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前秦猛士
21845300000073

第73章 :家族兴亡 东山再起

时至八月,江左发生了一件震惊朝野之事,隐居东山多年从不应召的谢安终于出山做官了,而且还是应桓温之召,做了军中司马。

谢安的出仕之所以引起朝野震动,那是因为谢安少有重名,议论言谈皆为江左所尊崇,但在几次朝廷征辟之后,谢安都没有选择入朝为官。而是安心的在东山做了个隐士,与当时名流才子王羲之、许询等寓情于会稽山水之间,谈论天下之事,赋诗著文。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二十几年,就连谢安的子侄都已经成婚生子,出仕官场,但谢安依旧以田园山水为乐,丝毫没有动摇他不仕进的决心。以至于江左百姓发出“安石不出,其如苍生何!”的感叹。

尽管当时名望如此之高,但谢安仍然没有人能请的动。就连他的妻子刘氏在看到谢安族中兄弟在朝中都身居显位,而谢安却安心为民之后,不禁劝说道:“大丈夫不当如此!”

谢安知道这是妻子想要让他出仕做官,只是淡然的回道:“恐终不免耳。”

谢安的意思是恐怕终有一天他也守不住这田园之乐,要入朝为官。

刘氏听了谢安的话本以为谢安会在不久之后就出仕为官,但谢安依旧一直拒绝朝廷的征召,以至于朝中有人要讲谢安列为永不得征辟之人。

见谢安志趣如此,刘氏也本是一个知书达礼之人,也就不再提及此事。

可是到了谢安刚刚四十岁的时候,谢安却突然来到了其第谢万的军中,替谢万安抚将士。已到不惑之年的谢安突然有这个举动,不仅让作为妻子的刘氏感到吃惊,就连桓温也有些想不通了。

原来自从两年前豫州刺史谢弈去世后,豫州刺史一任便空了出来,当时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昱想以建武将军桓云代之。

在询问仆射王彪之意见的时候,王彪之道:“桓云非不才,但桓温现居上流,已掌天下之半,若其弟复处西藩,则兵权集于一门,非根深蒂固之所宜。人才非可豫量,但当令不与殿下相异也!”

司马昱听了王彪之的话,便改了注意,于是以当时的吴兴太守谢万为西中郎将,监司、豫、冀、并四州诸军事、豫州刺史。

任命谢万的消息一传出,当时朝中素知谢万为人的王羲之就感觉大事不妙,于是写了一封书笺送与桓温道:“谢万才流经通,使之处廊庙,固是后来之秀。今以之俯顺荒馀,近是违才易务矣。”

桓温那时候如何能让朝廷将已经任命的谢万罢黜,王羲之的建言不被采纳。

于是王羲之又写信给谢万道:“以君迈往不屑之韵,而俯同群碎,诚难为意也。然所谓通识,正当随事行藏耳。愿君每与士卒之下者同甘苦,则尽善矣。”

然而尽管王羲之如此劝谏,但谢万依旧我行我素,自视甚高,时常折辱将士,使得这军中关系十分紧张。

谢万上任一年后,朝廷下令谢万率军进驻下蔡,郗昙进驻高平,准备进击燕国。但就在这军情紧急,一触即发的时候,谢万依旧是矜豪傲物,以啸俑诗赋而自高,未尝亲抚将众。

远在东山的谢安得知这个情况后,十分担忧,这才辞别妻儿,前往谢万军中,对谢万说道:“贤弟啊,你既然作为军中元帅,就应该经常接见慰问将士,使他们都乐于为你效力。岂有为帅者如此傲诞而能成事的呢!”

谢万对谢安还是十分敬重,听了谢安的话,回道:“那我就试试吧。”

说完谢万当即就将军中诸将全都召集起来,想要慰问一番,可是谁也没有想到,等到众将齐聚营中,谢万却一言不发。

谢安在一旁看得十分着急,多次暗示谢万说话,可是谢万却拿起案几上的铁如意,指着诸将道:“诸将皆是劲卒。”

然而这样的话在诸将听来却十分不是滋味,他们虽然没有谢万地位高贵,但怎么说也是个将军,如何能经受得住谢万如此的折辱,一个个都愤恨而去。

这一切谢安都看在眼里,心知自己的这个弟弟实在不是个为将之才,只得无奈的叹息一声。

可是谢万终究是谢安的亲弟,兄弟情深,谢安实在不忍看到谢万将来落败,于是谢安对军中自队帅以下,无不亲自前往慰问,厚相亲托,请诸将舍弃旧怨,尽心辅佐谢万。

将士们见谢安如此虚己待人,心中也都被谢安所感动,愿意摒弃前嫌,跟随谢万。

可是尽管如此,谢万终究不是个为将之才,在谢万率众前往支援洛阳的时候,郗昙因病而退守彭城。

而谢万却不清楚其中原因,以为燕兵大胜,郗昙是因为败退才回到彭城,当即就引兵而还。诸将士在谢万突然下令撤军之后,也以为前方有燕兵来攻,大惊之下,数万之众突然溃散四逃。而谢万也因为这突然的变故,变得狼狈不堪,单骑还营。

当是时,那些留守的军士想要趁谢万军败而引兵攻之,但又想起谢安之前对他们的厚待,于是便放过了谢万。

谢万虽然没有被军中将士给联合攻击,但等回到了朝廷,却因为这一役使得才夺回来不久的许昌、颖川、谯、沛诸城相次皆被燕国攻陷,谢万被朝廷下诏免为庶人。

谢万被贬黜,使得一直在朝中权势很胜的谢氏家族突然失去了可以撑得起门面的人,这时若没有人出来振臂一呼,谢氏家族也许极可能从此衰落下去。

作为谢家的期望,谢安当然不能再逃避他的责任,他不能让自己的家族就此衰落,于是他终于有了仕进之心,他要让谢家一直兴盛下去。

于是当桓温下令请谢安出山当他的司马之时,谢安毫不犹豫的答应了。桓温也是借谢家朝中无人这个时机,想要试试能不能请得动这负有盛名的谢安石,本来不抱什么希望的他,在得知谢安愿意的时候,不禁大喜过望。

谢安现已年过四十,才动仕进之心,刘氏道:“朝廷屡次征辟,而夫君不往,何以此次桓元子一请即往,难道夫君觉得他能成大事吗?”

谢安道:“我谢家在朝中人才凋零,此时不出,恐谢氏将没落于此时啊,此次从仕桓温,乃是不得已而为之,无奈之法。”

刘氏道:“既然夫君不愿,何不向朝廷请职,以夫君名望,难道还不能得一官半职么?”

谢安道:“以前朝廷数次征辟,我都没有应征,朝廷已下旨禁锢终身,这才隐居东山,现在想要出仕,恐怕只有靠桓元子了。”

刘氏闻言也不再说,告辞离开,前往收拾谢安上任需要的行装去了。

这一日谢安带上几名随从,准备从新亭出发,前往桓温军中上任,这是朝中官员大多都前来相送,可见谢安出山为官,给了他们多大的震动。

在谢安还没有出现在新亭的时候,那里已经聚满了朝中大小官员,他们都还不怎么相信谢安是真的出山做官了,都在小声的议论着。

只听:“谢安石高卧东山多年,此次出山,也不知是真是假?”

“这还能有假?这桓大将军权势如此之盛,纵是谢安石清流一时无二,也不敢违背他的意愿。”

“兄台此言差矣,当年扬州刺史庾季坚强行征辟谢安石,他也不过只出任一月,就罢归还家了。这桓元子现在的权势和庾季坚比起来也高不了多少,谢安石这次多半也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我看你们说的都不对,现在谢家在朝中已无人能说得上话了,谢安再不出山,恐怕谢家就要走向衰落了。”

众人听到这一声音,都不禁在心里暗暗称是,这的确是谢安不得不出仕的理由。

就在众人想要看清这是谁说出口的时候,只听一个声音道:“谢安见过诸位同僚,有劳诸位久候了,谢安在此赔礼了。”

众人见正主来了,俱都笑道:“安石言重了。我等不过早到片刻而已。”

这是一人道:“以前常听人说,安石不出,其奈苍生何!现在安石出山,看来天下苍生总算有希望了。”

谢安道:“在下才识浅薄,何德何能,敢当此赞誉,但能为天下苍生做一点小事,便心愿足矣。”

众人闻言,笑道:“安石太过自谦了。”

这时突然又一人高声道:“安石复心念苍生耶?”

谢安闻言,不禁心中一震,心想谁会在这个时候说这样的话。等到那人走到跟前,谢安才发现说话的人就是当今的御史中丞高崧。

这高崧和谢家有亲,以前和谢安的关系也十分要好,以前谢安隐居的时候,高崧时常当众怒斥桓温专权,而现在谢安却要去做桓温的官署。高崧这时突然说出这样的话,谢安也多少有些明白。

谢安道:“谢安本属苍生之一,安敢不心念苍生。”

高崧笑道:“卿累违朝旨,高卧东山,诸人每相与言,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如今卿出仕桓温,苍生亦将如卿何!”

谢安听高崧将这话都点破了,不禁脸上露出些羞愧之色,因为他以前也曾支持高崧反对桓温。而现在为了家族的兴衰,他不得不借桓温来实现目的,面对昔日共同吟咏的好友,让他如何能不感到羞愧。

谢安被高崧说得呆立在当场,久久不言,这本来欢送谢安的聚会,突然间显得十分尴尬,众人都不禁对高崧有了些意见了。

这时一人解围道:“今日是安石上任的好日子,说那么多无关紧要的话就没意思了,咱们还是一同送安石上任吧。”

谢安当然顺承善意,说道:“那在下便出发了,多谢诸位同僚相送之意。”

谢安终于踏上了上任的路,他在心里默默的思考着刚才高崧所说的话,他知道依靠桓温并不是长久之计,终有一天,他会找机会脱离桓温,让天下苍生对他谢安的厚望不受到辜负。

不久之后,谢安刚来到了桓温的治所,便见桓温一脸笑容,亲自出门迎接。这是多么大的礼遇,谢安不禁也开始有了些感动。

桓温上前握住谢安的手,笑道:“可算把安石给盼来了,快请进屋,咱们好好畅聊一番。”

桓温的举动让谢安不禁感到受宠若惊,谢安道:“谢安不才,让将军久等了。”

桓温道:“似君之贤,就是让我等上一年,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谢安随着桓温进到屋内,似乎有些激动的道:“当年我出镇荆州之时,便听闻安石贤名,只是恨不得一见,现在终于得偿所愿,只可惜已过去近十八年了。”

当年桓温出镇荆州才三十一岁,正是意气风发的时候,而谢安那是也刚好是弱冠之年,少年气盛之时。

谢安道:“当年将军仅凭数万兵马,便灭了李势,收复蜀地,功盖一时,还有什么好叹息的呢。”

桓温道:“只可惜现在我已老了,而朝廷却没了收复中原之志,北伐迟迟不得实施。”

谢安听出桓温似乎对北伐事业未竟十分怅恨,说道:“自中原大乱,移居江左之后,论北伐之功,则将军之功最大,如今洛阳已在朝廷手中,中原可望矣!”

桓温虽然知道谢安是在安慰他,但是他依然问道:“哦?安石也以为收复中原有望吗?可是现如今燕、秦形势已经渐渐稳固,想要克复中原,殊非易事。”

谢安道:“夷狄处中原,终不可久也,将军只要耐心等待,肯定会等到绝佳的时机的。”

桓温现在已经快五十岁了,如何能等得起,他知道现在朝中大臣都对他手中权力过盛有所不喜,但若是将手中的权力交给那些只会嘴上说说的人,难道就会比在他的手上好吗?

桓温笑道:“听闻安石这耐心功夫一流,不知安石是怎么练出来的?”

谢安道:“凡事自有天定,急之无用,不如顺其自然。”

桓温笑了,会心的笑了,他发现谢安身负重名果然是名不虚传,这一分从容和淡定,突然让桓温想起了六年多前在长安城外见到的那个扪虱而谈王猛,如今已是秦国的重臣。

当时桓温觉得整个江东无人可与王猛相比,但现在桓温却不再这么以为,谢安便是能和王猛相提并论的大才,江左有人,让他如何能不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