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1861800000057

第57章 智慧57以静养智的大智慧

【原文】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本,躁则失君。”

【解析】

意思是说:重是轻的根本,静是躁的主宰。所以圣人终日在外行走却从不离开辎重。如今虽然有了宫殿,但如果居处在外,仍会脱离根本,大国的君主为什么要以轻浮的态度对待天下大事呢?自轻就脱离了君王的根本,自躁就等于失去了君王之道。

所谓“以静养智”,就是通过恬静的心境来增进自己的智慧,智慧增进以后又不外用,又用自己的智慧来促进自己的心境的恬静。智慧与恬静交相涵养促进,和顺之气便从本性中流露出来。

真正的智者从来不叽叽喳喳地表现自己,不会让自己的才智锋芒毕露。那些没有智慧的人成天闹哄哄,大叫大嚷地表现自己,生怕一静下来这个世界就把他给忘了似的。

满罐子水不易动荡,任其颠簸总是默默无闻;半罐子水荡到半天空,稍一摇晃就扑通扑通响个不停。智慧老人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又渊博;浅薄之徒像又窄又浅的小溪,走到哪里都喧闹不休。

只有虚静才能包含万物,灌水进去不见满,取水出来不见干,而且人们还不知其水源在何处,这样就算得上永葆生命之光。只有静才能获得真理,宋代理学家程颢在《偶成》中也说:“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这恰如一汪清澈的湖水,只有平静时才能映出周围群山的倒影。如果水波汹涌动荡奔腾,那湖水除了能听到自己的响声外,绝不会映出天上的星月与地上的山峰。同样,只有静才能涵养自己的心理,浮躁不安只能使自己变得荒疏浅陋。

所以根基和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根基和城府浅的人遇事信口开河,恬静总是属于那些智者。智者的恬静并不是由于“静是好的”才学会恬静,而是他的智慧使他洞明了世事,他对生命的体验使他透悟了人生,世上再也没有什么东西能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安宁。

水静后不仅可以朗鉴万物,也可以作为木匠“定准”的水平仪。俗话说“心平似镜”,人的心境如果宁静了,同样能照天地的精微,甚至还可以明察万物的奥秘。

三国时期,关羽被东吴所杀,刘备感情用事,准备兴兵伐吴。

将军赵云首先反对,他说:“当前,我们的主要敌人是曹操,不是孙权。如果我们灭掉了魏,吴自然会来顺服。现在趁曹操刚死,曹丕篡夺了帝位,我们正好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团结大家,趁早占领关中,控制黄河、渭水的上游,讨伐曹魏。这样名正言顺,我们一定会得到关东人民的响应。我们不应该把曹魏搁在一边,先同东吴交战。战火一经点燃,就会蔓延下去,很难收拾了,这不是上策。”

孙权也不愿意再扩大两国的纠纷,两次派遣使者去求和,都被刘备拒绝。

刘备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大兵伐吴,结果一败涂地,这一战损伤了蜀国的元气,刘备也在大战不久后病死在白帝城。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大军伐魏,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妇人衣物和书信。司马懿拆书观看,书中说:“仲达既为大将,统率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乃甘窟守上巢,谨避刀箭,与妇人又何异哉!今遣人送中帼素衣至,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耻心未泯,犹有男子胸襟,早与批面,依期赴敌。”

司马懿看完书信,心中大怒,但他仍然笑着说:“孔明视我为妇人耶!”接受了衣物,并重待来使。司马懿问来使:“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怎样?”使者回答说:“丞相起早睡晚,罚二十以上者来览。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司马懿回头对众将说:“孔明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使者回去见了孔明之后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军旅之事。某以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久乎?’”

孔明叹气说:“彼深知我也!”孔明这次出祁山,死于五丈原。

司马懿在这场心理斗争中,表现出高超的心理素质,不为孔明之辱而轻举妄动,同时,他还能做到“知彼知己”,在心理上给孔明以有力的反击。这场心理战,孔明用计不成,反被司马懿回头一击,只得自叹。

一个君主或一个将帅,都必须有高度的修养,能以国家的安危及民众的生死为重,不以自己的喜怒作为战与不战的根据,这样的君主、将帅才是明智的君主,智慧的将帅。刘备的失败,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保持平静的心境,不可轻率从事,性情急躁。

11岁那年,李嘉诚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再后来,他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他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会,因为他觉得银行一定有钱,因为银行是同钱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他的梦想没有实现,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倌。

在当堂倌的时候,他就胸怀大志,从小事做起,一步步地迈向目标。这些小事是这样的: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包括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高兴又付钱。

后来他又以收书的方式读了很多书,并把看过的书再卖掉。

就是这样,李嘉诚既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

一段时间后,他觉得在茶馆里没有前途,就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当学徒。他偷师学艺,很快学到了钟表的装配及修理的有关技术。其后,他建议开钟表公司的舅父迅速占领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因为香港对低档表的需求确实很大。

1946年,他17岁,辞别了舅父,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他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但这个时候,他仍然不浮躁,而是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往前走。

1950年夏,才22岁的李嘉诚通过分析,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花是一片空白,这是一个机遇,他抓住了,创立了长江塑胶厂。在工厂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他开始放眼全球。他大量寻求塑胶世界的动态信息,亲自去考察塑胶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

正是由于他的这种稳健的工作作风,一条辉煌的道路由此展开。长江公司很快占领大量的欧美市场。仅1958年一年,长江公司的营业额就达1000多万港元,纯利100多万港元。塑胶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胶大王”。

成功之路,艰辛漫长而又曲折,只有稳步前进才能坚持到终点,赢得成功;如果一开始就浮躁,那么,你最多只能走到一半的路程,然后就会累倒在地。对于渴望成功的人,应该记住:你可以着急,切不可浮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