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05

第5章 家庭对孩子学习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4)

大人也是一样,如果每天面对相同的菜肴,就算是山珍海味,也令人望而生厌,而孩子每天在固定的环境中,当然引不起读书的兴趣。做母亲的,不妨略微花点心思,让书房气象一新,也许会使孩子产生亲近书本的念头。

(5)要让孩子有个精神“助跑”

有位母亲有个成绩很差的孩子。如果孩子真是终日嬉戏倒也罢了,做母亲的也可死了这条心,偏偏孩子似乎又有心读书,常看他坐在书桌前,就是心不在焉。孩子心中也并不是不想读书,只是缺乏能推动此念头的动力,以及精神性的“助跑”。

这位旁徨的母亲在要求孩子用功读书前,不妨先让他自己制订功课表。如果孩子不懂得自己用功,做父母的也不应突然地逼他用功。首先要让孩子懂如何消化他所阅读的知识,经由此过程,能使孩子产生精神上的“助跑”,自然而然地想到要用功读书。在孩子自己制订功课计划时,为了分配读书和游戏的时间,也许他本人并无意识,但可以说他已经开始“用功”了。

(6)当孩子情绪低落时,可先让他学习拿手科目

据说职业拳击选手,在比赛日期接近时,往往不是加强弱的部分矫正,反而勤于训练平日最拿手的技巧。因为在磨炼自己拿手技巧时,能给自己一种精神上的暗示,告诉自己一定能赢得胜利。据说职业高尔夫球和棒球选手在状态低落时,都会将拿手的项目反复训练。不论是如何着名的选手,比赛日接近,或多或少心里都会有这次可能输的不安,而磨炼拿手项目增强自信的方法,对消除此种不安的情绪,相当有效。

如果您的孩子因为某门功课导致学习情绪低落时,不妨试试这个方法。举例来说,让他尽量学习拿手的科目。不管任何人,对自己所喜爱的或拿手的事,就算他人不要求,自己也会兴致勃勃地去做,这个方法就是为了能让孩子产生想用功读书的“念头”。当孩子已逐渐产生兴趣后,再让孩子接触原本造成他情绪低落的科目,孩子由拿手科目所产生的原动力就会发生推进作用。如此一来,原本不想读的科目,会由于此种推动力而顺利进行。

(7)让孩子抽签决定先做哪一件事

一件工作一旦开始进行,他就会兴致勃勃地继续做下去,而问题往往在开始之时没有行动,不能让自己进入状态。很多母亲埋怨:“我的孩子根本不喜欢读书!”这大部分都是因为没有一个好的开始。俗话说:“一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就是这个道理。

抽签是一种促使孩子迅速开始并进入状态的方法。通过抽签的方式,可以消除孩子不知如何开始着手的犹豫,把签中的指示,当作是预先既定事实去实行。抽签并不只是单纯的作决定,这种带有游戏性质的行为,会让孩子产生参与意识,换句话说,在进入好好用功读书的主题之前,若能让孩子产生这种“参与”意识,对由抽签而决定的科目,就不会有拒绝感。同时,对于自己参与决定的科目,也不敢马马虎虎地应付过去。只要孩子开始主动读书,就算成功一半了。

4.让孩子学习一些提高能力的课程

发现孩子在某些方面的天赋并加以培养,是促使孩子成才的重要一课。

你的孩子是否在某一方面——音乐、艺术、创作、科技、运动、舞蹈、数学——具有天赋?

应该说,大多数孩子都有某一方面的天赋,只是我们大多数的家长因某种原因而忽略或者没有发现而已。

根据孩子的爱好与特长,安排他参加相应的专门训练班,从而充分地挖掘出孩子的潜能,这是我们当今父母应该十分重视的一门家教课。如暑假期间,让孩子参加一种专门的夏令营活动、学术活动或研究项目等。

不要单方面为孩子提供与孩子爱好、特长不相适应的提高班、培训班,一定要保证孩子乐于接受你为他所安排的一切学习机会。如果孩子对提高某一技能毫无兴趣,千万别勉强他去做,他在某一方面的兴趣不可能和你所认为的一样。

此外,还应与孩子讨论一下这些特别训练课程的学习情况。在学习过程中,你的孩子可能需要订出某些计划,你的整个家庭也许要作出一些配合与调整。在这个特殊训练阶段,应让家里所有人以他为重并作出最大的帮助。

5.怎样培养孩子的各种基本技能

人的行动是由一系列的动作所组成的,行动顺利地完成来自于人对实现这些动作方式掌握的熟练程度。通过练习,可以使实现动作的方式得到巩固,即形成技能。

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动作技能是借助于肌肉、骨骼运动和运动分析器的活动实现的,表现在人的外部活动上。写字、绘画、体操、操作电脑等的动手技能是动作技能。心智活动技能是人脑内部借助于内部语言进行的认识活动方式,如心算、阅读、作文的技能等是心智活动的技能。操作能力的发展不等于技能的掌握,操作技能的发展不等于动作技能的掌握。但动作技能的掌握有助于操作能力的发展。

孩子掌握了阅读、计算、写作、实验等基本技能,不仅能提高孩子的操作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效率。阅读可以扩展孩子的思维,增强他们的理解力;计算可以训练和加强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写作训练能提高孩子的形象思维能力;实验能使孩子进一步认识各种自然规律。因此,对孩子这些技能的培养,将会大大促进对孩子智慧潜能的开发。

家长在培养孩子技能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练习,练习是培养技能的有效方法。任何技能都是通过反复练习逐步形成的,而不是生来就有的。但是练习不是机械地重复,它是有目的、有步骤、有指导的活动。

家长为了使孩子形成某种技能,要使孩子明确练习的目的,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循序渐进地练习。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障练习质量,合理地安排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使孩子知道每次练习结果,适当地变换练习的方式,这些都有助于孩子通过练习而形成技能。

6.怎样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孩子面临学习和考试的负担,以及不能顺利应付考试时,做父母的应该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心理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在对孩子讲话时,要想一想除了一再劝说“你要用功呀”之外是否还有别的办法;除了“不要光看电视”之外,是否还有更好的说法。要找到比这几句未加认真思考的话更尊重孩子心理的表达方式。

因此,当遇到必须要对孩子说的问题时,作为家长必须要考虑根据孩子不同时期的具体情况,采取让孩子更能接受的说法。

比如对学习负担重的孩子可以采取“心理换位”,减轻其负担。对于被确定学习指标的孩子,当考试的日期一临近,不爱学习的孩子就会突然产生压力感。例如,让孩子用一个月的时间做完有300道题的比较厚的习题集,或者是3天后就要考试,可是孩子还没有充分地复习,这样的情况就是如此。并且一旦这种压力增大,孩子就很难以平静的心理状态坐下来读书。

在这种情况下,大人可以改变一下方式对孩子进行引导。以前面的例子为例,比如说:“做10道题就可以了”,“还有72小时的时间呢”。这样做,就可以大大减轻孩子因300道题的时间之多和3日的数量之少而形成的心理负担。表达同一个事实,只要变换方式来表达,也会使孩子接受的印象有一个180度的变化。

现在的父母对孩子有一种不好的倾向。即对孩子管束得太多,他们对孩子的谈话往往易于说成“你要给我……”的命令型。命令型是大人与孩子思想交流的单方面行为,并未考虑尊重孩子的人格和自主性。孩子势必会出现逆反心理,而采取反抗的态度。聪明的父母在这个时候会想办法改变一下说话的方式。比如,以“某某,如果你试着……如何?”来代替之,采用这种“建议型”也是一种好方法。只从形式上看这是在征求孩子的意见,这样做孩子必定会认真听。并且,“建议型”是让对方做出决断,所以利于自然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

引导方法的策略之一,就是预先有意识地选择提问的内容。不了解这种策略的人很容易被诱导。这种方法也可以用来引导孩子学习。比如,当发现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说:“你说清楚是学习还是出去玩?”,而可以一开始就问:“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学呢?”

有一句格言叫“欲速则不达”。要让孩子喜欢学习,同样不能采取这种急于求成的方法。大人为了让孩子尽快由厌学变为喜欢学习,对孩子毫不留情地说“你给我学习,你要喜欢学习”,这反倒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使其越来越厌学。在这方面,与其说直接让孩子学习,莫不如改变一下与学习没有直接关系的状态,使其在不知不觉中了解学习的乐趣,这样不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负担,是一条使孩子喜欢学习的捷径。

7.体罚孩子,是家长无能的表现

目前体罚孩子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据一项调查显示,在农村,60%的孩子在学习成绩达不到父母所规定的要求时,就会遭到责骂,甚至痛打。有1/4的孩子说,回家“被父母打骂”是最痛苦的事。有半数的家长承认,孩子没考好,自己首先会采取的行动,就是痛打一顿再说。有的家长公开主张对孩子“该说的时候说,该打的时候就打”,并声言“打要打得恰到好处”。究竟什么是该打的时候,又怎么叫打得恰到好处,显然没有什么客观标准,说穿了就是由家长随心所欲。其结果对孩子的成长十分有害。

有的父母打孩子纯粹是自己不快心情的宣泄。孩子做了同样一件错事,他们高兴时视而不见,不闻不问;不高兴时就大发雷霆,痛打一顿,将孩子当出气筒,这是对孩子人权的侵犯。

这种态度,好比发现孩子染上了污泥,就把他扔入大海,这会淹没孩子克服缺点的勇气及上进的自信心。这种情况,不言而喻是极端错误的。但更多的父母打孩子是恨铁不成钢,是为了孩子“好”。

孩子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会遇到无数从未遇到过的事情,而他们自己还缺乏健全的思维能力,做出一些蠢事、错事都是十分自然的,有时学习达不到要求也是难以避免的。因为他们还小,更加需要帮助。做父母的就有必要、有责任耐心地向他们讲道理,仔细地说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为什么应该这样做,不可以那样做。孩子需要不断地从父母那里得到帮助与教育。

有的家长说,讲道理孩子记不住,所以“该打就打”。管孩子严厉本不是坏事,但严厉不等于粗暴,更不是见孩子一有“问题”就打。

再说如果孩子做错了事,家长将其打一顿,真的就会记住了吗?就能收到一劳永逸的效果了吗?退一步说,孩子果真受了皮肉之苦,不敢再做上次做过的错事,也并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应该怎样。如在孩子做错了事后,耐心地向他讲道理,一时可能半懂不懂,这不要紧,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会越来越明理。而“打骂”如果说小时候还能被吓唬住,孩子越大,越吓唬不住。一旦孩子不再怕了,你便毫无办法。

棍棒下的教育,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第一,孩子因为怕挨打,当面不为,背后为之;当面规矩,背后捣乱等,长此以往形成孩子的不良品德。

例如,一个上初一的男孩偶尔去网吧玩游戏聊天,玩着玩着就忘了时间,一看表已是深夜,他害怕父亲打,跑到河边不敢回家,转了好久,最后还是回去了。一进家门,父亲就是一顿狠揍,把笤帚都打断了。结果孩子宁可忍着痛,也不肯说自己去了什么地方,父母毫无办法。

第二,常挨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外面常常会欺侮比他小的孩子,长大后也往往对人粗暴无理。家长在用棍棒教育孩子“学好”的同时,却已经为孩子树立了粗暴待人的“榜样”。有一位哲人说过:“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学会仁慈;在皮鞭下长大的孩子,只会产生仇恨。”经常挨揍的孩子,只能有两种结果,一种是因为怕揍成为驯服的羔羊,变成没有个性,只有奴性的奴才;另一种是激发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变成桀骜不驯,破坏性很强的人。

第三,打骂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大打出手前,必定咬牙切齿,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气愤面孔,加上绝对权威的态势,这一切已然是对孩子感情上的挫伤,挨打则更是人格上的不尊重。当孩子连挨打都不在乎时,羞耻心便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憎恨、对抗,变得粗暴,乃至残忍了。

第四,体罚严重影响孩子的智力发展。据美国教育专家的研究,体罚会减低孩子的认知能力,影响他们的智力发展。测验证明,经常挨打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普遍低于一般孩子。挨打或受其他形式体罚的次数愈多,孩子在测验中得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