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的“苹果”在哪里?
2185000000007

第7章 国产手机,路在何方?(2)

1999春天,对于TCL集团来说,意义非同寻常。这年3月,TCL移动通信正式成立,这标志着TCL集团正式杀入手机阵营。也正是TCL移动通信的进入,使得国产手机的生存状态有了全面改观。TCL集团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投身到手机行业,主要是因为它看到了两个契机。一个是199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应国家计委和信息产业部的建议下发了《关于加快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意在扶持国内移动通讯业。另一个就是TCL集团对手机业整个市场前景的判断。TCL移动通信充分利用了TCL集团在彩电行业已经成熟的渠道体系和产品推广系统,在产业进入初期,加大资金投入以弥补技术研发上的缺陷;与此同时,在万明坚的领衔操控下, TCL移动通信瞅准了市场机会,在手机市场上一炮走红。

从纯粹的基本面上进行比较,在国产手机阵营中,TCL移动通信无疑是最为健康的。种种迹象表明,TCL移动通信愈来愈有王者气质。

多元化的夏新

夏新是手机业少有的幸运儿,涉足手机业,居然一夜成名,攫取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如今国产手机业相当萧条,这让夏新有了移情别恋之意。不甘寂寞的夏新奔向3C的步伐刚刚迈出,转眼又投入到了汽车业的怀抱。

早在2003年国产手机的鼎盛时期,夏新即做出了相关多元化的决定,有意向3C方向发展。2004年6月,夏新首次在通信、消费电子和IT三大产品领域横向发布年度新产品,正式踏上多元化之路。夏新表示,公司还将向车载笔记本电脑、车载电视、车载音响、影碟机等汽车电子产品拓展。

显然,在原有的核心业务盈利能力降低以后,趁着账面上现金流量充足,夏新想寻找一个新的领域来套取投资者的资金,即使原有的产业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但只要有现金流,夏新的品牌多元化延伸就有可能成为现实。

长久以来,夏新以投资者的身份在产业间轻松游弋,而不愿几十年如一日地在一个行业里惨淡经营。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心境,不知将夏新的未来带向何方?

国产手机如何突破迷局?

国产手机 手机牌照 夏新 联想移动 熊猫手机

面对因牌照政策解冻后后来者疯狂涌入带来的市场纷乱,以及3G开放所带来的市场机会扑朔迷离,大家都在为国产手机品牌揪心捏汗。国产手机还有希望吗?

好在2008年伊始,很多老牌厂商陆续换帅,新厂商也不甘心沉迷于仅仅收获阶段性的销量,着力补齐品牌、技术等方面的短板。2008年,国产手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战……

清洗掌门人

继2007年年末夏新总裁李晓忠之后,2008年之初联想移动也传出总经理刘志军离职的消息。2005年至今,从首信的杨廉斯、科健的郝建学到熊猫的马志平以及TCL的向征,老牌国产手机厂商完成了一次掌门人的集体大“清洗”,这些曾见证过国产手机光辉岁月的人物,分别以不同的方式谢幕。

每个人的下课原因,从表面看都是业绩不佳,但是深究其因,或有企业机制非一人所能驭,或有简单套用其他行业之模式,或有时机未到而强攻某一隅……

李晓忠曾说过:创新是需要冒风险和付出代价的。而豪赌3G让李晓忠在试水中一脚踏空,并与夏新一同跌入谷底。每年上亿元的研发投入没有让夏新收获什么回报,而高达4.7亿元的亏空则让李晓忠与夏新说了“再见”。

的确,夏新对于3G的超前投入是冒险,因为当时没人能预测国家将采用哪种3G标准,而3G牌照何时发放也并不随李晓忠的意志为转移。但如果3G能早两年上,李晓忠的先行一步将为夏新赢得竞争优势,他的冒险也许就会成功。但最终,李晓忠还是将赌注押在了未在合适的时间出现的“机遇”上,成为冒险的输家。

相对于李晓忠的豪赌,同样身处国产阵营的联想移动就要中规中矩得多。但是,它的中规中矩,是传承于联想PC下的中规中矩。对于联想移动,曾经取得的成绩在于效仿PC运营,今天的溃退也在于其一味效仿PC的营销模式。

一直以来,刘志军试图复制联想PC模式来对接手机,他的做法在发展初期也的确收到了不错的成效。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深入,这种模式反而阻碍了联想移动的前行。而且在销售通路以及消费特征方面,手机与PC有很大不同,联想移动借鉴其PC传统的先供货、后付款的省级代理分销模式与国产手机的少壮派所广泛推行的先买断、后供货的直供模式相比,无疑前者的现金流更易受阻、渠道的能动性更差,这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营销体系效率低下,人力成本居高不下。

当然,这种效仿还带来了另外一个后果,2007年联想移动在通信领域急于谋求与其在PC领域相当的品牌影响力。2007年联想移动在品牌推广上不遗余力,希望通过大手笔的投入在品牌层面上拉近与国际品牌之间的距离。

2007年,除了诺基亚、摩托罗拉之外,在各类媒体上投放广告最多的就是联想移动。联想移动母品牌联想的知名度很高,借此优势发力品牌本无可厚非,但毕竟品牌效应在新领域的释放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尽管联想移动在品牌投入方面的大手笔在2007年的收效不尽如人意,但因为业绩的暂时滑落就否定联想移动在品牌上的“诉求”显然有失偏颇,更何况联想移动面临的品牌困境是每一个达到联想移动高度的国产手机品牌都会遇到的。

从这一点上看,模仿PC品牌效应,打造品牌影响力,联想移动也只是有些操之过急,应了“欲速则不达”那句老话而已。

品牌短板

尽管老牌国产手机阵营在2007年流年不利,但是赛迪顾问最新公布的市场调查数据显示,国产手机的整体市场份额不降反升,主要是天语、金立等新手机厂商的市场份额在上升。

专家分析认为,这是由新手机厂商的运营机制以及市场反应速度所使然。但业界期盼的拐点并没有出现。国外品牌仍然占据着七成以上的市场份额。创维移动总裁乐业生曾不无遗憾地表示,国产手机在最辉煌的时期,错过了一次绝佳的树立品牌的机会。

事实上,目前这种情况在国产手机圈内仍然存在,尤其是手机核准制的取消,如今手机厂商已多达近百家,如此多的正规军与杂牌军同台竞技,其中不乏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这对于意欲走品牌之路的国产手机也是一大困扰。

2007年,国产手机品牌在政策保护下凭借价格优势跟国外品牌还有得一打,可当众多出身于制造三码机、五码机的散兵游勇向着价格裸奔而来,国产手机品牌便乱了阵脚,这对于它们来说是一大考验。品牌从知名度向美誉度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耐心和定力十分重要。

另外,由于大多数国产手机都在使用MTK方案,很多国产手机给人的印象便是似曾相识,而这种同质化的结果也会让消费者对国产手机丧失期待感。如何在“大同”的平台上实现“大不同”,尤其考验国产手机品牌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把握能力和品牌力。

国产手机如何破局?

一方面国外手机品牌的压力犹在且会不断倍增,另一方面政策开放所带来的数以百计搅局者会让2008年的竞争空前激烈。基于此,国产手机如何破局?

夏新、波导等在大多数时间里都忙于清理库存,新品推出乏力,在给竞争对手预留市场空间的同时,也使自身的竞争力大打折扣。

“尽快整合产业链,简化组织机构,改变销售模式,摈弃以往在销售终端的人海战术,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加快新品的推出速度,以在原有品牌积累的基础上尽力占领主流市场,是这类企业必须尽快克服的难题。”全球品牌网上某业内观察人士称。而对天语、金立等国产手机阵营中的新生代而言,其在2008年面临的挑战亦不可小视。首先,它们需要在品牌建设方面吸取国产手机老品牌欲速则不达的经验教训。

而从目前的做法来看,这些品牌大都在走明星代言的老路子。这样做虽然能解一时之困,但如果自身的产品定位没有明确的识别性,明星代言的一阵热闹之后,消费者往往只记住了明星,而没有记住产品。因此,手机厂商的产品拥有个性特质以及拥有效区隔的消费群才是关键。

相关数调显示,从国产手机与国外品牌手机的销量对比来看,国产手机的销售总量基本上持平,这说明国产手机并未真正撼动国外手机品牌的市场地位,而且国产手机内部之间的此消彼长对于推动国产手机的整体进步而言并没有实际意义。纵观2008年国内手机市场,随着农村单项收费政策的推行,以及对于国产手机相对有利的TD制式3G网络的商业应用,国产手机整体上有了一个继续争上游的机会。

机遇与挑战并存,国产手机品牌如何突破迷局,需要各自为鉴,方能取得实质上的进步。

国产手机未来的路不好走

国产手机 小灵通 手机牌照 中科健 手机市场

国产手机正面临着集体失语的窘境。

继2003年“扬眉吐气”的翻身为主之后,国产手机“高处不胜寒”,持续发展的后劲明显不足。先是惊爆“巨额不良库存”,接着是“新品更新速度严重滞后”,然后又引发“供应链危机”,近来更是“价格战喋血拼杀”“终端阴招频出”“核心研发严重缺失”……国产手机在外来品牌一轮又一轮大势反扑的冲击下,已然是阵脚大乱。

中科健正饱受资金链断裂的考验,UT斯达康的小灵通小心翼翼地尝试着并购式转型,熊猫移动爆出了巨额资金担保黑洞……

困惑、彷徨、死撑、逃离……30多个国产手机品牌,不断地思索和选择着适合于自己的生存方式。熊猫移动长痛不如短痛,狠下心来采取“休克疗法”;TCL移动通信狂打“地面战”,将渠道下沉下沉再下沉;迪比特变包销模式为直供模式,并且渐行渐远;一不小心当了一回暴发户的夏新,近来也开始向汽车业试水……

据初步统计,36家拥有手机牌照的国产手机品牌中,其中有10家,其集团仅仅是把手机作为淘金的子业务,随时准备捞一把后全身而退;有19家是在2001年国产手机的淘金热潮中蜂拥而入的,它们将手机作为自己多元战略业务中的一枚棋子;有6家是在毅然坚守,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化优势最终胜出;还有一家属于例外,这就是中科健,它好似当年的诺基亚。中科健是从数字信息技术研制起步最终涉足手机业的研发、制造和销售的,它甚至还野心勃勃地觊觎着3G。手机业唯一的一个从半外行到内行的跨越者,非中科健莫属。

这一统计数据,让我们多少有点遗憾,甚至悲哀。在统计中,全心致力于国产手机业发展的仅有7家,占总数的19.4%。它们唯一的主业就是手机,未来的命运如何,全系乎于它们在手机业的殊死一搏,没有退路,也没有别的选择。相比于那些“一只脚踩多条船,哪条船沉了就把脚缩回来”的企业而言,它们的生存欲望也更为强烈。

然而,无论是手机业捞一把就走的“淘金者”,还是在做殊死一搏的国产手机“守门人”,竟然会集体失语。

2004年国家宏观调控所引致的银根紧缩和国外手机巨头的群起反扑,给国产手机的搏杀抹上了一丝血色,国产手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压力。如果说前几年还可以利用国外品牌在品牌造势方面的分神和渠道拓展上的幼稚轻轻松松地赚一把,那么现在,当国外手机全面反击时,国产手机事实上正面临着一个生死两重天的关键隘口。

再要往前走,已经不那么容易了。现在尚未开发的市场大多已是鸡肋,深度开掘的结果,极有可能是入不敷出,但若不跟进,自己又极有可能被挡在市场大门之外。当然,还有两条路:一是抽身而出,二是致力于研发并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但对于第二条路,企业要面对的是一个更为严酷的事实:钱从哪里来?国产手机目前的营销已陷入存量市场营销的泥潭,如果不消化库存回收资金,国产手机根本就恢复不了再度造血的元气。

一个库存高筑的存量市场上的手机营销,究竟该如何下手?未来的路坎坷而又崎岖,有着不同出身背景、不同打算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该如何选择自己未来的路,失语中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不能不慎思之。

在沉默中失语,是为了更有激情的迸发!国产手机暂时的失语,未尝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