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中庸》64个人生智慧
21877500000061

第61章 智慧61顺势而为,善于借物

一个人有没有智慧,能否顺势而为,往往体现在他做事的方法上,借助别人的智慧取得成功,是实现成功人生必不可少的手段。

刘邦在位之初为安定内外,显示汉家江山的千秋万代,便立吕后之子(即后来的惠帝)为太子。后来戚夫人备受刘邦宠爱,并为其生下一子,赐名如意。刘邦因为极其喜爱戚夫人,并与吕后感情日疏,终于经不住戚夫人的旁敲侧击和屡次请求,动了废太子、改立如意的念头。群臣震动,纷纷上疏力谏刘邦,认为废长立幼不仅有违传统,而且易引发内廷动乱。刘邦一时决断不下。整个事件中,最为焦急和忧虑的莫过于吕后,可惜她一时束手无策,只能终日寝食难安。这时有人向她献计说:“张良一向足智多谋,并且深得主上信赖,王后何不求教于他?”吕后立刻让其弟建成侯吕泽将张良请至府上。张良深知其用意,本欲推脱,称:“立太子本是皇家之事,主上自有主意,纵使一百个如臣之人也无能为力。”吕泽一再坚持,软硬兼施之下张良心知推辞不了,沉吟片刻,献策说:“如今戚夫人受宠,口舌之辩无济于事。主上一向最敬重四个人,但因当年主上轻慢,这四人愤而隐匿于山野之中,誓不为汉室效力。主上想招而不可得,常常耿耿于怀。太子若能得此四人辅佐,或许会受益良多。”

吕后于是让吕泽带着太子的亲笔书信,以重金厚礼请这四人出山相助,并将四人接回长安,安置于建成侯府中。

高帝十一年,英布起兵造反,刘邦便属意让太子代己出征,平定叛乱。四人急忙向吕泽建议:“太子此番出征,若建功勋,并不能改变如意受宠的局面;稍有差池,则必招祸殃。再者,军中诸将随主上平定天下,常年征战,骁勇过人,必不服太子指挥。此去无异于以羊率虎,必定无功而返。何况太子领兵在外,如意长侍主上左右,一涨一消,如意更得主上喜爱。今有传言,主上常叹,‘怎能让不肖之子居于爱子之上’,可见废太子之心日盛。唯今之计,还是请吕后向主上恳求,请主上率军亲征。”吕后依计行事,刘邦以为太子之力不足以领兵,只好决定亲征。随后,刘邦向张良询问此事,张良知其中利害,便说:“太子毕竟征战经验不足,封太子为将军,监管关中军马即可。”刘邦于是亲自领兵,攻打英布叛军。

第二年,刘邦得胜归来,身体日益衰弱,心知时日难久,急于改立太子。一次宫中设宴,刘邦突然看见侍立太子身后的四人,心中震动,问其缘由。四人答道:“太子至仁至孝,天下拥戴,何况我们四人呢?”刘邦见此四人都愿意破誓辅佐汉廷,以为太子羽翼日丰,地位牢不可破,废之不智,从此打消了改立太子的念头。

张良安嗣之计即我们通常所说之“隔山震虎”。这是一种典型的迂回策略,当正面交锋或直接陈述行之无效时,我们就要转变方向,抓住对方的特征甚或弱点,从侧面入手,或借力打力,或旁敲侧击,以达到最初的目的。

张良提出请四人辅佐,正是深谙此道。当时,太子之位岌岌可危,戚夫人受宠,以情动刘邦自是不可能。依仗群臣的支持,频频向刘邦进言更是无益。只有找出真正能震动刘邦之事,使其在理智上认同太子才是上策。四人在关键时刻的出谋划策使太子避免了一场覆灭之灾,他们带给刘邦的震动使刘邦对太子彻底改观,事实证明,张良之策实在高明。

这对我们不无启示:当我们认为某些问题难以解决时,不妨想想是不是思路该稍作改变,是不是能从侧面入手达到目的。就如同前面有大河挡路,我们不必费尽心思填平它,搭座桥或找只渡船更为明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外部环境和才干同样重要,一个有才干的人如果没有外力的帮助,那么他的才干便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因此,充分地了解环境,发现自身优势,利用工具,才能用最小的努力发挥最大的效率,这与武术中的“四两拨千斤”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众多实现人生目标的有效路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