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老子》64个人生智慧
21861800000043

第43章 智慧43保持自己纯真自然之美

【原文】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解析】

保持纯洁朴实的本性,减少私欲杂念。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什么是美的认识和感受却千差万别。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形:有人求美反增其丑,求雅却变得更俗,赶时髦却弄得不堪入目。

儒、道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心理。而老子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美与丑的区别与特征,应当说高于诸子百家,用于人生,耐人寻味。

“自然”是老子所谓“道”的基本特性,因为他说道是纯真自然的,道以自然为法则,那么,自然指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样的状态才能称为自然呢?

自然就是自然而然,也就是平常所说的天然,指万事万物没有人为因素的那种状态,也就是说自然与人为造作相对。

河神问北海神:“请问什么是自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神打比方说:“牛马生下来就有四只脚,这就叫自然。用辔头套在马头上,用缰绳穿过牛鼻孔,又在马脚底钉上铁蹄,这就叫人为。不要用人为的事去毁灭自然,不要用矫揉造作去毁灭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谨慎地守护着自然之道,这就叫回归到了本来的天性。”

现代文明使人样样都推崇人为,样样都用人工代替天然。我们人为地杀死这一类动物,又哺育出另一类动物,把湖泊改为农田,把森林砍成光山秃岭,把自然的生态平衡破坏掉,这一点我们已得到了大自然的报复。就是人自己也不愿意接受自然的安排,譬如老天已经给每人造了一张脸,许多人却偏要替自己另造一张——美容院里不知制造了多少人间的悲喜剧。

落实到人类自身,“自然”就是指人的天然本性,也就是人的真性情、真思想,所以“自然”又与虚伪相对。在老庄那里,“真”与“自然”是一个意思——真的也就是自然的,自然的同样也是真的。

老子对美的认识是与他对道的理解连在一起的,他所描述的“道”的特性就是美的本质。他所描述的“道”有什么特性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就是说,人、地、天、道都以纯真自然为准则。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却不言说,四时有明显的规律却不议论,万物有生成的道理却不表白。有德行的人推原天地的大美而懂得了万物的道理,因而纯真自然而不人为造作,这是说取法于天地的缘故。

天地为什么是美的极致(“大美”)呢?它美就美在纯真自然,一派天然而无丝毫人工的痕迹,天地调和万物却不以为义,有恩于万世却不以为仁,雕刻创造了各种各样美丽的形象却不显露一点技巧。

天地之间的事物都保持自己的本然形态,曲的不须用钩,直的不需用绳墨描直,圆的不需用圆规,方的不需用角尺,粘合在一起的不是用胶漆,捆缚在一起的不用绳索,它们自自然然生成这个样子,天地从来不加干预而让万物任其自然。

人如果也懂得这个道理,像道那样纯真自然,不为满足一己私欲而胡作非为,不为个人利害得失而苦苦奔波,像天地一样听任万事自然发展,那一定像天地那样达到了美的极致。所以,美不仅是外表的样子,更重要的还有内心修持的顺应自然的涵养和智慧。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

不磨砺而志向高尚,不讲仁义而有修养,不求功名而能治国,不处江海而心境清闲,不事养生而能高寿,自然无所不忘,可又无所不有,这样,无为至极而又众美荟萃。

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天地之中的月白风清、春华秋实,或曲或直、或方或圆,并没有谁去为它苦心追求和精心修饰而成为这个样子,一切都是在无心无为中自然达到的。

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

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见这种情形就退出房等他,过一会儿见面说:“不知是不是我眼睛看花了,刚才先生直立不动像一根枯木,好像要超然于物外而独立自存。”

老子说:“我的精神畅游于万物的本源。”

孔子说:“这怎么讲呢?”

老子说:“明于心而不明于口,容易体验却难以言传,我只能给你说个大概。天地之中有冷有热,冷热融合变化而生出万物,天地化育万物都不留痕迹;日迁月移死生交替,其中天地无时不发生作用却又见不到它的功劳;生有所始、死有所归,循环往复却又见不到它的边际。我只知道它是万物之源罢了。”

孔子说:“在万物的源头游心是个什么情景?”

老子说:“那可以说是最美最乐的境界了。”

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老子说:“就像山涧的清泉那样,没有目的没有意识地向山下流去,一路溅起水花一路唱着歌儿,恬淡无为而又自自然然;就像山中的百花那样自然开放,完全用不着人工修饰;就像天自然的湛蓝,地自然的辽阔,日月自然的光明,这哪还用得着人为的修饰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把老子的这种思想用两句漂亮的诗句表达了出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老子说:善于走路的人不留脚印。同样,真正的美不带人工的痕迹。

这不仅对那些搞艺术的人具有指导意义,对那些喜欢美容化妆的女士和先生们尤其有指导的现实意义。

现在,给大家讲一个古希腊两位大画家比画技的故事,那些喜欢修饰的老兄和喜欢化妆的女士们也许能从中学到点什么东西。

故事说:

才乌克西斯和巴尔哈西乌斯的画都以逼真见长,在雅典画史上齐名。有一天,他们各自拿出自己最得意的杰作,在雅典的市民面前比赛绘画技巧。才乌克西斯先登台,他手中夹一幅画,外面用精制的包袱包着。他当众解开包袱皮,展示出他的画,他画的是一个小孩,头上顶着一篮葡萄,站在田野中。那孩子活灵活现,眼睛似乎能说话;那葡萄在阳光下晶莹欲滴。在公众拍手喝彩之际,空中突然飞来两只贪嘴的鸟,一下子扑到画上去啄那葡萄。于是,又是一阵更热烈的掌声和喝彩,才乌克西斯得意洋洋地走下台去。

轮到巴尔哈西乌斯献画了。观众不禁为他捏一把汗:他有比才乌克西斯更妙的绝招吗?可是巴尔哈西乌斯却笑嘻嘻地,夹着一个裹着画的包袱缓步走到台上。他把包袱往桌上一放,就若无其事地对着观众闲眺。公众急不可耐,拍手齐声喊道:“快把包袱解开来呀!”巴尔哈西乌斯把手叉在腰际,依然微笑着,却并不去解包袱。于是,有人生气了,大叫声:“画家!快把包袱解开,拿出你的杰作来同他比呀!”巴尔哈西乌斯很平静地指着他的画说道:“诸君,我的画并没有用包袱裹,它早就摆在大家的面前了。请欣赏吧!”观众仔细一看,才知道他画的原来就是一个包袱,他夹的正是他的画。轰地一下人群沸腾了,千百双受了他“欺骗”的眼睛闪耀着惊异的光芒,一致公认他的画技比才乌克西斯更高。

如此,就说人的修饰打扮吧。能让人赏心悦目,不造作,自然而然就是美了。

浓艳有时不仅没有使女性明丽照人,反而使她显得粗俗轻浮;

翡翠项链有时并没有把女性装点得华贵典雅,却只让她显得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一个人的美貌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所以,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宜人就格外叫人钦慕。

老子说:平淡是一种最高的美。一个人应立身淳厚而不居于浅薄,外表朴实而不崇尚虚华,抛弃浮华而选择平淡。

过分求美反而达不到美的目的,过分看重自己的美反而弄得很丑;不避丑就不一定丑,怕露丑就必然丑定了。

春秋时,阳子出差来到宋国都城商丘,在一家豪华的旅馆下榻。旅馆主人相当富有,养了两个年纪都很轻的妾,一个美得惊人,一个丑得吓人。

那位美妾苗条修长,婀娜多姿,双眸顾盼生辉,两眉弯如新月,从乌发到素足般般入画,不仅容貌可人,而且能歌善舞。这样美丽又加上如此聪慧,谁见了谁都忘不了她。

那位丑妾就别提了:皮肤黑而且粗,身材和双手又粗又短。阳子不明白旅馆这位阔气的老板怎么爱上了她。

可是,他住了几天后发现情况和他想象的完全相反,那位丑陋的妾受到旅馆上下的人的尊敬,旅馆老板也和她形影不离;而那位美妾则受到众人的鄙视,老板对她似乎也不怎么感兴趣。

阳子大惑不解,他向旅馆的一个服务员暗暗打听其中的缘故,那位服务员不敢说直话,怕因此被老板炒了鱿鱼,只是很含蓄地对阳子说:“你再住两天观察一下就知道其中原因,何必向人打听呢?”

阳子更觉得蹊跷,就留心观察二妾。

那美妾对美貌的自我意识太强,时时感到自己美如天仙,把所有人都看成丑八怪,那神情又冷漠又高傲,老想别人跪在她脚下仰慕她恭维她,那份骄矜之气真叫人受不了。

而那位丑妾自知外貌丑陋,她并不回避自己生理上的缺陷,也不因此而自卑得抬不起头,她待人接物谦恭随和,和旅馆中的招待员一律平等相待,从来不因为自己与老板的关系而颐指气使。

美妾自以为压过群芳,处处以美自炫自耀,因而大家由反感她到厌恶她,慢慢看不出她美在何处了;丑妾自谦其丑陋,为人亲切诚恳,人们反而忽略了她的丑陋,慢慢看惯了也就不觉得她丑陋了。

人的美丑的变化就这样,内在的平和,外在的平易,此丑亦美;内心傲慢,外表冷漠,此美众人也就望而避之。

老子以自然无为为美,根本表现就在于个人人格的高尚和自由上,因而,在他看来外形的美并不能保证人格的高尚和自由,外形的丑同样也不妨碍一个人内在精神的美。

老子既然把自然无为作为美的本质,因而他就会把精神美看得高于外在形式的美。庄子在这一点上与老子完全一致,他写了一大批形体残缺、畸形和丑陋的人,如双肩耸得高于头顶面颊低到肚脐的支离疏、缺胳膊少腿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奇丑无比的哀骀它等。

形体的残废一点也没有妨碍他们精神的自由,并以形残神全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鲁国有一个断了脚趾的人名叫叔山无趾,用脚后跟走路去见孔子。

孔子对他十分冷淡,不痛不痒地说:“你早先做人不谨慎,犯了这样大的过错,以致自己的脚趾都被人砍了,现在再来请教怎么来得及呢?”

无趾说:“我只因为不识时务而轻用我的身体,所以才弄断了脚趾。现在我之所以脚后跟走路来见你,是由于我觉得还有比自己脚趾更宝贵的东西,我得想尽一切办法保全它。天无所不盖地无所不载,我原先把先生当天地,哪里知道你是这样子呵!我万万没有想到你竟然把一个人的形体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以为身体一残废就什么都完了。”

孔子羞愧得满脸通红,一改开始时那副冷冰冰的态度,连声说:“我实在浅陋。你为什么不进来呢?请说说你的高见。”

叔山无趾掉头走了。

孔子对他的弟子说:“弟子们要互勉呵!叔山无趾是一个断了脚趾的人,还努力求学以补过前非,何况形体没有残缺的人呢?”

叔山无趾来到老子那儿,把见孔子的情形告诉了老子。

老子听后说:“孔丘还没有解除世俗的束缚,形体不全没有什么丑的,精神不全那才是丑呢!形体亏了并不影响你成为一个‘完人’,德性要是亏了那才是个名副其实的‘残废’哩。”

叔山无趾满意地对老子说:“先生这一番话像旭日的晨光,驱散了我心头的重重迷雾,从您这儿我明白了:美与丑的界限,残废与完人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形体的丑陋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心灵的丑恶却难以识别;人们只把身体残缺的人称为“残废”,而把那些德性残缺的人称为“完人”。

美与丑竟然这样混淆颠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