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寿梦膝下有四个儿子,在吴王的这四个儿子中,以小儿子季札最为聪明。因此,吴王很是喜欢他,并希望将来把王位传给他。
但季札听说父王打算把王位传给自己后,并没有表现出一丝的兴奋,反而坚决不肯接受。他对吴王说:“父王,您还是把王位传给大哥吧。您与其把王位传给我,不如让我为吴国四处拜访邻国,这样,对吴国更好啊。”吴王听到儿子这样为大局着想,不禁拍拍他的肩膀说:“嗯,你真的是我的好儿子啊。这样吧,我现在就赐予你一把代表吴国的宝剑,让你代表吴国出访。”
这样,季札就遵从父王的命令,出使各诸侯国。他第一站来到了徐国,受到徐国国君的热情款待。季札和徐国国君很谈得来,于是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季札在徐国国君的盛情邀请下,在徐国多待了几天。
一天,徐王正在与季札促膝长谈,说话间,季札忽然发现徐王有点分神,他的视线总是时不时地落在自己佩带的宝剑上,眼神中透出几许欣赏、几许爱慕。季札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几天后,季札就要离开徐国了,徐王为他设宴送行。宴席上不但有美酒佳肴,还有优美动听的音乐,季札为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陶醉。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季札起身,抽出佩剑,一边唱歌一边舞剑,以助酒兴,也表示对徐王盛情款待的感谢。
季札的这把剑可不是一般的剑,它的剑鞘精美大方,上面雕刻着蛟龙戏珠的图案,镶嵌着上等的宝石,在灯光照耀下显得尤其漂亮。这剑的剑锋犀利,是用上好的钢制成的,看起来寒光闪闪,令人不寒而栗,挥舞起来更是银光万道,威力无穷。吴王禁不住连声称好。季札早就看出徐王喜欢这把宝剑,于是就打算把这宝剑送给徐王以做纪念。但是这把剑是父王赐给他的,是他作为吴国使节的一个信物,他到各诸侯国去必须带着他,才能被各诸侯国接待。现在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怎么能把它送给别人呢?
俗话说“君子不夺人之爱”。徐王心里明白季札的苦衷,尽管十分喜欢这宝剑,但是也没有说要季札送给自己。季札也知道徐王是个正人君子,是决不会提出这样的要求的。这样一来,季札就更欣赏徐王这个朋友了。临分手的时候,徐王又送给季札很多礼物以做纪念,季札被徐王的热情和体谅深深感动,于是在心中许下诺言:等我出使各国归来,一定要把这宝剑送给徐王。
几个月后,季札完成使命,踏上了回国的旅程。刚到徐国,他不顾旅途劳累,直接去拜见徐王。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徐王已于不久前去世。季札痛苦万分,他怀着悲痛的心情来到徐王墓前,跪在地上,对着徐王的墓说:“徐王,自从上次分别后,我一直盼着早些与您重逢。我知道您很喜欢我这把宝剑,每天我都精心地把它擦拭一遍,想着再见面的时候,亲手把它送给您。现在我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不想您却先走了。我来晚了……”说着就呜呜地哭了起来。哭了一会,就把宝剑从腰间摘了下来,双手捧到徐王墓前,然后郑重地把剑挂在徐王墓前的松树上。
跟随季札的随从们见到这情景,都说:“既然徐王已经不在人世了,您把宝剑挂在他墓前他也不会知道,您这样做还有什么用处呢?再者说,您当初也没说要把这宝剑送给徐王啊。”
季札擦擦泪水,严肃地说:“在离开徐国之前,我就在心里许下诺言,等出访任务完成后,我就把宝剑送给徐王。君子要讲信用。如今,徐王虽然去世了,但是我还是要履行我的诺言!”
大家被季札的诚信感动了,默默地站在徐王的墓前,心中无限感慨。
虽然逝者长已矣,虽然并不曾当众许下诺言要赠送宝剑,但即使是在心中许下的诺言,季札仍然坚守,没有丝毫马虎,他履行诺言的诚意感动了所有的人,这样就更加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诚贵在于心,信贵在于行,口头说出的是承诺,心里默许的也是承诺,兑现说出的诺言是守信,践行默许的承诺更是守信。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大臣名叫石奢。一天,石奢奉命巡视全国。临行前,楚昭王对他说:“这几年你忙于国事,都没有回家乡省亲,这次你可以顺路回去看看,与家人小聚几天。”石奢听了楚昭王的话,心里很高兴。其实,石奢很想回家看看,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让他感到亲切,每次在梦中他都会梦到家乡的人和事。尤其是过年过节的时候,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只是他在朝中,公务繁忙,再加上家乡位于偏僻的山野之地,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回一次家,很不容易。
这一次,楚昭王主动提出让他回家探亲,石奢自然十分感激和兴奋。离开都城后石奢严格按照楚昭王的旨意,认真地巡视。巡视完毕后,石奢让随从们先回都城,自己则踏上了回乡的小路。
眼看就要到了自己日思夜想、魂牵梦绕的家乡了,忽然听到不远处的树林里传来吵架和呼救的声音。石奢便急忙奔了过去,他看到一个人正举着刀向另外一个人砍去。说时迟,那时快,石奢一个箭步冲上前去,紧紧地抓住了那个杀人的凶犯。可就在这个时候,他一下子惊呆了,那个手拿凶器要杀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的父亲。石奢牢牢地抓住他父亲的领口,非常气愤地说:“父亲,您怎么能随便杀人呢?这可是犯死罪的啊。”石奢的父亲一看是自己在朝中为官的儿子回来了,顿时松了口气,接着说道:“这件事情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只要你不对外人说,就不会有人知道。如果你还是我的儿子,那你就放我走。”
石奢的内心矛盾极了,多年来对父母的思念与维护国法公正的信念不断在内心冲突,他真是痛苦极了。不知不觉中,他的手渐渐放松了。于是,他的父亲就趁机逃走了。此时的石奢再也没有刚才那种浓烈的思乡之情了,父亲的作为让他难以平静。他调转马头,日夜兼程地返回了都城,并把路上遇见自己父亲杀人和自己放走父亲的事情一五一十地禀告给楚昭王。他说:“杀人的凶犯是我的父亲,如果我把他抓住并判他死刑,是违背孝道的,所以我不忍心这么做;但是我把父亲放走了,我就是纵容了杀人犯,这是有罪的。我作为大臣,知法犯法,是应该判处死刑的。请求大王将我处死吧。”
楚昭王是个十分爱惜人才的君主,他觉得石奢年轻有为,廉洁公正,办事得力,实在是国家的栋梁。如今出了这样一件事,如果按照法律把石奢处死了,真是可惜啊。于是,他想了想说:“在这件事情上,你并没有责任,因为你并不是故意放走杀人犯的,而是你父亲自己趁机逃走的。我看这件事情就不要再追究了,你就安心地料理政事吧。”可是,石奢却说:“大王,您的恩典我非常感激。但是对我来说,不偏袒自己的父亲,就不是孝子;不按国家的法律办事,就不是忠臣。我做了孝子,却违背了国法。因此,即使大王赦免了我,我当臣子的也有责任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说完,他就向楚昭王拜谢离开王宫。他刚走出宫门,就立刻拔出宝剑,自刎而死。楚昭王和大臣们看了,都惊叹不已,为楚国失去这样一个奉公守法的好官而感到可惜。
古人认为,信是统治者、执政者有效治理国家、维护统治的根本保证,厉行法制,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最高的诚信。
石奢发现自己的父亲行凶杀人,并使得父亲逃脱,这件事虽然只有天知地知,但是他却如实向国君做了报告,说明他是诚信之人;而他婉拒赦免选择自刎,说明他又是守信之人。石奢以死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维护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