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仙道贵生:道教与养生
21865000000003

第3章 仙道养生之源(1)

第一节 广成的至道

如果追溯到中华上古文明,广成子无疑是最早、也是最长寿的一位有道的仙人。关于他的最早记载是在两千三百多年前的伟大经典《庄子》里,文献上显示他在黄帝时代就已活了一千二百多岁,而且还没有衰老的迹象,这虽然匪夷所思,但广成子相当长寿是可以肯定的。

按照现在历史学界公认的观点,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他大约生活在五千年前,那么道学的祖师广成子就至少在五千多年前便已在中华大地修道度人了,则中华道学的历史上溯到五千年是可能的。鲁迅先生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如果把他这里的“道教”引申解读为道的教导,这个观点就又多了一条文献的佐证。

记载上说,广成子是上古的一位仙人,住在崆峒山的洞天石室里。黄帝听说后就去拜访他,向他请教“至道”的要领。广成子开口就很不客气地把黄帝教育了一番,批评黄帝治理天下太过人为,表现出来就是:候鸟还没有到季节就飞来,也没有到季节就飞走;大地上的花草树木还没有枯黄就掉落了。说黄帝把天下治理成这个样子,怎么能了解到“至道”的真义呢?

黄帝听了之后,退出来在家里闭门思过三个月之久,然后再去拜见。这次他非常地恭敬,是跪着上前的,还拜了两拜请教的是另一个问题——“治身之道”,即养生的大道。广成子这次也很认真,一并回答了他第一次的提问,他说:

至道的精华,深远难测,语言是无力表达的,只能用心去体悟。如果你想长生不老,方法是:不要用你的眼睛来看,不要用你的耳朵去听,让你的神识安静下来,这样,首先你的身体就将自然变得正常、和谐、疾病不生如果身心再保持高度的安静和清洁,不劳累你的形体,不摇晃你的精神,审慎觉照你内在的变化,关闭你向外的感觉通道,不过度地消耗你的精力去追求外在的知识,你就真可以长生了。例如我,用了一种叫“守一”的方法保持纯一无杂的身心与外界和谐地相处,现已一千二百岁了,而身形还没有衰老的迹象。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了解到,在很古的时代,修道的大师们就已非常重视运用“自然之道”于养生长寿的实践了,并探索出“守一”的法门,在身与心的高度宁静和纯净化的修炼中达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寿。原文:

广成子者,古之仙人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曰:“尔治天下,禽不待候而飞,草木不待黄而落。何足以语至道?”黄帝退而闲居三月。后往见之,膝行而前,再拜,请问治身之道。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慎内闭外,多知为败。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

第二节 岐伯的生乐

岐伯是黄帝的另一位老师,黄帝向他请教的关于养生、治病的问题都记录在《黄帝内经》里。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一部医学圣典,其医学与养生思想内核的形成最迟不会晚于春秋战国时代,托名黄帝与他的老师岐伯,以他们的对话阐论出博大精深的医学与养生的原理和方法,数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健康长寿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这部道家学脉里的伟大圣典也极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为全人类的健康长寿继续作出重大的贡献。

以下的文字翻译出于《黄帝内经·素问》里的“上古天真论篇”,是《黄帝内经》养生、治病的总纲,是把“道”运用于养生、治病的经典说明,其文说:

在上古时候的人群里,那些知道“道”的人们,都懂得效法、顺应自然,在阴与阳、白天与黑夜有节律的变化中,运用养生的技巧,和谐地生存。在饮食方面有节制,在起居方面有规律,不强作妄为、不过度劳累,所以形体和精神协调一致,能终其天年而不夭死,都活过一百岁后才离去。

而现在的人(指上古之后两三千年前的人们,从岐伯后面的阐述里我们可以看出,那些人已和现代人相去不远了。)就不是这样的了,把伤害身体的酒当作玉液琼浆,把虚妄不实的诱惑作为生活的真实,喝醉了还行男女之事,用过度的欲望耗竭自己的元精,用过度的嗜好倾散自己的真阳,不知道持满以爱精惜神,又不善于调控自己的精神生活,只图眼前的痛快,违背了生命真正有价值的快乐,再加上起居又没有节律,所以不到五十岁就衰老了。

因此上古的圣人教导民众,都这样说:要适时、恰当地避开乘虚而入的邪气和引起病变的不正之气,保持心境的恬淡和开阔,真气和正气围绕流动在身体内外,精神内守,则疾病就不会光顾了。

心境安闲无虑,少欲无求,没有忧患和惧怕,适当地劳动形体而不至疲倦,气血在身体里顺利地循环流动而无阻滞,各种身心的欲求得到适当的满足,所以就能真正享受到食物的美味、穿戴的雅致、俗世生活的乐趣;如果再加上社会各阶层不相互羡慕嫉妒,这样的民众就可以称为“朴”(纯朴敦厚)了。不良的嗜欲不会左右他们的视线淫邪的事物不会惑乱他们的心志。愚、智、贤、不肖各色人等,不相互惧怕猜疑,而是和谐相处,这样的社会就可以称为有“道”的社会了。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人们都能年过百岁而动作没有衰老的迹象,都是因为他们道德完善而社会没有危险的缘故啊。

从以上的文字可以推断,两三千年前《黄帝内经》出世的年代,中华大地山清水秀、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这样美丽富饶的大自然是中华民族生活的乐园,那个时代的人们没有遇到现代人所面临的空气和水的污染问题,所以造成人们身心问题的主要原因来自社会和自我的心灵。从上面的几段文字所阐论的养生原则与方法可知,追随自然之道、少私寡欲、推动社会和谐是民众健康长寿的根本法门。养生的确不仅是个人的事情,也与社会息息相关。

原文: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和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第三节 彭祖的秘密

彭祖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出名的寿星,相传活了八百多岁但知道他与黄帝有血缘关系的人可能就不多了。西汉大学问家刘向为他作传,这样描写道:“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jian),名铿,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颛顼是黄帝的玄孙,从这个角度,彭祖的血统是很高贵的,但记载上说他“遗腹而生三岁丧母”,则他的长寿与他后天的修行就大有关系了。

晋代养生学家葛洪也专门为他作传,对他的养生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阐述,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1.重视养性

传记上说他从小就好恬静,淡泊名利,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也不自言有道,不做诡惑变化鬼怪之事,沉静无为。

2.重视服食

传记上说他常服食水桂、云母粉、麋角散等特别的食物主张要长生不老当服饵至药,尤以金丹为要。

3.行气导引

他常常从早上到中午闭气内息,端坐按摩眼睛和身体,又舐唇咽唾,服气数十次后才起行言笑。如果身体中偶尔疲倦不安,就用存想的方法让意念到达九窍、五脏、四肢和毛发。让气云行在身体中,从鼻口到达十指末,不多久身体就和谐无病了。

4.重视男女房中之事

他说:“其次当爱精养神……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就是告诉人们,养生要懂得男女性爱的方法;其次他说:“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告诉人们如果要做修行的“上士”,夫妻一定要分床睡(当然,过夫妻生活时除外。)现在条件好了,能分房睡就更好了。

他又把男女相成比作天地相生,认为天地能互动交感,所以生机绵绵,人如能像天地一样,运用交接阴阳之术,则可以长生,甚至不死。

5.养生还需“不伤”

他说: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等等,有许多种伤身害生的痴愚的身与心的行为,如果要认真地养生,这些愚痴行径都要避免。

葛洪《神仙传》云:

彭祖者,姓篯名铿,帝颛顼之玄孙,……少好恬静,不恤世务,不营名誉,不饰车服,唯以养生治身为事。……服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常有少容。然性沉重,终不自言有道,亦不作诡惑变化鬼怪之事,窈然无为。……

有车马而不常乘,或百日、或数十日不持资粮还家则衣食与人无异常。闭气内息从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挲身体,舐唇咽唾,服气数十乃起行言笑。其体中或有疲倦不安,便导引闭气以攻其患。心存其体面九窍五脏四肢至于毛发皆令具至觉。其气云行体中,故于鼻口中达十指末,寻即体和。

王自诣问讯不告……乃令采女乘缁而往问道于彭祖。……彭祖曰:“欲举形登天,上补仙官,当用金丹。……其次当爱精养神,服饵至药,可以长生,但不能役使鬼神,乘虚飞行耳。不知交接之道,虽服药无益也。”

《神仙传》载的彭祖养生法要语:

夫远思强记伤人,忧喜悲哀伤人,喜乐过度伤人,忿怒不解伤人,汲汲所愿伤人,阴阳不顺伤人,有所伤者数种。

上士别床,中士异被。服药千裹,不如独卧。

男女相成,犹天地相生也。所以神气导养,使人不失其和;天地得交接之道,故无终竟之限;人失交接之道,故有伤残之期。能避众伤之事,得阴阳之术,则不死之道也。

第四节 老子论养生

老子著的《道德经》是道家哲学的伟大经典,也是中国道教的神圣祖典。这部经典蕴含深刻的养生智慧,其理法大多成为后世道教众多养生术源头。以下从养生方法、养生心态和养生原则三个方面作一个简明阐说。

一、养生方法

1.谷神不死

在《道德经》第六章里,老子提出了“谷神不死”,从养生的角度,可以解读为“虚神若谷可以不死”,所以“谷”在这里是动词,是针对人之“神”的一种修炼行为。在《道德经河上公章句》里说:“谷,养也。人能养神,则不死也。神谓五臧之神也;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肾藏精,脾藏志。五脏尽伤,则五神去矣。”这里他把“神”具体化为五脏神。就笔者的观点,这里的“神”如解读为与身相对的心性,五脏之一的心所藏之“神”则更为接近上下文的原意,根据《黄帝内经》的观点,心主神明,“谷神”的“神”理解为神明之“神”或许更为妥当。如果将人的结构分为生理、心理和心灵三个部分,则此处的“神”是指心理和心灵的层面,且心灵的成分更重,因为在《道德经》后面的章节中,谈到了很多心理的修行,而此处老子或更要强调虚空心灵可以达到不死之门的可能性,甚或可以引申解读为当人的心灵虚空若谷,则可以超越死亡,达到无有生死的境界,根据下文,则可称这样的境界为“玄牝”,而“玄牝”本身则是生生不息的天地之根,是绵绵无尽的生机之源,是混沌大道的生生之门。修道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到达这个“玄牝之门”。根据老子的思想,“不死”不是指肉身生命的永生,而是指灵性及其创造可能达到的至高境界,因为他说:“死而不亡者寿。”

在《道德经》第三章中提出的“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以及第十六章提出的“致虚极,守静笃”都可以理解为对“谷神不死”的修行方法的展开。

道教之《清静经》所说的“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以及内丹的炼神还虚功法,都是典型的“谷神”的继承和发挥。

2.外其身而身存

在《道德经》第七章里,老子提出了“外其身而身存”的方法,他说:“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此处的长生是长久存在的意思,而他接下来说的“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是讲人们尤其是圣人在人群中如何获得成功和生存的策略的。他通过天地不自生而达到长生的道理,告诉人们尤其是圣人要成功且长久地活着,千万不能自私(生),即不能如他在二十四章说到的那样:“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根据辩证原理,舍身反能得到身,这样即使肉身死了,人们还纪念着他,他的“身”所体悟的道,执着追求的信念、精神、思想以及他的英名就长久地存在了下去。此处是告诉人们“贡献”是长生不朽的不二法门。老子告诉人们,如果人们学习圣人,“奋不顾身”地修道、行道,反是对“身”的最大养护。这样的养生方法确实震撼人心,去除偏私的小我,成就无私的大我,就是最后的奖赏:“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即是因受众人的拥戴而成就了自我的伟业,于人于己皆受益无穷,这样的养生是何等境界的养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