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想好了一整套说辞,带着法正等人,自信满怀地来见刘备。
事实早已证明,诸葛亮的说服力是超级强悍的。当年他一个人孤身闯东吴,舌战群儒,硬是将东吴一众英才说的灰头土脸,无地自容。
那么,他这一次能够成功说服皇帝梦已经做了几十年的刘备吗?
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汉帝懦弱,曹操专权,天下百姓无主。主公您已经年过半百,威震四海,现已拥有荆襄、两川,正可以应天顺人,法尧禅舜,即皇帝位。名正言顺之后,就可以讨伐国贼曹操。此乃大合天理之举,事不宜迟,就请择吉日登基。”
诸葛亮的这段话有五层含义。
第一,大背景是汉献帝被曹操控制,等于是天下无主。这就表明天下需要有一个明主站出来。
第二,刘备已经五十九岁了,再不抓紧可能就没有时间了。这是用紧迫感来推动刘备做决定。
第三,刘备已经拥有了登基为帝的地盘与资本。
第四,效仿古时尧舜禅让的方式,可以对抗天下的非议。
第五,这是符合天意天理的。
诸葛亮以为,有了这五条理由,刘备不可能不动心。但是,刘备的表现却再次让诸葛亮失望了。
刘备大惊道:“军师之言差矣!刘备虽然是汉室宗亲,但不过是臣下之臣,如果这样做了,等于是背反汉室了。”
诸葛亮还是没懂刘备内心的分裂。他当然不是不想当皇帝,但他需要的是一个无损于仁义道德的理由。只要你帮他找到了这个理由,他立即就会欣然登基。如果你不能帮他找到这个理由,那么你就是说破天,他也不会同意的,或者说不敢同意的。
诸葛亮当着一众跟随者的面,被刘备果断拒绝,面子上很下不来,只能继续为自己辩护:“主公,您说得不对。现在天下分崩离析,英雄并起,各霸一方。四海有才德的人,舍生忘死去侍奉他选择的主公,不是为了名,就是为了利。如果主公您为了避嫌,遵守仁义而不登基,那么追随您的这些人,名利无望,过不多久,就会四散而去。愿主公深思!”
诸葛亮这实际上是在要挟刘备了。如果你硬是不当皇帝,那这些跟着你混的人还有什么盼头?回头就作鸟兽散了。
刘备听了,心里很不高兴,但还是不为所动:“僭居尊位,我实在不敢。你们还是再商议一下吧。”
诸葛亮目视众人。众人会意,纷纷给刘备施加压力,说:“主公,您要是再推却,三军可就变心了!”
这等于是诸葛亮带着一群人在逼宫了。刘备的脸色顿时就变了。没有一个人肯心甘情愿地接受属下这样的施压,哪怕他们想要推动的是一件天大的美事。
诸葛亮敏锐地觉察到了刘备的心理变化,他知道,再逼下去,他自己就会再次成为刘备的眼中钉了,因为事情就是他挑头整出来的。
诸葛亮急忙转向,说:“主公平生以义为本,不想现在就称尊号。但主公现在拥有荆襄、西川、汉中之地,可以暂为汉中王,以正其位,方可用人!”
诸葛亮随机应变的能力确实强!他的这番话,首先照顾了到了刘备一贯的仁义需求(这已经成了一种巨大的束缚),让他不至于过于难堪。其次,他劝刘备称帝不成,退而求其次,让刘备先当汉中王,也就是维护了自己的面子。否则,诸葛军师当着众人的面可就颜面扫地了。第三,他继续激发众人的名利之心。如果刘备不当汉中王,这些人还是名利无望。
刘备却说:“你们想要尊我为王,但得不到天子明昭而为汉中王,也是僭称!”
刘备的这句话里隐含的意思其实是,你们不用苦苦逼我,谁要是能想个办法,让汉献帝下个明诏,才是正途。
可是,汉献帝被曹操所控制,怎么可能堂堂正正地给你下明诏呢?
诸葛亮说:“离乱之时,宜从权变,若守常道,必误大事!”
诸葛亮说的是对的。古往今来,那些在政治上成就大事的人,往往是最懂得灵活机变的人。当然,这一点对于想要成为道德完人的人并不适用。而刘备的人生目标并不是要当道德完人。只是刘备也确实也有不得已的地方。一直以来,他从汉室宗亲的身份中获益甚多,但这并不是单向的,这一身份反过来对刘备的行为也形成了越来越强的约束。一旦刘备自立为王,甚或登基为帝,那么他此前一切诚意的坚守,都会被视为王莽式的伪装。这是刘备所不能承受的。这也是他明明想要,却偏要不断拒绝的原因。
眼看要成为僵局了,刘备的兄弟张飞跳出来说话了。
张飞大喝道:“异姓之人,都想当皇帝,何况哥哥是汉室宗亲!别说是汉中王,就是现在当皇帝,有何不可?如果不这样做,半世辛劳不就成了一场梦了吗?”(此前,曹操已经进位为魏王了)
刘备年轻时,不止一次对关羽张飞说过自己的远大梦想。张飞是知道内情的,他的话自然就最具说服力。如果刘备再推三阻四,则又会从另一个方向落入虚伪的陷阱。
众人再度随声附和,刘备眼看众意难违,只能点头答应了。
诸葛亮大喜,立即命谯周写表奏给汉献帝。至于这表奏能不能送到汉献帝手中,汉献帝知道后会不会同意,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有这么一个形式,刘备进位汉中王也就算是名正言顺了。
刘备在五十九岁的这一年,又向他的终极梦想迈进了一步。但他的这一步,走得异常艰难。刘备的内心异常纠结。他最担心的其实并不是天下人的非议,而是他自己对自己的非议。他非常怀念英年早逝的庞统。在这一生中,只有庞统帮他淋漓尽致地解开过一次心结。如果庞统还在,应该也能帮他解开进位汉中王的心结。
但是,逝者已逝,再难复生。刘备能够依赖的只有诸葛亮了。而诸葛亮在这一次劝进事件中,再一次表露出了他超强的控制欲。刘备敏感的神经再一次被激活了。诸葛亮想控制,刘备自然就想反控制。
刘备晋升王位后,照例要封赏文武百官。刘备立唯一的儿子刘禅为王太子,又封许靖为太傅,法正为尚书令,诸葛亮为军师,总督军马一应事务。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人为五虎将。
这个封官令一下,刘备制衡诸葛亮的用意顿时昭然若揭,诸葛亮就像挨了一记闷棍一样,成了最失意的那个人!
诸葛亮在文臣中的排名一直是第一位的,而且他的业绩也完全支撑地起这个位置。但是刘备成为汉中王后,诸葛亮的排名却一下子掉到了第三名,排在了许靖和法正的后面。
许靖是当世名流,他和堂弟许劭都以评论当时的人物而闻名。入蜀后,许靖担任过蜀郡太守。刘备攻占成都后,在法正的推荐下开始重用许靖。许靖虽然排在第一,但他所担任的太傅一职,位高权不重,是个荣誉性的虚职。法正所担任的尚书令,可是个权力很大的实职,有点类似于丞相。这本是诸葛亮最想得到的职位,但刘备却给了法正。
要知道,当初劝进的时候,法正可是跟在诸葛亮屁股后面的。现在,事成了,法正的位置反而跑到诸葛亮的前面去了。很显然,刘备是想用法正来制衡诸葛亮。
诸葛亮满心苦涩,却又有苦难言。
刘备的招数还不止于此。在他起驾回成都之前,刘备又做出了一项让众人大跌眼镜的安排。
刘备回川,汉中必须安排人选镇守。大家都以为张飞是第一人选。此时的张飞已经是智勇双全的猛将,完全可以担此重任。这样,荆州和汉中都由刘备的兄弟把守,刘备应该是最放心的了。
但刘备却没有这样做。他竟然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
魏延在蜀汉大将中排名靠后,连五虎将都挤不进去。就算刘备不让张飞镇守汉中,其他的选择也很多,赵云、马超、黄忠都是胜任的人选,刘备为什么非要任用魏延呢?
刘备还是在对诸葛亮释放信号。
魏延是诸葛亮最不待见的人,但刘备偏偏就要重用魏延,以此暗示诸葛亮:收起你的控制欲吧,这是我刘备做主的地方!当然,魏延本身也确实是有这个才具的。刘备绝不会进进为了压制诸葛亮而肆意妄为,走到事物的反面。只是刘备不知道,自己的这个安排,竟然在日后为魏延带来了杀身之祸。
诸葛亮想要控制一切,却被刘备控制了一切,他的复杂心情自然是可想而知的。
控制是会上瘾的。当一个人学会用控制、钳制他人来获取安全感时,这个习惯就会像毒瘾一样,变得根深蒂固。但这样做,也许会带来短期的快感,但就长期而言,无异于引鸩止渴!
心理感悟:控制并不是疗治恐惧的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