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父母的天职:有效地帮助孩子学习
2187800000019

第19章 指导孩子写好作文的有效方法(1)

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

——鲁迅

孩子写作文,大多是写人记事。作文写得好坏,与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以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有关。许多孩子提起写作文就头痛,众多的家长对辅导孩子写作文也是手足无措,作文书买了一大堆,道理讲了一火车,孩子除了茫然之外却毫无反应。其实,指导孩子写作文并非想像的那样难,关键是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指导孩子打好写作文的基础

万丈高楼平地起,宏伟的大厦没有坚实的基础是决不会矗立起来的。指导孩子写好作文也是这样,关键是要先打好基础。

1.在观察中激发孩子的写作兴趣

学生写作文如同做其他事情一样,有兴趣就喜欢做,就会用心去做,也做得好;反之,缺乏兴趣则很可能“一寸不通,万丈无功”。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观察力是人们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时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观察是思维的感知阶段、是发展智力的第一步,培养观察力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开阔视野,发展智力。因此,观察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会观察。鲁迅先生曾说过:“如果要创作,第一需观察。”“要留心各样的事情,多看看,不要只看到一点就写。”那么,怎样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呢?

(1)培养孩子观察自然景物的能力

①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

大自然是美好的,也是神秘的。大自然对孩子们有着无限的吸引力,那初升的旭日,那广阔的原野,那苍翠的树木,那晶莹的雪花,那连绵起伏的山峦……都是孩子们作文的生动素材,不少孩子喜欢在自己的文章中写上些云、月、山、水、树、花等的景物片断。的确,在一篇作文中,恰到好处地描绘一下自然景物,对于渲染气氛、抒发感情都能产生较好的作用。但是,要写好自然景物,首先是靠观察。

例如:老舍先生的散文《林海》中有这样几段描写: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但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这里,作者通过细心观察,抓住了大兴安岭岭多而温柔的特点。在对林的描写中,又有这样几段话:“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

从这些描写当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观察得是何等仔细,只有这样,才能反映景物的明显特征:绿而广阔。

其实,不仅作家善于观察,据调查,很多家长也非常注意对孩子观察力的培养。

某校一位六年级学生的家长利用假期带孩子到北京怀柔山区,路上,引导孩子观察山区的雾与城市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特点。孩子在细心观察后,抓住了山区薄雾时隐时现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出雾中的山间美景:“银纱般的薄雾在连绵起伏的群山中时隐时现,就像是个顽皮的孩子,待我们来到山坡上,又不知何时早已溜得无影无踪了。”行程中,家长又进一步指导孩子抓住山间树木的特点进行细致观察,孩子动笔时,赋予山中树木鲜明的色彩:“那山上不知名的红叶,绝不亚于香山那火焰般的枫叶,偶尔还看到几棵野柿树,那红彤彤的小灯笼会让你感受到丰收的喜悦。树的独到之处,还在于它带给人们的安逸、舒适,使你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由此可见,在观察自然景物时,最重要的是抓住景物本身的特点。这些特点有时表现在色彩上,有时表现在形态上,有时表现在动、静上,等等。只有抓住了景物的特点,才能使自然景物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因而产生良好的感染效果。

②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

顺序,是指观察时的先后次序。观察时的顺序有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之分。观察事物不能跳来跳去,次序不能颠倒,一定要有顺序和条理。

如果观察时没有一定的顺序,就会影响观察效果,或是得不到正确的印象,或是理不清各点之间的关系,观察效果不好,自然会影响写作质量。学生在观察时往往容易迷恋于事物的新奇,听凭主观的兴趣,这样没看完,就忙着看那样,东看一眼,西看一眼,没有一定的次序,结果是走马观花,只知道个大略,写起来依然是内容空洞、干巴。

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观察能力时,也应该着力引导孩子在观察顺序上下些功夫。

一位中年级的学生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时,就注重指导孩子要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自然景物的变化。夏天,他与孩子一起观察雷阵雨的全过程。从雨前起风到空中云的变化(“天空中的云像野马”),周围物的变化(“树木在风中急剧地摇摆”),到雨中雷电交加(“闪电像一把利剑要把黑锅底似的天空劈开”),大雨瓢泼(“像瀑布,倾泻而下”),雨后(“空气中散发着泥土的芳香,令人气爽神怡,树木被雨水冲刷一新”)。

注意观察的顺序、条理,不仅能够提高孩子观察和写作的兴趣,而且还有助于训练他们思维的逻辑性和表达的条理性。

——家教忠告

总之,大自然的阴晴变化、祖国的山山水水、田野里的一草一木、城市里的一街一巷,都是观察的对象,只有乐于观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掌握了观察的方法,才能提高观察和写作的兴趣,使笔下的文章结构明朗,层次清晰。

(2)培养孩子观察人物的方法

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和人的接触可以说是最经常不过的了。在家庭中,有自己的奶奶、爷爷、爸爸、妈妈、兄弟姐妹;在学校里,有老师和同学;在社会上,还要接触许多不知名的男女老少。那么,怎样才能抓住人物的特点,对他们进行准确、得当的评价呢?这就需要学会各种观察人物的方法。

①抓住人物的外貌特点进行观察

人的外貌就是我们常说的“肖像”,它一般包括这几个方面:身材、长相、服装、神态等。

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外貌,既是为了把人物的外形特征介绍给读者,也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

在观察人物外貌时要细致,要注意观察对象“与众不同”的特点,以便把一个人的外貌清晰地、有特征地描绘出来。

——家教忠告

例如: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中曾有一段对少年时代的闰土的外貌描写:“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作者通过对其外貌的描写,反映出闰土备受父母疼爱,淳朴、天真、健康的特点,使一个生长在海边的农村少年的形象鲜明地跃然纸上。

其实,在孩子写的文章里,也不乏好的人物外貌的片断描写。比如,某校小学四年级一位同学在作文中对自己一位小朋友的外貌描写:

“一张又白又胖的圆脸活像一个揉圆的汤圆,却又总带着浅浅的红晕。淡淡的眉毛下面,一双不大的眼睛,一笑起来,就眯成了一条细缝。

嘴边露出两个深深的酒窝,就像一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

小作者在观察的过程中,抓住了同学的白、胖、眉浅、眼小等特点,运用幽默、生动的语言,把与自己朝夕相处的小伙伴朴实、敦厚、可爱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

有的孩子在观察和描写人物外貌时,往往抓不住那些有明显特征的地方,不分主次地看,不分主次地写,那么,这个人的外貌仍旧给人留下模糊不清的印象。什么都看,等于什么都没看;什么都写,等于什么也没写。因此,家长们不妨在引导孩子观察人物外貌时,抓住被观察对象外貌方面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地方来写。引导孩子自觉地去观察身边的亲朋好友、小同学、邻居的外貌特点,并把观察到的口述或记录下来,给对方读,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并适时加以指导,逐步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写作能力。

②观察人们的语言特点,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一个发音器官健全的人总是要说话的,而且各种人由于年龄不同,身份职业有差异,知识教养有悬殊,思想性格有差异,所说的话通常都是不一样的。古人说:“言为心声”

,就是说,一个人说的话往往是思想感情的表露。仔细观察别人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并且能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写起作文来,就会信手拈来,不费什么力气了。那么,在观察人的语言神态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大千世界,人物众多,对孩子来说,重要的是养成“听”话的习惯。

如果我们对每一个人讲的话都能认真地作一番观察的话,就会发现,他们因身份不同,性格有异,说起话来,会带有明显的特点。

③观察人物的各种行为要写活一个人,除了观察他的外貌和语言外,还必须观察他的行动。因为行动是人的心情、思想、性格的一种外在表现。人的一举一动,无不和他情感的丝缕、性格的脉络紧紧相连。人的行动总是为着某一件事而“行”而“动”的。人们的行动总会体现一个人一定的性格因素,表达一定的感情色彩,反映一定的精神面貌。那么,我们建议家长们不妨教教孩子们注意人们那些特征明显的动作,再掂量它们所包含的意义。

其实,有许多家长在平时也都非常注意培养孩子观察人物动作,有意识地让孩子看大人做事,并让他们抓住大人们的动作特点来揣摸人物的心理活动,从而判断人们动作所代表的含义。

现在,在学校,训练和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已普遍地受到老师们的重视。在家长的共同努力下,不少同学已经在这方面有了收获。这说明,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对提高写作水平、增长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多方面的兴趣,都是很有好处的。家长们不妨也从现在开始试一试,重视培养您的孩子的观察兴趣,指导孩子遇事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多记忆,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提高孩子做作文时的审题能力

命题作文是小学高年级学生最常见的作文类型。这种作文的题目是事先给定的,写作文的时候必须按照题目所限定的内容或题材去写。对于命题作文来说,审题是进行这类作文的第一个步骤。孩子的审题能力是指孩子分辨题目的对象、范围,明确题目要写的重点和题目允许采用的体裁的能力。家长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孩子进行审题能力训练:

(1)明确题目要求

明确题目要求是指通过审查题目,弄清楚题目的具体要求,是要求写一个人呢,还是记叙一件事。例如,《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的要求就是记事,而《我的同桌》这个题目则要求写一个人。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2)明确题目范围

题目的范围是指在写人或记事时不要超过题目的限制,作文所选取的材料必须在题目许可的范围以内。还以《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为例。这个题目要求记叙一件事,但这件事不是任何一件事都可以的,它有一定时间范围,即必须是发生在暑假中的,而不是发生在其他时间里的。

(3)明确题目重点

题目的重点是指题目着重强调的特点。在《暑假中一件有意义的事》这个题目中,题目的重点是“有意义的”这几个字。也就是说,在作文的具体写作过程中,必须紧扣“有意义”这个重点。在选择材料时,一定要选择有意义的材料,否则就违背了题目的要求。

(4)明确作文体裁

审题的最后一步是要弄清题目要求用什么体裁来写。是要求写一首诗呢,要求写一篇讲道理的议论文呢,还是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对于孩子来说,记叙文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体裁。

3.培养孩子丰富的联想能力

联想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能力,它是指通过对一个人或一件事的观察或认识而产生出与该观察、认识对象有关的一系列的想像。如看到一个日本人,马上联想到日本鬼子戴着钢盔、端着刺刀屠杀中国老百姓的野蛮情景。前些日子影星赵薇穿着日本军旗装亮相在杂志封面上,遭到全国人谴责的原因,正是源于上述这种惨痛的联想。

又如当老师要带同学们到鸟岛上去观察鸟类的生活时,有的同学马上联想到在暴风雨中翱翔的海燕,各种飞翔在海面上的海鸥,以及它们在海面上捕鱼争食、惊叫等情景。这就是人的联想能力。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对孩子写好作文是大有帮助的。因为,当你联想能力十分丰富时,写起作文来,便会文思泉涌,下笔成章。

所以,在联想能力的培养上,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要展开想像的翅膀,不能就事论事。同样的命题作文,联想力丰富的孩子与联想力差的孩子写出来会有天壤之别。一篇文章的好坏,想像力的发挥占有很重要的成分。比如:一位小同学在二年级的一篇看图写话中,对屋檐下住着一窝燕子,其中一只从窝里掉下来的这个画面进行了想像,采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燕子有人的感情的对话,使这窝燕子的命运充满了悲欢离合的曲折。文中有这么几段描写:

小燕子扇动着翅膀,好像在说:“快救救我呀!”一只小花猫走过来,看见了小燕子,它想:“这只小燕子可以让我美餐一顿了”。想着,它就扑了过去。丽丽捧着小燕子交给了爸爸,爸爸把它送回了燕窝里,小燕子又回到爸爸妈妈的身边。只见它张着嘴,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说:“谢谢你们!谢谢你们!”

这个学生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想像力,所以才把短文写得那么生动、感人。

孩子的联想能力是可以通过引导和训练而不断加强的。比如我们将一条小鱼放回到河里去,父母可以问孩子:“小鱼会游到什么地方去?”“小鱼游回家如果它的爸爸妈妈不在家它会怎么办?”“小鱼如果遇到坏人怎么办?”,等等,从而激发孩子产生联想。同样,家长也可以通过讲一个没有结尾的故事,然后让孩子自己来把故事完成。这也是训练他们联想能力的一个好方法。

4.帮助孩子积累作文素材

我国有句俗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意思是说没有米,再巧的媳妇也做不出饭来。可见材料的重要。作文也是如此,手中积累了大量的素材,才能有东西可写。对孩子来说,作文的材料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他们的眼睛好比一架录像机,把见到的事情一一录下来,经过思考、分析,记在心里,这就是写作的基本素材。着名作家吴伯箫曾说过:

“大地风物,社会生活,是无限丰富,绚丽多彩的。说,说不完,写,写不尽,的确是创作的源泉。作者只要向生活汹涌的大海汲取一点一滴一枝一叶(印象鲜明的景物形象),都可以做有意义的记载、说明、赞颂或讴歌。”

因此,家长不妨从平时一点一滴的小事开始,抓住孩子对一些事物的兴趣,慢慢引导,帮助孩子积累写作素材。

(1)教育孩子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注意随时积累直接材料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生活本身是丰富多彩的,按道理讲不愁没有写作的材料,可事实并不如此,一到作文课上,就有不少同学反映没东西可写。这是什么缘故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作出多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