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未解的悬案:世界历史未解之谜
21875000000046

第46章 托尔斯泰耄耋之年因何出走?

托尔斯泰是举世闻名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1828年出生于俄罗斯一个古老的贵族世家,排行老四。母亲是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的远亲,文化修养极高,通晓法语、德语、英语与意大利语。虽然在托尔斯泰牙牙学语时母亲就去世了,但是她营造了浓厚的家庭文化氛围。母亲还在托尔斯泰没出世之前,就为他的三个哥哥聘请了很好的家庭教师。在大哥的启蒙下,从很小起托尔斯泰就会背诵普希金的诗,后来又接触了许多文学名著。

托尔斯泰一生著作甚丰,1852年,他创作了自己的处女作《童年》,小说一经发表后,立刻引起文坛极大轰动。之后托尔斯泰便投入《战争与和平》的创作之中,直到1869年秋,这一里程碑式的作品才宣告完成。小说刚出版不久便销售一空,托尔斯泰也赢得了世界声誉。

1873年,托尔斯泰开始了他的另一部文学巨著——《安娜·卡列尼娜》的创作。在这部使他获得“艺术之神”称号的作品中,作者已经将批判的笔锋指向了整个封建社会。托尔斯泰非常同情俄国下层社会,面对在苦难海洋中挣扎的百姓,心里充满了不安与焦虑;他主动放弃了贵族爵位,还辞去了贵族长职务。小说《复活》是作家对沙皇统治下的俄国社会批判得最全面、最有力、最深刻的一部巨著,作者也对受辱的下层人民再次表现了最深切的同情。

1910年11月,托尔斯泰已经是82岁高龄。这位成绩卓著的老人,在秋雨绵绵的夜晚悄然告别家乡,独自出走。几天之后,他终因身体虚弱,病逝在一个小火车站站长家里。托尔斯泰为什么要为自己值得骄傲的一生,画上一个如此悲凉的句号?

耄耋之年的列夫·托尔斯泰有人认为托尔斯泰的妻子索菲亚应该对此负责。托尔斯泰与索菲亚1862年结婚,夫妻感情一直很好,曾被当时俄国文坛传为佳话。但从19世纪80年代起,托尔斯泰已经不满足于用小说来批判俄国社会,决心以实际行动全盘否定并改变了自己过去的贵族生活方式。他打算解散自己的庄园,把财产分给穷人,而妻子对此并不赞同,夫妻不和日益发展。1910年夏天,托尔斯泰又背着家人立了一份遗嘱,其中强调:他的作品交给大众,并在今后无偿出版。索菲亚从丈夫日记中发现此事,并与托尔斯泰开始争吵。出走前夜,作家发现妻子在家中秘密寻找那份遗嘱,十分震怒。凌晨,他在医生陪同下悄然离去。

然而另一部分人认为,把作家出走的主要原因加在他妻子身上是不公正的。虽然索菲亚在思想上难以和丈夫保持一致,在实际中也难以接受放弃庄园、财产的想法,但两人毕竟相濡以沫多年;托尔斯泰出走前不久还说:“我觉得没有你,我根本不能活下去。”由此看来,托尔斯泰出走的主要原因并非因为夫妻不和,而是另有原委。实际上是一个叫切尔特科夫的人导演了托尔斯泰的悲剧。

托尔斯泰早在写完《安娜·卡列尼娜》之后,世界观就发生了剧变,形成了以“放弃私有财产”为核心的托尔斯泰主义。这表现在具体行动上就是,他开始过简朴的生活,从事体力劳动,注意接近农民。后来托尔斯泰结识了切尔特科夫,深受其影响。切尔特科夫还介入了托尔斯泰的家庭生活和私人事务,他从“放弃私产”的原则推导出“非版权所有”的主张,并且草拟了一份关于文学遗产继承权的最后遗嘱,让作家签字。遗嘱主要内容是:托尔斯泰的一切文稿、文著、日记、信件,全部由其小女儿萨莎继承,并移交给切尔特科夫出版。因为遗嘱事关家庭以后的经济来源,而索菲娅又不知道其中内容,因此她对切尔特科夫非常反感,她曾经说过:“我的一切不幸都是从切尔特科夫来访开始的。”而切尔特科夫也显然对索菲亚“印象不佳”,曾对托尔斯泰说:“要是我有像你这样的妻子,我早就逃到美洲去了,或者自杀了。”显然,话里含有挑拨和教唆的味道。

托尔斯泰出走的具体原因,也许谁都说不清楚。但是以上两种不同的意见,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共同的地方:托尔斯泰晚年内心十分矛盾痛苦。他思想上同情社会底层,而自己却身处生活优裕的上层;他能够有力地批判现实,却无力改变现实。他最终以出走的方式,来减少内心痛苦,回归于自己的理想。为此,他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