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1861800000059

第59章 智慧59功成身退也是一种智慧

【原文】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解析】

金玉满堂,就没有办法守住。富贵而产生骄奢,就是自找祸患。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这里老子告诫我们不要被胜利冲昏头脑,要适可而止,要留有余地。

“功成身退”是老子成功论当中又一个智慧的亮点,是老子成功的智慧链上一颗大宝珠!在现实生活中,“功成名就”固然是好事,但其中也含有引发祸端的因素。老子已经悟出辩证法的道理,正确指出了进退、荣辱、正反等互相转化的关系,否则便会招致灾祸。因而他奉劝人们亟须趁早罢手,见好即收。在事情做好之后,不要贪婪权位名利,而要收敛意欲、含藏动力。

急流勇退是一种睿智的生活态度,君子所重不在结果的功成名就,而在过程中的尽力而为。凡事发展到顶峰,随后而来的就是衰退和败落,聪明的人不会贪图虚荣放不下功名利禄这些身外之物,否则只能羁绊住自己。财富和权势虽然会给人带来享乐和荣耀,也会给人祸害和耻辱。

无锡有一处名胜叫蠡湖,蠡湖有一个花园叫蠡园,蠡园有个典故,“功成身退”的典故就出自范蠡。

灭吴之后,越王勾践进入吴国,在吴王的文台上举行盛宴庆贺。文种上前献辞称颂说:“皇天佑助,我王受福。良臣共谋,我王之德。先君显灵,辅君成事。君不忘臣,臣尽其能。功配上天,德不可掩。举酒祝君,万福无疆!”越王听了这一番颂辞却默默无言。文种再上祝辞说:“我王仁贤,怀道抱德,灭仇破吴,不忘返国。赏无所吝,群邪杜塞。”越王仍然面无喜色。

这时范蠡已看出勾践这个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成功。范蠡觉得勾践不惜群臣之死以成就自己的功业,却不愿封赏功臣,庆功宴上又面有忧色而不乐,范蠡就已暗下决心,要离越而去。因此等到勾践从吴返越,又北上争霸中原,意得志满,凯旋之后,范蠡便劝文种说:“现在已是离开越王的时候了,否则必有杀身之祸。”文种却不以为然。范蠡又写信给文种说:“我听说天有四时,春生而冬伐;人有盛衰,泰极而否来。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道,大概只有贤人才能做到吧。蠡虽才能低下,还能明白进退之道。高鸟已尽,良弓当藏;狡兔已死,良犬当烹。越王的为人,脖子长而嘴如鸟喙,目如鹰视,行步如狼,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处荣乐;可与历危,不可与处安。您如不忍离去,必为所害!”范蠡就带着西施,两个人乘着一条船飘然而去,引身而退。但文种始终不相信越王会加害于己,到底没有离去。

勾践大业成就之后,果然对他的功臣们态度逐渐冷淡起来,并且愈来愈疏远他们。文种因此而心中郁闷不乐,整日忧心忡忡,并且多日辞病不朝。于是有人向越王诬告文种说:“文种自以为是他才使君王得有今天,但他却官不见加,地不见封,因此他心怀怨恨,愤疾于内,而色形于外,故而不来朝见君王。”勾践听了这一番话,便开始对文种产生恶感。有一天,文种对越王说:“臣多年来之所以早朝而晚归,苦身焦思,就是为了助王灭吴。现在吴国已灭,大仇已报,君王也就不再有什么可忧虑的了。”勾践听出了文种话中的意味,心中不快,默然不语。

一天,越王召文种问道:“寡人听说,知人易,自知难。难道有谁能知道相国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吗?”文种回答说:“君王提出这样的问题,令人感到太可悲了。君王知臣之勇,不知臣之仁;知臣之忠,不知臣之信。臣多次劝谏大王损声色,减淫乐,对王尽必竭忠,言无所讳,因此多次触犯了大王。不能顺从大王之意而言,必然难免获罪。臣不敢畏死而不言,但愿言而后死。从前子胥被吴王所杀,临死前曾说:‘狡兔死,良犬烹;敌国破,谋臣亡。’范蠡临行前,也和我说过同样的话。从大王之问,臣可见大王之志了。”勾践默然不应。文种回到家里,对他的妻子说:“我已看出,君王有杀害忠良之意。我的性命难保,只不过在须臾之间了。”

果然不久,勾践又召见文种,对文种说:“你有阴谋兵法,克敌制胜的九术之策,今只用其三,即已灭吴。还有六术在你那里,望你能用其余六术辅我前王于地下,以谋灭吴之前人。”文种仰天叹道:“可悲呀!我悔不从范蠡之谋,而终为越王所杀!”勾践赐给文种一把剑。文种得剑,又叹道:“本为南阳之宰(这是说自己本是楚国宛令,宛即南阳),而今为越王所擒!”又自笑道,“后世百代,忠臣必以我为鉴!”说罢,便伏剑而死。可怜一代相才文种,死得如此悲惨。

任何事都有个度,一个人的爵禄官位到了一定程度就要懂得急流勇退,否则到了泰极而否来的时候,后悔已晚。汉朝初期,帮刘邦打天下的文臣武将,其结局都是各不相同的。其实,何止在做官上应知进退,其他事同样应知进退深浅。人和人只要在一起就会产生矛盾,因利益之急,因嫉妒之心,因地位之悬都可能结仇生怨,故做人处事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