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撒切尔夫人的所有改革措施中,削减政府开支遇到的阻力最大。当时撒切尔夫人和杰弗里·豪的考虑是,前一年英国的国内产值仅增长了1%,而消费额却增长了5%,同时进口额增加13%,其结果是通货膨胀率上升。1979年上半年,英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巨额逆差,而当时世界经济也由于石油价格上涨而陷入衰退。因此,应付这种困难局面,唯一的办法就是大幅度削减政府开支。在这一点上,首相和财政大臣都是坚定不移的。为了统一党内的思想认识,保守党于7月在伦敦召开了一次代表大会,专门讨论当前的形势问题。杰弗里·豪对政府削减开支的措施解释道:“我们确实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大幅度地减少开支。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们改变国内经济状况很不利。我们的解决办法在近期内可能收不到成效,甚至会使我们感到有些事情更加糟糕,因此而令人讨厌,但确实没有别的办法,如不这么办,我们的经济就可能变得不可救药。”豪的讲话理由充分,很有说服力,内阁成员都对这种办法表示赞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削减开支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内阁中的不坚定分子又开始动摇起来,反对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而且变得不像以前那样可以轻而易举地平息了。
然而,不管内阁中和整个党内出现什么样的反对声音,撒切尔夫人仍然一如既往地朝自己确定的目标前进。她对人们提出的增加工资的要求采取了非常强硬的态度,她的理由是:
“如果工资提高,商品的价格也要提高,结果订货就会大大减少,企业就会被迫关闭。如果工资增加得少一些,或者工资虽然增加得多一些,但与生产力的提高完全一致,我们就可以接受。”
对目前改革所遇到的困难,她的看法是:
“在一段时间内,我们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人数都会上升,我们必须度过这个非常时期。政府将做出自己的努力,它也正在努力,而且将继续努力。同时,工业界必须对政府刺激经济发展给予配合。整个工业界必须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光靠政府是不行的,如同一位光棍将军是无法赢得战斗的胜利一样。”
撒切尔夫人把治理英国经济比喻成是给病人治病:
“这就好比是一个病人。在他尚在患病时,他必须服药,但有时他既会遭受疾病的折磨,又难免服药之苦,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停止服药。要想把病治好,就必须服药。”
然而,尽管撒切尔夫人明白这个道理,并对自己已采取措施的成效胸有成竹,但是她的许多内阁成员却不这样看。当然这些人都是亲希思的温和派,他们觉得撒切尔夫人的预定目标太遥远、太模糊,她开的药太苦、吞不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撒切尔夫人所采取的措施越来越严厉,这些人的抵触情绪就越来越大,越来越不听她的话。这使她感到很难过、很痛苦,到第二年年底时,形势每况愈下、困难重重,她有时都感到有点儿丧失信心。
才执政一年多,撒切尔夫人就走到了内外交困的境地。来自党内的压力未减,她又被企业界的工资和罢工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工业界的工资纠纷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曾引发一次次罢工浪潮,卡拉汉领导的工党政府就是在这上面栽了跟头。撒切尔夫人一直主张保守党政府应该避免插手这场纠纷,并按这个原则办事,但她还是情不自禁地卷了进去。1980年初,英国爆发了50多年来第一次钢铁工人大罢工,而且持续了数月之久。罢工起因有两个:一个是有关方面按计划关闭了一些工厂;另一个是厂方提出只给工人增加工资6%,工人对此方案不满,工会断然拒绝了厂方的提议。争端发生后,工业大臣基思·约瑟夫宣布政府不介入这场争端。他的话反而促成了工人的罢工行动。政府的另一个行动更加激起了工人对政府的不满。国营的英国钢铁公司的董事长查尔斯·维利尔斯准备引退,政府准备让苏格兰出生的美国商人伊恩·麦格雷接替这个职务。这一举措不仅引起工人的强烈不满,就是企业主们也对之很气愤。一位企业界头面人物说:“这是对英国管理人员的一种侮辱。”基思·约瑟夫坚持原来的决定,他强调麦格雷是45位候选人中最合适的人选。撒切尔夫人坚决支持约瑟夫,她在一次广播讲话中对那些不满的人提出质问道:
“在我们国家,可以不惜高薪聘请足球运动员,却不能设法请一位最优秀的管理人才来英国帮助我们管理工业,使它重新繁荣兴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撒切尔政府坚持按自己既定的方向前进,但形势却变得越来越糟。政府和工会的矛盾还未解决,英国经济又陷入了空前严重的困境。首先是失业问题,到1980年8月,失业人数已突破200万大关,这是1953年以来的第一次。企业经营情况也很糟,英国最大的公司之一--帝国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有史以来第一次亏损;与此同时,英国航空公司也破天荒地公布它在半年之前就已亏损;英国莱兰汽车公司在上半年亏损数千万英镑,尽管它已经大幅度地裁减了过剩人员。英国的工业界开始尝到强硬措施的后果,而且以后还要继续承受这种后果。大公司亏损,小公司的情况更糟,许多小公司纷纷倒闭,这就更使失业大军扩大。舆论哗然。电视台在晚间新闻节目里映出了一张全国地图,上面标示出一周之内各地失业人数的情况。1980年10月,发表了《英国工业发展趋势季度报告》,声称这是“有史以来最黑暗的调查报告”。到了11月,财政大臣宣布再削减30亿英镑的公共开支。12月,失业人数增至213.3万人,比去年同期多83.6万人,创战后最高纪录。
内阁中很多人沉不住气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应该扭转方向了。有些人甚至批评道,首相和财政大臣所热心的货币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在国内造成了无数的灾难。通货膨胀一点也没有下降,而企业却纷纷倒闭,申请救济的人日益增多,大街上的暴力事件有增无减。与此同时,那些经营情况较好的企业却被大量的税收榨得财力枯竭。应该悬崖勒马的呼声越来越高。到了年底,一些保守党元老已公开站出来干涉朝政,两位前保守党政府首相表示对目前的严峻形势十分关切。一个是麦克米伦,一个是希思。麦克米伦曾一度是撒切尔夫人所崇拜的英雄,他在10月份的一次电视讲话中说,撒切尔夫人的政策太强硬了,使国家财富的创造者受到了伤害。希思的批评更不客气。11月,希思在下院就经济形势进行辩论时说,政府所表现的乐观情绪是自欺欺人,实际情况是,国家的经济状况日益恶化,如果政府不尽快改变方向,英国就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大灾难。他认为失业是高利率造成的,撒切尔政府本想通过高利率来抑制通货膨胀,可是国家为失业者所付出的代价远远超过反通货膨胀所能带来的好处。他提议政府应迅速降低利率,促使英镑贬值。
对希思的攻击,撒切尔夫人进行了针锋相对的反驳。她把这一切的最终责任推给了希思。她说,严重的通货膨胀是希思政府在过去实行错误的财政政策造成的,而现在她不得不来为他收拾这个残局。撒切尔夫人把抑制通货膨胀作为她治理英国经济的首要目标。她十分痛恨通货膨胀这种现像。她曾公开说过,实行通货膨胀政策,让一个入不敷出的家庭继续靠借贷过日子,实际上等于是教唆人把手伸到别人的口袋里掏钱,这是不道德的。她坚定地表示:“我们的政府必须把这种情况纠正过来,而且我们也一定能够办到。”
撒切尔夫人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很充分的。然而,仍然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她所推行的政策表示怀疑。很多内阁成员认为她太强硬、太右倾了,说她是铁石心肠,对那些正在失去工作的人没有一点同情心和负疚感。这种批评意见逐渐地传到外界,新闻界开始议论纷纷,说政府正在发生分裂。对内阁中跟她唱反调的人,撒切尔夫人非常痛恨,她决定采取果断措施,清除那些动摇分子。1981年2月,兰开斯特公爵郡大臣、下院议长 诺曼·史蒂瓦斯首先被赶出内阁。他曾经是撒切尔夫人的好朋友,在任下院议长期间,为团结人们支持撒切尔夫人起了关键作用。但后来他变得摇摆不定。被撤职后,史蒂瓦斯完全站到了撒切尔夫人的对立面,经常公开批评她。
对撒切尔夫人的批评不仅来自保守党内,来自社会上的批评也越来越严厉。有364位经济学家,其中包括皇家经济学会的主席和几名前政府的首席经济顾问,在报上发表了一份联名签署的抗议书,指责政府企图通过减少需求来抑制通货膨胀,从而使产量增加、失业人数减少的做法是没有经济理论根据的,是荒谬的。抗议书还说,政府目前的政策只会加深经济危机,破坏英国的工业基础,威胁社会和政治稳定。这些经济学家们呼吁政府改用其他经济政策,抛弃货币主义的政策,应该立即找出能平稳恢复英国经济的最好办法。
与这些人的攻击遥相呼应,在下院里,希思继续抨击撒切尔政府的政策。更为严重的是,保守党后座议员罗伯特·狄克斯发表了一项声明,宣称如果政府继续顽固推行目前的经济政策,他将同其他20来名后座议员一道准备认真考虑加入中间性质政党。而这时,英国工党刚刚发生分裂,工党的4位右翼重要人物因不满工党在左倾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分裂出来创立了社会民主党。在那段时间,工党越来越向左偏,保守党则越来越向右偏,而新建的社会民主党则是一个中间性质的政党,这为那些与自己党的领袖持不同政见的保守党人提供了一个可选择的去处。
到了1981年春,英国社会已是动荡不安,狼烟四起。4月份,布里克斯顿发生了暴力事件,7月,托克斯特斯又爆发了警察与当地居民之间的大规模暴力冲突,这次事件更为严重,撒切尔夫人自己在下院说“这是本世纪我们经历过的最严重的暴乱”。当时,暴乱的狂潮几乎要席卷全国,政府和警察都无能为力。在那几个星期里,凡是有电视的人恐怕都是惊恐不安,夜不能寐。此后,莫斯塞德和布里克斯顿又发生了几次暴力事件。这些暴力事件为反对派攻击政府的经济政策提供了更强有力的借口。国内舆论的压力空前增大。然而,来自各方面的强大压力不能扭转她的前进方向,她不愿重新审视她的经济政策。她就是这样,越是处于逆境,越是笃信她的直觉。她每次回答下院的问题时都重申,这些暴力事件是政治问题而不是经济问题。她处理这些暴力事件的办法就是增加警察的数量并给他们提高工资。她主张维护法律的尊严。到撒切尔夫人第一届首相任期结束时,警察的工资水平已高于社会平均工资的25%,超出了物价上涨幅度的30%。有人说,警察成了撒切尔夫人宠爱的唯一阶层。
1981年是英国多灾多难的一年,也是撒切尔夫人的第一届政府命运多舛的一年。到了1981年7月时,撒切尔夫人几乎到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在内阁中坚决支持她的人只剩下了约瑟夫和杰弗里·豪等少数几个人。然而,撒切尔夫人不愧是“铁娘子”。在这极其艰难的时刻,她充分显示出了她的坚定意志和顽强、泼辣的作风。她坚信,英国经济的痼疾必须用猛药来医治。为了贯彻她的政策,减小改革阻力,在这一年的9月份对内阁进行了大改组,撤掉了温和派的吉尔摩、索姆斯等人,换上一些她的坚定的支持者。此举本意是要平息内阁中的争吵,可是其结果是,公开反对她的人更多了,那些被排挤出权力圈子的人恼羞成怒,发誓要与撒切尔政府抗衡到底。
10月的保守党年会是在一种十分压抑悲凉的气氛中召开的。在会议召开前的3个月内,民意测验所显示出的保守党的支持率仅为30%,比刚刚发生严重分裂的工党还少了8个百分点。在会议召开前夕,一批年轻的温和派保守党人发表了一篇言词谨慎然而观点明确的文章,题目就叫“换档”。文章呼吁保守党改弦易辙,放弃货币主义的经济政策,但却声称目的是挽救保守党,把它拉回到原来的路线上来,促使撒切尔夫人再度当上英国首相。在会议上,约翰·贝弗恩对形势的判断引起了无论是强硬派还是温和派的高度重视。他公开提醒保守党人说,现在保守党的处境非常困难,将面临与1906年(这一年保守党在大选中惨败,自由党大获全胜)和1945年同样严重的灭顶之灾。他还说,政府虽然屡次发誓要大量削减公共开支,然而并没有如愿。统计数字表明,本届政府诞生两年来不仅没有减少公共开支,反而增加了2% 。在人们眼中,贝弗恩是位纯粹的、百分之百的撒切尔主义者,而且一向具有预测未来的能力,所以他的话很能打动人心。这使撒切尔政府的信誉更加下降。
随着英国经济形势的恶化和反对者的增多,社会上对她的不满情绪越来越强烈。客观形势对撒切尔夫人极为不利,1981年12月的一次盖洛普民意测验显示,支持她当首相的人只有25%,她成了战后以来最不得人心的首相。保守党的执政地位岌岌可危,撒切尔夫人的保守党领袖的位置也摇摇欲坠,她被迫下台的可能性很大。在1981年下半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她再也支撑不了多长时间了。温和派虽然没有结成帮派集团与她斗争,但是关于她被迫辞职的问题早已是这些人家里餐桌上的热门话题,甚至一些强硬派也随声附和。一位很有见地的人说,撒切尔首相能带领保守党进行下一次大选的可能性只有85%。 撒切尔政府在国内声望扫地,几百万原来支持保守党的选民已经开始动摇。撒切尔夫人已经到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地步。可是,就在这危机时刻,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它为撒切尔夫人改变自己的处境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遇,这就是英国与阿根廷的马尔维纳斯战争。
)第十四章 铤而走险
英阿马岛之战在撒切尔夫人政治生涯中具有重要意义。决定打这场战争可谓是关键性的一着险棋,如果英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那么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些岛屿,更重要的是英国人将失去信心、威风扫地,而撒切尔夫人的传记也就不得不重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