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美食茶文化与茶艺
2180500000026

第26章 现代茶文化(4)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将来,儿童茶艺表演是茶文化、中华茶艺新的亮点,布满了朝气与活力。儿童茶艺是一种礼节、礼仪,既培养了儿童的动手能力,又能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既弘扬了茶文化,又使儿童从小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二、儿童茶艺活动的培养方式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为丰富孩子们的知识面,陶冶孩子的情操,促进孩子健康成长,适时开展少儿茶文化活动很有必要,总体来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学校组织春游、秋游等活动时,或者是节假日期间,带领孩子们走进茶园、走进茶厂,在感受茶园风光、茶厂景观的同时,让孩子们知道茶树是怎样种出来的,茶叶是怎样做出来的。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带领孩子们去看古茶园和古茶树,让孩子们了解茶树的生长过程和茶叶的采茶时节,使孩子们走过、看过、问过之后,能够对茶叶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2)组织孩子们观看民族茶艺及现代茶艺表演,或为孩子们放映有关茶艺表演的光碟,让孩子们感受茶艺之美,感受民族服饰之美,同时也可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及民族茶文化的认识。另外,还可邀请有关单位的茶艺老师指导孩子们学习初步的茶艺礼仪及茶艺操作,让孩子们自己动手使用简单的茶具泡茶,让孩子们学会客来敬茶。一方面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培养孩子们对茶艺的兴趣;另一方面,起到对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教育作用。

(3)可让孩子们适量饮茶。茶叶是健康的饮品,无论普洱茶、红茶、绿茶、乌龙茶,都可让孩子尝一尝、品一品。当然,小孩子宜饮用有机茶,饮用淡茶,可将父母泡饮的茶水倒出小半杯,再加入一定的白开水给自己的孩子喝。另外,茶叶有一定抗辐射的作用,而现在的孩子,看电视、用电脑的时间较长,适量饮点茶,有利于孩子的健康。

三、儿童茶艺活动的意义

中华茶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得到发展,形成了极其丰富多彩的风格。中国茶道内容之丰富、寓意之深刻,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化所不能比拟的,如云南白族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就意味着人生要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能达到成功的彼岸,尝到甜蜜的果实,其含义是多么深刻,因此说少儿学茶艺是一场深刻的教育,使孩子们从小热爱祖国、热爱国茶。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也在少儿学茶艺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中国茶德——廉美和敬体现了尊老爱幼、尊师重教、团结互助、互敬互爱的茶人精神。少年儿童在学习茶艺的过程中,通过泡茶敬茶,学习礼貌,学习尊敬他人,通过无我茶会培养互相关心、团结友爱的高尚品德。在学习茶叶知识中,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培养了独立工作的能力。儿童茶艺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动手能力,陶冶情操,热爱传统文化。因此说,儿童茶艺活动的开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将为中国的茶文化、中华茶艺的持续成长,为社会道德扶植作出新的贡献。

)第三节无 我 茶 会

【学习任务】

1.了解无我茶会的概况。

2.了解无我茶会的程式。

3.掌握无我茶会的精神。

【课前预习】

搜集无我茶会的相关资料,了解无我茶会的基本形式。

一、茶会组织

(一)茶会的种类

茶会由茶宴衍化而来。我国茶宴亦称“汤社”、“茗宴”,指以茶宴请、款待宾客。茶宴源于魏晋南北朝,兴于唐代,盛于宋代。当时茶宴一般都在上层社会和禅林僧侣间进行。一般文人举行茶宴,多选择在风景秀丽、环境宜人之所进行;僧侣茶宴多在庄重肃穆的禅寺中举行,以“径山茶宴”最为著名。还有场面盛大的宫廷茶宴,多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中进行,礼仪严格,程序烦琐。所用器具、茶、水皆极为名贵讲究。清代乾隆时已成定规,一般于元旦后三日在重华宫举行茶宴。

今天的茶话会,不限于“茶”字,甚至有的只徒有其名。现今的社交活动和座谈讨论常采用这种方式,并为世界各国所接受。茶会的种类如按茶会的目的划分,通常可以分为节日茶会、纪念茶会、喜庆茶会、研讨茶会、品尝茶会、艺术茶会、联谊茶会和交流茶会等。

(二)茶会的准备

茶会地点确定之后,会场要作具体的布置,人员要事先进行培训,资料要提前准备。

1.横幅的设计

悬挂在会场的横幅,是点出茶会主题的重要直观物,故要精心设计,不同场合用不同的词句,文字要简练,字体要美观大方。

2.场地布置

场地布置包括座席布置和场地装饰。

1)座席布置

根据茶地形式而定,座席布置可分为流水席、固定席和人人泡茶席三种。

(1)流水席。适用于节日、纪念、喜庆、研讨、联谊等数种茶会,犹如自助餐的形式。

在会场中可设名茶或新产品的展示台;分设几处泡茶台,根据所泡茶的种类、作用、风格和环境布置,供应与茶性相配的茶食。由茶艺人员做泡茶表演,并由宾客自拿一次性杯子和碟子到各泡茶台观看表演和品尝茶汤,并自取相应的茶食。为增加情趣,可安排室内音乐现场演奏,或播放轻音乐或民乐。在沿墙可散放一些椅子,让一些年老体弱者小憩。茶会有较大的灵活性,譬如结婚仪式之后,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可泡茶招待亲友,敬公婆茶、敬长辈茶也可在这时进行。又如,可作为学术研究会的休息场所,调节精神,增加知识,了解民族风情等。

(2)固定席。适用于茶艺交流、名茶品尝和主题突出的节日、纪念、研讨、联谊等茶会。

一般均为大型茶会,大家都坐下来,一起观看茶艺表演,仅少部分人能品尝表演者泡的茶,其他人均由专供茶水的服务员奉茶。这种座席设置,要根据邀请的宾客人数排放,要便于通行和观看。通常像一般戏院和会场的座席设置,即前端舞台上设置泡茶台和宾客代表席,由主宾客共同完成茶艺表演。另一种是没有舞台,在一室的一侧中心设立泡茶台,宾客席呈一字形,或呈U字形与泡茶台相对,宾客席中设一条通道或两条通道。

(3)人人泡茶席。这种茶会每个人既是主人又是客人,这种座席是依自然地形而设,事先用连续编号做好标记,与会都抽签后根据号码自行设席(详见“无我茶会”)。

2)场地装饰

要用时令花卉、盆景布置会场,或悬挂衬托主题的名家书画,以营造茶会气氛。有的庆祝和纪念茶会,可放飞气球、和平鸽以增加热烈气氛。

如果茶会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则会场可以作相应的布置,既可有流水席、固定座席、人人泡茶席,也可有专门进行学术讨论的围坐形式或报告会形式。其场地布置具有很大的灵活性,适宜的布置全靠茶会设计者的灵感和布置者的用心。

3.用具物品准备

1)一般准备

根据邀请的人数准备茶杯和茶叶、热水瓶和茶食、茶食盘等。

2)特殊准备

根据各个参加茶会的茶道(艺)表演队的事先要求,准备桌、椅或各种茶道具,或者代用道具、座垫、屏风等。

3)主办单位准备

主办单位要备好茶道表演的全部用具和物品。

4.休息准备室

各茶道表演队需预先放置好茶道具、化妆、换服装,放置各人随带衣包等,故要有相应的休息准备室,并要在表演场所就近设置,以利出场和退场。若不可能,则要在表演台处布置后台,按表演顺序依次进入后台准备好茶道具,休息、化妆和换衣服则安排在别处。

5.告示

在茶会不分发程序册的情况下,为使与会者能明确茶会的程序安排,在会场入口处应有告示,张贴茶会程序。另外,在休息准备室也要有告示茶会程序,便于各表演队提早做好准备。

6.指引牌

对公共设施要有指引牌,使到会者易找到欲去场所,如餐厅、洗手间、小卖部和茶道表演主会场、分会场、学术报告厅等。

7.会议资料

可预先通知参加者自行准备,报到时交给主办单位,统一分发,亦可由主办单位根据与会者提供的资料,统一印刷分发。资料可包括:①各参加团人员的照片,下面注明姓名、年龄、单位、职业和通信地址、电话、电传号码;②各表演团表演的内容简介,可用照片及简单文字说明;③茶会日程安排及每次茶会的公告。

此外,还可编入主席讲话和有关领导致辞,以及有关宣传资料等。

(三)茶会的组织

茶会举办组织要根据茶会的种类,确定茶会的主题、规模、参加的对象、时间、茶会的性质、形式、地点及经费预算。

1.茶会的主题

要向邀请参加的对象说明为什么召开本次茶会和主题内容及茶会程序,让每位来宾做到心中有数,事先均有准备。

2.茶会的规模

确定会议人数,一般小型茶会在6人以内;中型茶会为7~30人;大型茶会在30人以上。

3.参加的对象

确定以哪些人为主体,邀请哪些方面的有关人员参加,考虑到部分邀请人员可能因其他事不来,人数不易掌握,可先发预备通知,附回执,根据回执情况,若人数不足,可以电话通知一些就近人员参加。

4.茶会地点

根据以上确定结果,具体落实茶会地点,包括报到地点、用餐地点、茶会地点。如连续开数日,还要安排住宿地点。有时虽只开一日,因为有外地或外国代表出席,仍要安排其住宿。茶会地点可以选择室内、庭院、公园、游船、山野、郊外等。

5.费用预算

茶会应有预算,这样主办单位才能考虑到有无能力承办。另外,也要通知每位来宾是否收费,收费多少,这也是来宾参加与否所考虑的问题。

(四)茶会的主持

茶会应配有解说,即主持人。主持人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除了个人文化素养之外,茶会主持人要注意以下两点。

1.坚持正确理念

茶会这种文化活动具有其特有的文化内涵,不同于一般的茶艺表演,也不同于其他茶事活动,且不同的茶会,举办的主旨也有所不同。主持人应坚持正确的办会理念,这是最基本的。

2.不断学习

主持人若不进修则不能领众,更谈不上提高茶艺风气、领导时代潮流发展了。主持人的解说要准确、生动、流畅、精练,应该画龙点睛,切忌滔滔不绝、喧宾夺主。解说内容应丰富、全面、生动、准确。解说声音应优美流畅,使用普通话。在表演中,解说应有间歇,应给表演和音乐留出相应的空间。解说词应安排恰当,应与茶艺的进行配合默契。解说时,应正确使用话筒,控制好音量。

二、无我茶会

(一)无我茶会概述

无我茶会是一种茶会形式。参加者都自带茶叶、茶具,人人泡茶、人人敬茶、人人品茶,一味同心。在茶会中以茶对传言,广为联谊,忘却自我,打成一片。

无我茶会于20世纪80年代诞生于中国台湾,先是在台湾陆羽茶艺中心的茶道老师们内部举办,后来应用到公开场合,并邀请僧侣及各界人士参加。“无我”原为佛教语,意思是世界上不存在实体的自我。茶会以“无我”命名,旨在以茶会友,达到“德行修养至善”,“人人泡茶,人人奉茶,不分彼此,天下一家”。这是更高境界、更广范围内的“茶话会”。其形式有亲子无我茶会、赏荷无我茶会、清静无我茶会、佛堂无我茶会、国际无我茶会等主题各异的茶会。会场可设在雅净的室内,更多的是利用风景秀丽的露天空旷地;人数不限,不分肤色国籍,不分男女老幼,不分职业职位;在于心灵沟通。

(二)无我茶会的精神

“无我茶会”是创立于台湾的一种饮茶形式。它的精神表现在如下几点:

第一,无尊卑之分。因座位是抽签决定,不设贵宾席、观礼席,自己将奉茶给谁喝,自己可喝到谁奉的茶,事先并不知道,因此,不论职业职务、性别年龄、肤色国籍,人人都有平等的机遇,表现出无尊卑之分的精神。而且席地而坐,不但简便,亦没有桌椅的阻隔,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之更为坦然亲切。

第二,无报偿之心。每人奉茶给左边(或右边)的茶侣,但喝到的茶却来自右边(或左边),自己要奉茶给谁喝,或接受谁的茶,事先均不知道,也无法从自己所奉茶的人中获得回馈,这就是无所为的奉茶法,其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应“放淡报偿之心”。

第三,无好恶之心。每人自行携带茶叶,种类不拘,因茶为自备,每个人所喝到的茶可能都不一样,如此就可以品茗、欣赏到不同的茶,而无好恶之分,希望大家以一种超然的心情品尝每人带来的茶叶。

第四,无流派与地域之分。茶会中的茶具和泡茶方式皆不受拘束,但以“简便”为原则,去除多余的形式规范,才有足够的心情与时间享受茶会的意境,且不易流为器物的竞赛。

第五,求精进之心。“将茶泡好”是茶道的基本精神,所以事先要有足够的练习,否则不论是将自己或别人所奉之茶泡坏了,都会造成别人或自己的困扰,而从品茗不同茶的过程中,可以检讨自己的茶艺精神,与他人泡的茶相比有何差别,而时时保持精进之心。

第六,遵守公共约定。茶会之前,主办人员会发给每人一张“公告事项”,说明茶会进行的程序与时间。而茶会进行期间没有指挥与司仪,大家依事先排定的程序进行。

第七,培养团体默契,体现团体律动。每个人将自己所带来的泡茶器具,各自就定位后,就各自泡起茶来,只见大家默默用心地泡茶、奉茶、品茶,时时自觉调整,约束自己,配合他人,使整个茶会快慢节拍一致,并专心欣赏音乐或聆听演讲。奉茶时不说“请喝茶”,被奉茶者也不需说“谢谢”,但鞠躬致意、感谢之心依然需要,如此不但表现出茶道中的空寂境界,且在禁声中培养泡茶速度的团体默契,人人心灵相通,即使几百人的茶会亦能保持会场宁静、安详的气氛,表现出自然协调之美。

(三)无我茶会的程式

“无我茶会”的程式是:每个人按号码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或坐,或跪,将茶具摆放在自己面前。茶会进行期间,没有指挥,也无人说话,每个人都在精心地冲泡自己壶中的茶,泡茶的速度大致有个约定,因此泡茶的时间也大体相同。一壶茶泡好,分别斟于四个杯子里,一杯留下给自己,其余三杯置于奉茶盘中,起身向自己左边的三位茶友分别奉茶。

同时,自己右边的三位茶友奉送的茶到齐后,可以自行品饮。这样,每一个人都能品尝到除自己泡的茶外的三杯不同的茶。第二泡时也是如此,只是这次奉茶是将茶注入茶盅,端着茶盅前去奉茶,仍是自己左边的三位,最后一杯留给自己。如此奉完约定的泡数,分别到左边三位处,收回自己的杯子,然后收拾好茶具,静听大会放的音乐,使身心彻底放松。音乐结束,茶会也结束了。茶会后,可以交流感受,切磋茶艺,但不鼓励与他人互换茶具。因为,参加茶会的人所带的茶具都是自己的最爱,如果交换,会让对方为难,夺人所爱,也为茶人所不耻。

无我茶会的必备之物:

(1)一壶一盅四杯:杯数依需要调整,杯子用“杯套”包起来。“二杯一壶”,“二杯一盅”各用包壶巾包扎妥当,出门前壶内装入茶叶(茶具型制可另选定)。

(2)旅行用热水瓶:出门前装入适温的热水(依所泡茶业需要之温度)。

(3)奉茶盘:奉茶时所需的拖盘。

(4)坐垫。

(5)定时器:可用手表。

(6)照明灯:限夜晚无我茶会使用。要能站立,且光线往下往旁照射者。

(7)穿脱方便的鞋子:一双穿脱方便而不需用手协助的鞋子。

)第四节茶馆和茶艺馆

【学习任务】

1.了解茶馆与茶艺馆的概念与区别。

2.熟悉茶艺馆景观常识。

3.掌握茶艺馆的主要派别特点。

【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