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1797700000058

第58章 英雄逃不脱末路

刘备搦战,百般辱骂,陆逊却只是坚守不出。

一连几个月过去了,季节也从春入夏,刘备焦躁不安,马良借机进言说:“陆逊谋略深远,他闭门不战,一定是等待我军之变。陛下在此已僵持数月,必须当心陆逊别有他谋。”

刘备早就认定了陆逊是个无能之辈,不敢出战,轻蔑一笑,说:“他有什么谋略?不过是胆怯罢了,哪里敢与朕交锋。”

此时天气转热,酷暑难当,军士取水不便,先锋冯习请示刘备该如何措置。刘备下令将各营寨移屯于山林茂盛之地,靠近山涧小溪,以便取水避暑,等到入秋以后,再发起进攻。

马良隐隐觉得刘备的移营之策不妥,但他多次劝谏都无果而终,况且行兵布阵也不是他的强项,于是他委婉规劝刘备说:“陛下,何不将各营移居之地,画成图本,请教一下诸葛丞相?”

刘备傲然一笑,说:“朕素知兵法,又何必去问他呢?”从攻占西川开始,到击败曹操夺得汉中,再到伐吴初期的势如破竹,这一系列胜利,早已让刘备志得意满,过度自信,浑然忘了自己在请诸葛亮出山之前打了多少败仗。

马良温言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望陛下深察。”

刘备有些不耐烦地说道:“你要画营寨之图就去画吧。画好之后,你亲自送去给丞相看。如果确实有些不对劲的地方,赶快回来报知。”

刘备这是嫌马良轻视自己的军事能力了,所以就把他打发走了。

不但马良把刘备移屯的四十多个连绵七百里营寨画成了图本,魏国的细作也这样做了。魏主曹丕看到了刘备的安营图,第一句话就是:“刘备看来真是不懂兵法啊!这世上哪有连营七百里而能破敌的呢?况且,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也。刘备看来是要死在陆逊的手上了!”

“包原隰险阻而结营”的意思是,在把军队铺开驻扎在地势过于复杂的大片地方。(包,草木丛生的地方;原,高平之处;隰,低湿的地方;险阻,地势险要的处所。)

曹丕的父亲曹操是个杰出的大军事家。曹丕从小耳濡目染,因此会有此判断。曹丕料定蜀军必败,于是着手安排攻吴。

再说马良,将图本送给诸葛亮一看。诸葛亮的反应竟然和曹丕惊人一致,开口也是一句:“包原隰险阻而结营,此兵家之大忌也。”

诸葛亮本人就是火攻的大行家,靠着初出茅庐的三把火奠定了自己的地位。“新官上任三把火”这句俗语就是从诸葛亮身上来的。

诸葛亮立即从中看到了被陆逊火攻的危险性,他紧接着追问道:“这是谁给陛下出的主意?此人当斩!”

马良叹了口气说:“这是主上自己的主意,不是他人之谋。”

诸葛亮顿时长叹一声,道:“汉朝气数休矣!”马良惊问其故。诸葛亮说:“连营七百里,难道不怕陆逊举火吗?陆逊坚守不出,就是为了等这一刻。你不用多问了,赶快赶回前线,告诉陛下绝不可如此屯兵!”

等到马良急急赶回,一切都已太晚!

陆逊果然如诸葛亮所料,火烧连营七百里。这一战,史称“夷陵之战”,和当年的“火烧赤壁”一样,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陆逊经此一战,名扬天下,再也不是那个可以被人随意轻视的无名小辈了。后来,陆逊一直当到了东吴的大丞相。

而刘备只能生生咽下他这一生中最为苦涩的恶果。刘备的部下,拼死保护他杀出重围,一路退至白帝城,但他号称七十万的军队,几乎尽数葬身火海。他征战一生的英名,也和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一样,付之一炬。

一个人的传奇,往往是另一个人的悲剧。陆逊就这样踩在刘备锥心泣血的无边痛苦之上,成就了他这一生的传奇。

如果不是曹丕出兵袭吴,吴兵一路追击,刘备可能连命都保不住。但魏兵一出,陆逊担心腹背受敌,就停止了追击。这样,刘备才得以在长江边上的小城——白帝城苟延残喘。

刘备没有汲取两个兄弟的血训中,一意孤行,终于收获了这一战的最差结果。不但没有丝毫获益,反而折损了蜀汉的精锐力量。刘备越想越是懊悔,越想越是丢人,无颜再回成都,就一直停驻在白帝城。

刘备惊魂初定,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镇守江北的黄权因为归路被截断,结果向曹魏投降了。

按照军法,黄权降敌,他留在蜀中的家属是要被诛连抄斩的。根据刘备这一段时间以来睚眦必报的脾性,刘备一定会对黄权愤恨不已,立即对他的家属实施报复性屠杀的。但奇怪的是,刘备却只是叹了口气,说:“黄权是不得已才投降曹魏的。是朕辜负了他,他并没有辜负朕啊!又何必归罪于他的家属呢?”

简直判若两人!刘备这又是怎么了?是不是当初那个仁德宽厚的刘备又回来了呢?

不是的。在经过了这一场刻骨铭心的惨败后,当初的那个刘备已经永远不可能回来了。主导刘备心态的是另一种终极性的情绪——习得性无助。

一般而言,当个体的多次努力都无法取得控制权或改变不良现状,就会出现绝望冷漠、逆来顺受的思维定式。

美国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在对狗进行电击实验时发现了这种后天习得的无助性反应。当狗发现无论自己如何跳跃躲避,都不能逃脱电击后,就放弃了努力,转而逆来顺受,任由痛苦在自己身上一再发生。

后来,塞里格曼在人的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的现象,并成功地通过实验给被试塑造出了习得性无助的心理状态。

塞里格曼把一群大学生被试分为三组:让第一组学生听一种噪音,但这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能使噪音停止。第二组学生同样也听这种噪音,但他们通过努力,可以使噪音停止。第三组是对照,不给被试听任何噪音。

当被试们在各自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浸泡后,第一组学生的习得性无助已经形成。塞里格曼随即开始了另一个实验。实验装置是一只“手指穿梭箱”。当被试把手指放在穿梭箱的一侧时,就会听到一种强烈的噪音,放在另一侧时,就听不到这种噪音。

实验结果表明,在原来的实验中,能通过努力使噪音停止的被试,以及从未听过噪音的对照组被,他们很容易就找到了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使噪音停止的办法。但第一组被试,却听任刺耳的噪音一直响下去,却不会试着把手指移到箱子的另一边。

习得性无助实质上就是一种意志力缺乏症。一般而言,一个人要失败多次之后,才会出现意志力涣散。但刘备只是这一次夷陵惨败,就变得毫无斗志了。这自然是因为他此前已经有过太多的失败了。

刘备这一生中的失败简直不可胜数,但此前的每一次失败之后,他总是乐观从容,奋斗不止,期待着下一次的崛起。但是夷陵之败,却是他和老天爷之间的一场豪赌。在这场天人大赌战中,刘备输光了所有的勇气,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人生极限。

在此前的失败中,无论多么惨痛,刘备从未怨天尤人,所以他能够重振意志,一再奋起。但这一次,他痛定思痛,思检自己的失败,却认为“吾乃为逊所折辱,岂非天邪!”他始终认为陆逊这个无名小辈不过是赶上了好运而已,他也始终不认为是自己的骄纵自大,麻痹大意导致了惨败。他认为这是天意使然。既然是曾经赐予他无限好运的老天决定要让他失败,天意难改,这样的警示,只需一次就足以让他沦为习得性无助恶魔的猎物了。

刘备心灰意冷,沉浸在无尽的伤痛之中,身体渐渐地垮了下去。

是啊,他毕竟已经是一个六十三岁的老人了。光阴飞度,壮心消去,英雄无可避免地走向了迟暮。和他情同手足的关羽张飞已先行别去,和他一起掀动天下风云的曹操、袁绍、公孙瓒、吕布等豪杰人物也早已作古。回顾自己这一生的跌宕起伏,刘备曾经以为已经实现了梦想的全部,但现在才清醒地发觉,自己刚刚才走到半路。只是,上天已经不会再给他更多的时间了。

但是,在与这个世界最终告别之前,他还有一件放不下的心事。这是他一生必须要做好的最后一件事……

心理感悟:一个人的传奇,往往是另一个人的悲剧。

习得性无助当个体的多次努力都无法取得控制权或改变不良现状,就会出现绝望冷漠、逆来顺受的思维定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