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容貌是先天生成的,本事再大的人也无能力选择自己的容貌,无论是丑是美,是高是矮,只能听天由命。然而,一个人的教养却可以经后天的学习、修炼得到提升。中庸之道始终强调人必须重视修身,必须养成良好的教养。
孔子常常教导自己的学生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说一个人早晨明白了做人修养的道理,就是到了晚上死去也值得的。可见孔子对修身的看重程度。诸葛亮则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把尽职尽责的做人素养当作了高于人生一切的第一原则,因而震撼了千百年来的人们。而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仿佛具有感天动地的魅力,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如果说,他们的教养涉及的是人生的大道理,离我们这些凡夫俗子相去甚远,我们也没有必要整天想“死而后已”这样的生死大问题的话,那么,发生于我们身边的许多小事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也许这样的教养更有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文题中应有之义。培养一个人的教养,从大处说,体现着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从小处看,体现了一个人的做人品性。孔子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就是在告诉人们,一个人是否拥有较高素养,不在于他做的事情的大小,恰恰是一件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构成了一个人的整体教养。
俗语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这是要求人们站、坐、行都要体现自己的教养。一个人在公开场合亮相,举手投足无不给人留下一种印象。如果站没有站相,坐没有坐相,就给人一种很缺乏教养的感觉。这样,即使他或她的相貌很出众,也会因缺乏教养的举止而使自己的形象大打折扣。相反,即使相貌平平或其貌不扬,也会因为举手投足的洒脱有礼,而给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相传曾国藩在选人时非常注重观察人的举手投足等不被人重视的细节,为此,他总结出通过人的举手投足而观人识人的九种方法,即观神识人,就是要察看一个人的神态是否平和端庄;观精识人,就是识别人的智明愚暗;观筋识人,就是要看人的胆量;观骨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的强和弱;观气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沉稳安静;观色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仁慈厚道;观信识人,就是看一个人素质好坏,修养高低;观容识人,就是看一个人是否心怀他念;观言识人,就是通过听其言,察其心。说到底,这九种识人方法都是察看人是否具有教养的方法。曾国藩对此也总结说:“凡人之质量,中和最贵矣。观人察质,先察其平淡,后求其聪明。”“中和”既包含了中庸之意,也含有教养之意。在曾国藩看来,具有这种“中和”品质的人,心性平和,为人处世稳重沉雄,不声不响,又让人信赖,有王者风范而无霸气。
一个人的教养,总会从其神态形色或举手投足上表现出来。那些成为达官显贵的人,有的也不乏出生于平民白丁,但他们都极重视举手投足的细小修养,使自己逐步具有贵人的气质,站在一群人中就能凸显出尊贵与不凡。总的来说,这样有教养的人总能给人容颜干净整洁、端庄稳重、举止大方、打扮适当的良好印象。
天津南开中学教学楼门口悬挂着创始人严范孙为学生制定的“仪容格言”:“面必净,发必理,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这些仪表风度方面的要求堪称现代学生仪容礼仪方面的准则。
“人靠衣装,佛靠金装”。三分长相,七分装扮。有教养的人都非常讲究穿戴,未必要穿名牌,也未必要华贵,但必须干净整洁,举手投足一定要温文尔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