。但是这个孩子印象最深刻的还是老师所讲的话:

“冬冬是应该获得这份礼物的,因为他表现得很好,能帮助小朋友并且很有礼貌,在家里听爸爸妈妈的话,关心有病的奶奶等。在这一年中,他一下长得像大人一样了。”

第二天他拿着小朋友赠送给他的相册对妈妈说:

“妈妈,您要去商店,您就去吧,我可以照顾家,照顾奶奶,您知道我已经是个大人了。”

b.对低年级孩子的奖励:持续不断。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上学就表示孩子已经懂事了,事实上,许多一年级的孩子,心智成长仍然停留在幼儿阶段,因此对于这个年龄的孩子,鼓励的次数要多,而且要将鼓励的原因和具体的行为告诉他们。例如当你发现孩子今天表现得不错时,不能只是说“嗯,你今天表现得不错”、“很好”,而是要清楚地告诉他“你今天没有把衣服弄脏,而且又很快把习题写完,很好哦!”这种清楚而具体的奖励方式,才能使孩子了解什么是良好的行为、什么行为是父母所期望的。

此外,一年级的孩子通常没有很清楚的是非概念,他们会一再重复曾经挨骂或被夸赞的事情,而且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好孩子、是对的。因此,父母对于孩子的良好行为,必须当场给予鼓励,而且不断地重复,使孩子产生“这样做才是好孩子”的意识,进而才能渐渐地朝着这些方向去发展。

对于这些孩子,即使奖励一支铅笔、一块橡皮擦……对于得到它的孩子来说,最大意义是一种象征,象征某方面或某个行为受到肯定和欣赏。

c.对中年级孩子的奖励:制造奖励机会。

三、四年级的孩子以年龄和心智发展来说,已经可以按照父母的期望或既定的目标去学习,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达到父母的理想,因此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渐渐分化为“受夸奖”

及“常挨骂”两种类型。对于“常挨骂”型的孩子,有不少父母会有“真叫我不知如何奖励他”的烦恼。其实,任何一个孩子都有他的优点,只是父母在注意他的缺点时而把优点忽视了。

对于这种缺点较多的孩子,父母除了经常提醒他的优点外,还可以为他制造“奖励的机会”

,也就是除了根据事实给予鼓励外,附带地给予孩子其他方面的奖励,使他产生某种自觉性,而朝好的方面去发展。例如孩子不爱整齐,常把周围的东西弄得乱七八糟,可是却对美术很感兴趣时,父母除了夸赞他的美术外,还可鼓励孩子:“何不设计一个漂亮的百宝箱,既可以放许多东西,还可以美化书桌呢!”这种利用孩子的兴趣(或优点),鼓励孩子去改变其缺点的方式,会比正面的责骂更为有效,同时孩子不断地获得父母的鼓励,也较容易对自己产生信心。

然而“制造奖励的机会”的方式不可操之过急,刚开始只能为孩子制造一、两个机会,等到孩子完成了,并得到父母的赞许后,再渐渐地增加其他机会。如:“如这学期总成绩比上学期进步的话,我带你去滑雪”,或“如今年底会弹贝多芬第×号×曲,妈妈替你买一件参加晚会时穿的礼服”,最初小孩或许会为奖品而努力,而在努力过程中,则可体会到自己进步的喜悦。

d.对高年级孩子的奖励:真实诚恳。

到了五、六年级,孩子的个体差异愈来愈显着,所以要给予孩子奖励之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与想法。一般来说,五年级的孩子思想较敏锐,是非观念也较清楚,因此,父母根据具体事实给予鼓励的方法就愈来愈重要。这时,不适合以对待一年级孩子的口吻如“你很乖喔!”“你很听话喔!”来鼓励五、六年级的孩子,更不适合用夸张或过度的方式奖励他们。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大多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所以比较希望父母以对待成人的方式对待他们,也就是以诚恳而富建设性的话来勉励他们。例如当孩子考试考好时,他可能不再需要听到“你真棒!”“你真聪明!”之类的话,而是希望听到“这表示你很认真,你的辛苦得到了回报,我很为你高兴”之类较恳切而实在的话。

奖励五、六年级的孩子时,父母说话的语气或脸部的表情也须格外注意。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较敏感,父母的态度不诚恳或带有命令式的口吻,会使孩子不易接受,甚至产生反感的现象;相反的,若是父母的表情温柔关心,语气也极富有感情时,孩子不但易受感动,而且较乐意接受父母的勉励。如此才能真正发挥奖励的功效。

e.各种年龄段皆宜的奖励方法:立标杆、树榜样。

当着同龄儿童的面,有目的地表扬某个孩子的良好品行,可以达到两个目的:第一,使良好品行具有社会性意义;第二,这个孩子良好的品行起示范作用,可做其他孩子模仿的榜样。

立标杆、树榜样是在实践中最常见的奖励方法之一。如果把榜样建立在孩子们渴望模仿学习的基础之上,那么这种方法就特别有效。

教师或家长应该向全体孩子讲清楚,做榜样的孩子有哪些合乎道德规范的行为。用道德观念武装全体孩子,并让他们把这些观念运用于实践。这样做一方面奖励了作出榜样的孩子,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其他孩子和这个孩子共同进步。比如这样说:“××经常毫无怨言帮助年幼的孩子学习和劳动”,等等。

教师和父母都能广泛地使用这种方法教育孩子,但遗憾的是,有些大人有时不能很好地掌握分寸。他们这样说:“要仿效××,瞧她多好啊,但还是比不上你!”结果做榜样的孩子,在其他孩子心目中不知不觉地声望日下,逐渐丧失了威信。这样的话会引起孩子的反感,榜样不再吸引孩子了,对做榜样的孩子本人也起了消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