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1797700000044

第44章 斗气从来无赢家

诸葛亮对关羽说:“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都是带了三千兵马去的。长沙太守韩玄没什么本事,不足为道。只是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做黄忠,虽然年近六旬,须发皆白,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云长此去,不可轻敌,必须多带军马。”

诸葛亮这摆明了在刺激关羽。如果他是真心要提醒关羽不要轻敌,那么,根本就没有必要提赵云和张飞两个人所带兵马多少。

在人的心理中,存在着一种根深蒂固的数字锚定效应,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将一些并不相关的数据来作为其他判断的基准。

美国名校麻省理工学院曾经组织过一次拍卖会。拍卖的东西有法国葡萄酒,无线键盘等。拍卖之前,研究人员让参与拍卖的学生在竞价之前,写下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类似于中国人的身份证号码)的最后两位数字。比如,一个学生的社会保障号码最后两位数是55,研究人员就会问他是否愿意以55美元买下拍卖品。最后,研究人员询问学生们最多愿意为各种拍卖品出多少钱。

结果非常令人震惊。社会安全保障号码最后两位数字较大的学生的竞价竟然比后两位数字较小的学生的竞价平均高出300%!而稍微理性思考一下,就能知道,拍卖品的价格和社会安全保障号码的最后两位数字是毫无关系的。但数字锚定效应却神奇地发挥了作用。

诸葛亮既然着重提出了赵云张飞都仅仅用三千兵马就取得了胜利,那么“三千”这个数字就成了一个基本标准。你关羽要想在功劳上盖过赵云张飞,要想在诸葛亮面前证明自己的能力,就不能超过三千人马。

诸葛亮紧接着说长沙太守韩玄不足为道。这就是在暗示关羽,就算你带了三千兵马攻占了长沙,也不算什么本事,因为韩玄没什么花头,赢了他也是胜之不武。随后,诸葛亮进一步加大了刺激关羽的砝码。他又提到了一个黄忠——一个年近六旬、须发皆白的老将。关羽纵横天下,击败过无数名将,怎么会将一个老家伙放在眼里?诸葛亮的提醒看似善意,却不如说是蔑视关羽。

关羽本来就对诸葛亮一肚子气,现在看他阴阳怪气的这一番话,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一激动,关羽的倔脾气就冒出来了,说:“你为什么要长他人锐气,灭自己威风?量黄忠一个老卒,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也不用三千兵马,只带着我自己部下的五百校刀手,定斩黄忠韩玄,攻克长沙!”

刘备一听,吓了一大跳!带着五百人去攻打一个长沙郡,这不是在开天大的玩笑吗?刘备急忙劝关羽不要意气用事。但关羽的脾气是你越劝,他越来劲。刘备后来不敢再劝了,唯恐自己再多说几句,关羽连这五百校刀手都不带了,孤身一人就去攻打长沙郡。

诸葛亮打的还是老算盘,先用激将法挑起关羽的情绪,给他出难题,然后趁机看他的笑话,希望以此达到压制、收服关羽的目的。

诸葛亮的做法却让刘备心中的问号变得更大了。诸葛亮到底为什么要卯足劲儿和关羽过不去呢?刘备自己用兵,从来不是这样玩的。但刘备自己用兵,从来也没怎么赢过。而诸葛亮自来了之后,一连三把火,帮着刘备扭转颓势,强力上扬。一想到这儿,刘备又说不出什么来了,但诸葛亮和关羽两个人的斗气还是让他觉得很别扭。

诸葛亮料定,关羽此去绝无胜算。他只带了五百个人,长沙郡只要坚守不出,就一点办法也没有。而且,关羽颇为轻敌,一旦遇到了武艺高强的黄忠,胜负还真不好说。诸葛亮也担心,万一关羽有个闪失,刘备会怪罪自己滥用激将法,所以,他马上弥补了这个漏洞,向刘备建议,说:“云长此去,只恐有失。请主公带领大军随后前去接应,以取长沙。

这倒正合刘备之意。两人当即整肃兵马,向长沙进发。

关羽来到长沙,与黄忠鏖战一天,不分胜负。第二天,关羽黄忠继续大战。激斗正酣之际,好运降临到了关羽头上。黄忠马失前蹄,摔到地上。按照关羽往常的脾气,肯定是不假思索,一刀就把黄忠砍了,长沙郡也就到手了。但奇怪的是,关羽这一次竟然没有杀黄忠,而是让他回去换马再战。

关羽为什么不杀黄忠,放弃唾手可得的攻取长沙的大好机会呢?

黄忠的救命恩人其实不是关羽,而是诸葛亮。

如果没有诸葛亮事先的激将法,黄忠的这条命早就没了。关羽好胜心极强,他担心,如果自己是靠着黄忠马失前蹄这样一个偶然事件而获胜,诸葛亮事后一定会拿这个说事,说自己的胜利是侥幸得来的,是运气好,算不得什么本领。关羽有心让诸葛亮哑口无言,就放了黄忠,非要光明正大、真刀实枪地击败黄忠。

第三天,黄忠知恩图报,不忍心将关羽射死,只是射掉了关羽头盔上的红缨。但关羽和黄忠的互不伤害,引发了长沙太守韩玄的怀疑。韩玄一怒要杀黄忠。这惹恼了另一员大将魏延。魏延杀了韩玄,救了黄忠,将长沙献给了关羽。

关羽的运气真是好的不得了。诸葛亮本来是等着看关羽笑话的,没想到一系列的机缘巧合后,关羽竟然真的就用五百校刀手拿下了长沙。这等于是反过来给诸葛亮出了一个大难题。

年轻气盛的诸葛亮一心想看关羽的笑话,怎么肯让关羽看自己的笑话?!诸葛亮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可是,关羽轻松攻克长沙,却是板上钉钉的大功一件。诸葛亮根本没有任何理由奈何他。

诸葛亮看着关羽得意洋洋,趾高气扬,不由气急攻心,转眼再看到站在关羽旁边,自以为献城有功、志得意满的魏延,顿时气不打一出来。要不是这个魏延多事,自己怎么会落到如此尴尬的境地?

诸葛亮当即大喝一声,道:“来人,将魏延这个背主弃义的小人推出去砍了!”

诸葛亮的这句话,顿时让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人的不满情绪,往往会沿着人际关系中的等级,从高到低传递。最底层最弱小的那个人,就是最终的替罪羊。这也就是我们俗话里常说的“柿子专拣软的捏”。

此时此刻,诸葛亮奈何不了关羽,魏延就成了替罪羊、出气筒了。

刘备眼见诸葛亮再一次故伎重施、滥用权力,终于控制不住了情绪了!急忙阻止道:“军师,魏延献城有功,你为什么要杀他?”

上一次在华容道事件的处理上,刘备给足了诸葛亮面子,那也是因为关羽确实违反了军令。但这一次,刘备却绝不允许诸葛亮滥杀无辜了。他不再是为魏延求情,而是质问诸葛亮为什么要这么做?

诸葛亮自出山后,一路顺畅,不免恃才而骄,恃宠而骄,恃功而骄,肆意挥洒他在智力上的优越感。他绝没有想到,刘备竟然会毫不客气地质问自己!

诸葛亮急中机变,说:“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魏延不忠不义,所以我要杀他!”

诸葛亮这个理由,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其实一点道理也没有。

不久前,张飞攻取武陵郡。武陵郡的巩志也是杀了太守金旋,献了城池。刘备后来任命巩志担任武陵太守。巩志的行为和魏延的行为如出一辙,但此前诸葛亮却毫无异议。怎么到了今天,标准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了呢?

刘备一听,心想:“这可不行,要是都像你这样,把主动来投降的都杀了,以后谁还来投奔我啊?”脸色一变,正要说话,诸葛亮也已经发现自己的话站不住脚了,急忙又吐出一句,说:“我看魏延脑后有反骨,日后必反,不如今日杀了,以绝后患!”

诸葛亮说这句话本来是想为自己辩护的,没想到这句话更加站不住脚。按照他的逻辑,魏延日后必反,不如今天杀了,那么每个人日后都要死的,不如大家今天就都别活了。

诸葛亮慌不择言,说出了他这一生中最为荒诞可笑的一句话。可见,一个人在恼羞成怒的状态下,是何等的慌不择言!

但刘备毕竟还是要倚重诸葛亮的,他不能让诸葛亮下不来台。所以,刘备紧接着转换语气,不再继续批评,而是说:“军师,如果杀了魏延,恐怕此后降者人人自危,还望军师宽恕他吧。”

诸葛亮眼看无地自容,看到刘备给的台阶,当然是立即就坡下驴了。但他为了给自己撑场面,还是说了一句:“我今天饶了你的命,你一定要尽忠报主。如有异心,我好歹取你脑袋!”魏延诺诺连声,却满心委屈,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

这一次“长沙事件”,可谓是诸葛亮早期的一大败笔,带来了诸多恶果。

首先,关羽冷眼旁观,知道诸葛亮其实还是冲着自己来的,内心十分不满。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就此成为一个死结。

其次,诸葛亮对魏延的忌恨一直延续下去,终其一生,都没有厚待魏延。魏延满怀郁闷,最终被逼上了造反的死路。

而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的无节制炫智和超强控制欲终于引发了刘备的担心,两个人的蜜月期由此提前结束。这实在不是一个让人愉悦的好消息……

心理感悟:权力在遇到阻力之前,是不会停止侵略的步伐的。

数字锚定效应人们往往会无意识地将一些并不相关的数据作为其他重要判断的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