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易经》64个人生智慧
21877600000027

第27章 智慧27颐卦:节俭是幸福的开始,节欲是快乐的源头

【原文】

颐:贞吉。观颐,自求口实。

象曰: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解析】

颐卦:占卜得吉兆。研究颐养之道,在于自食其力。

《象辞》说:上卦为艮为山,下卦为震为雷,雷出山中,万物萌发,这是颐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思生养之不易,从而谨慎言语,避免灾祸。节制饮食,修身养性。

颐卦象征颐养。占问则必获吉样。观察事物的颐养现象,应当明白颐养之道是自谋口中食物。初九舍弃你卜得的龟兆,而观看我隆起的两腮,必有凶险。六二两腮不停地颠动,违逆事理;向高处寻求颐养,兴兵征战必有凶险。六三违逆颐养之道,占问则有凶险,十年之内不可施展才能,否则将没有什么好处。六四两腮不停地颠动,可获吉祥。像猛虎那样双目圆睁眈视一切,急欲不断地得到食物,必无灾祸。六五虽然违逆事理,但占问安居之事,可获吉祥。不可涉越大川巨流。上九从两腮看虽有危险,但仍会获得吉样,利于涉越大川巨流。

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

《颐卦》的卦象上说“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这里的“节饮食”同样也是提倡慎奢节欲。

一个男人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在一家电脑公司得到一份工作。由于他施行了储存足够的积蓄策略,所以可以毫无所惧地接受这份工作,包括相当少的基本薪水和一大堆公司股票,以及自由买卖指定股票的权力。他没有任何顾虑。如果这项冒险成功了,那就太棒了。如果没成功,至少也是一个宝贵的经验。不过,这个人并非这项工作的第一人选。别人才是第一人选。可是那个人没有任何积蓄。他极度聪明又有才气,还有一份高薪。可是,就像大多数人,他的生活完全仰赖薪水支票。他有一大笔房屋贷款,他和他的妻子都开豪华的车子,他们喜欢精致的餐厅,四个小孩都上私立学校。他们花掉了大部分的收入。虽然这份工作机会听起来好像是他这一生中最好的机会,他还是决定婉拒——太冒险了!他太担心了。事后回想起来,他说:“如果我早年有足够存钱的话,我就没有后顾之忧。我肯定会接受那份工作。”

接受这份风险的那个人在十年内累积了巨大财富。他冒险的心理能力把他变成了千万富翁。另一个人,那个也想要这份工作可是太担心的仁兄,至今六十好几了只好靠着退休金过日子。他的机会因忧虑而大大受限。

这个故事的教训显而易见。除非你极端幸运,想要创造财富通常需要冒一些风险。不过,如果你绝对、彻底依赖一份安全、固定的薪水过日子,如果你少了一个月的薪水就会恐慌,你必然错过许多大好机会。

试着节省生活费用,从表面上看来,建议你节省一年或几年生活费,似乎跟这本书的信息——不要忧虑——恰好相反。毕竟,节省是为了预防万一,岂不也是建筑在忧虑和恐惧上吗?这全看你怎么想。

有一位超级成功的财经专家解释,他曾经在致富前为自己做过的最重要一件事,就是存下两年的生活费。虽然,这需要极大的牺牲、纪律、辛勤工作和耐心——他足足花了五年才存下这么多钱——却回收到莫大的红利,尤其是在心理方面。基本上,这么做给了他极大的安心,如果没有这项财经保障,他很难得到他所需要的冒险自由。道理很简单,攒下几年生活费,让他免去了忧虑,可以追求梦想和有趣的机会。

现在就开始节俭吧:减少假期;开一辆比较便宜的车、住比较便宜的房子、节省衣物开销;少进城去玩几个晚上;还有许多奢侈品,甚至必需品——就可以换来银行中的两年生活费积蓄。惊人的是,当你的生计无须仰赖日复一日的努力时,你会更有创造力——适当的进取心,以及实验新的或不寻常机会的意愿。所以,从今天开始,储蓄未雨绸缪的生活基金。几年后你就可以花用它——或者送掉它。事实上,你大概可以随心所欲,做你想做的任何事。

知足者常乐

做人要知足,要懂得在恰当之时功成身退。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所以不妨放弃虚名,在欲望面前采取退让与放弃的态度,这才是一个智者的行为。

东晋的陶渊明是在几次起落之后才决定做隐士的。他出身于豪门士族,走着与此种家庭出身的人大体相同的读书、入仕做官的道路。他年轻时即胸怀大志,希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大济苍生,建立丰功伟业。但此时陶家日趋衰落,陶渊明无依无靠,迟迟得不到入仕机会,直到29岁才出任江州祭酒。尽管这个职位对初入仕者来说已不算太低,但陶渊明天生刚直耿介,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对官场上的种种禁忌规矩难以忍受;同僚们尔虞我诈、谄上欺下的种种丑态又让他从心眼里感到厌恶。他觉得置身这样的泥潭中不仅抱负无从施展,连洁身自好都很难做到。与其在是非之地周旋,不如回家躬耕田园。没多久,陶渊明便辞官回家了。

过了几年,桓玄反对专擅朝政的司马道子,士人纷纷归附,陶渊明也投其帐下当了幕僚,希望能干一番事业。可桓玄是个野心家,以讨逆为名招兵买马,为篡夺帝位做准备,这使陶渊明深感失望。第二年,正逢母亲去世,陶渊明便趁机辞职回乡了。陶渊明虽然归耕田园,但内心深处仍涌动着儒家济世救民的思想,渴望功成名就,再找机会一试身手。

不久,东晋局势再度变化,刘裕讨伐桓玄,恢复晋室,陶渊明以为晋室由此可获中兴,便第三次出仕,做了刘裕的参军。但他很快发现刘裕与桓玄不过是一丘之貉,便又离开刘裕,到江州刺史刘敬宣手下做参军。

不久,陶渊明当了彭泽县令。当年冬天,州里派人来彭泽巡查政务,陶渊明身为县令,当亲自迎接。他本来讨厌这些殃民之徒,便穿便服去应酬,一个老于世故的县吏深知官场规矩,赶忙提醒他“当束带见之”。陶渊明实在不愿屈就逢迎,便说道:“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事乡里小儿!”随即挂冠而去。直到这时,他才对官场认识清楚,对仕途和抱负也看淡了,绝望了。

陶渊明是很聪明的,但又有些书生气,所以总想入仕有所作为,只是在屡次碰壁之后才认清了官场的本质,抱定了不合作的超然态度,发出了“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的感叹。“晤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对以后怎么做总算明白了,从此过起“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大自然中的神仙生活。这也是人生一大快事吧。

我们并不主张那种消极避世、无所为的人生态度,但当欲求之途已无路可进,抱负已无从施展之际,恰到好处地退隐确确实实是一种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