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刘备
21797700000042

第42章 书到用时方恨少

曹兵随后掩杀而来,张飞独当长坂桥,一声大喝,吓死了曹军小将夏侯杰,吓退了百万曹军。赵云张飞的壮举,激励了整个刘备阵营。众人奋勇拼杀,护着刘备逃至刘琦镇守的江夏,总算是得到了喘息修整的机会。

这个时候,曹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向来是败不馁,胜必骄的。他本来应该一鼓作气,将刘备尽数歼灭,永绝后患的。但他却认定刘备已是瓮中之鳖,垂死之羊,不足为患。他将眼光投注到了大江之东的孙权。只要将东吴灭了,统一中国的梦想也就圆满了。于是,曹操给东吴孙权写了一封恐吓意味很浓的信。少不更事的孙权和一帮未见世面的大夫们一下子就吓傻了。

孙权虽然害怕,但也不甘将父兄打下的江山拱手相让。于是派鲁肃到江夏找有着丰富抗曹经验的刘备诸葛亮打探曹操虚实。诸葛亮遭此大难,本来只能徒唤奈何,但鲁肃一来,又给了他绝地反击的一线生机。诸葛亮用言辞说动鲁肃,一路跟着他去了东吴。诸葛亮先后用激将法说服孙权周瑜,合力抗曹,随后又“巧借东风”,帮助周瑜火烧赤壁,再一次以弱胜强,大败曹操。

随后,诸葛亮立即回转江夏,调兵遣将,先后派赵云张飞前去重要关口埋伏,等着伏击溃败而逃的曹操。诸葛亮又派糜芳、刘封等人到处去抢夺战利品,但却唯独不派关羽任何差事。

诸葛亮这样做,就是要利用这个机会摆平关羽。此前,他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已经收服了张飞,但生性骄傲的关羽却依然很不服气。诸葛亮知道,自己要想在刘备这里建功立业,扬名立万,必须要搞定关羽。

以诸葛亮的智谋水平,要搞定关羽可以有很多种办法。但是,诸葛亮却采用了一种硬碰硬的方式。这就是他已经在东吴屡试不爽的激将法!所以,他故意不派关羽任务,以激怒关羽。

关羽早在三顾茅庐时就对诸葛亮很不满了。现在看他故意调排自己,果然发飙了,质问诸葛亮为什么连糜芳刘封这些二流货色都派出去了,为什么唯独不派他这个排名第一的大将?

诸葛亮却说:“我听说当年你在曹营时,曹操待你不薄,我本想派你去镇守华容道,但又担心你会顾念旧情,放跑曹操。”

诸葛亮知道,有刘备在,关羽就算立了十个军令状,也是杀不掉的,因为刘备一定会为关羽求情。但只要关羽真的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那么,诸葛亮事先预料的一切全都灵验如神,关羽自然就会对他心服口服。所以,诸葛亮的真正用意是通过激将法,先把关羽逼上死路,让他服软,然后再放他一条活路,以此收服关羽。

关羽被激怒后,立了军令状,领命而去。刘备搞不懂诸葛亮为什么非得逼着关羽立军令状。他了解关羽的脾气,知道关羽一旦义气上头,确实有可能会放走曹操。而军令状并非儿戏,刘备担心关羽真的会因此陷入绝境,因此急忙来找诸葛亮询问。

诸葛亮敢于揭关羽的老伤疤,敢于用激将法来刺激关羽,其底气来自于三个方面。

第一,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与推崇。刘备不但给了他最高的礼遇,而且毫不犹豫地将象征最高权威的剑印也给了他。诸葛亮多少有点恃宠而骄了。

第二,赤壁大战的提升作用。诸葛亮在赤壁大战中大放异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取得了辉煌的成功。这成功使得诸葛亮的威信空前高涨,也使得诸葛亮的自信爆棚。

第三,诸葛亮的个性像关羽一样,也是一个非常骄傲的人。

大家对前两点可能不会有意见,但说到第三点,可能会有疑议。谁说诸葛亮是一个骄傲的人?有证据吗?

证据当然有了,而且有两个。

首先,诸葛亮在隐居隆中时,经常把自己比作管仲乐毅,但是,人们却都不怎么认同他的说法。(亮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管仲乐毅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都立过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诸葛亮在默默无闻的时候,就敢把自己和这两个大人物相比,你说他骄傲不骄傲?(关羽就对此提出过怀疑)

其次,诸葛亮曾经对自己的好朋友徐庶、石广元、孟公威说,凭你们的能力学识,如果去做官,是可以当到刺史郡守这一级别的高官的。当徐庶他们反问诸葛亮对自己的未来如何评判时,诸葛亮却笑而不语。联系他经常自比管仲乐毅,显然诸葛亮认为自己未来的职位和成就都会远远超越他的这几位好朋友。你说他骄傲不骄傲?

综合这几个因素,关羽越是对诸葛亮不服气,不满意,诸葛亮就越是要让他看看自己的厉害!这才是诸葛亮为什么要对关羽采用激将法的原因。

但是,诸葛亮心里的这番小九九是不能对刘备实话实说的。他对刘备说:“主公,你不用担心,我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我是特意让云长去做这个顺水人情的。”

刘备一听这“天象说”,顿时放心了。这之后,曹操果真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逃到了华容道,关羽也果真像诸葛亮预料的那样,把曹操和他的部下全都给放跑了。

关羽垂头丧气,回来交令。

诸葛亮立即变了脸,拿着军令状说事,非要砍关羽的脑袋。他这是逼关羽服软。只要关羽一低头认错,诸葛亮就会放了他。但关羽生性傲慢,又存心在与诸葛亮斗气,怎么肯认输?

刘备冷眼旁观,心理“咯噔”一下,这诸葛亮的所为怎么和他私下里对我说的不一样呢?刘备第一次在心里给诸葛亮打上了个问号,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但眼前的僵局容不得刘备多想,他只能站出来做和事佬。

刘备说:“军师,我们兄弟三人当初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天关羽犯法,罪当一死,只是这样把他杀了,有违当初的誓言。望军师暂时记下他的过错,容他日后将功赎罪。”

刘备的急智与口才均是上上之选。他这番话的妙处在于,并不袒护关羽,承认关羽确实犯了死罪,从而维护了诸葛亮的管理权威,同时又找出了一个和他本人休戚相关的理由(誓同生死)。这样,如果诸葛亮非要按军令状杀掉关羽,那就得把刘备一起杀了,才符合当初的誓言。刘备是这一伙人的主心骨,杀掉刘备,那还玩什么呢?大家直接散伙算了。

刘备的这一求情是很难拒绝的。诸葛亮虽然没能达到让关羽服软的目的,但也只能放过他了。

而这一放过了关羽,诸葛亮就是“偷鸡不成蚀把米”了。

首先,关羽虽然保住了脑袋,但面子却丢了个精光。关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怎么可能不怀恨在心呢?

其次,关羽事后得知了诸葛亮对刘备说过的“天象说”后,就觉得自己整个被诸葛亮当成猴儿给耍了。这对关羽的自尊心是极大的伤害,他也由此对诸葛亮更为不满了。

第三,关羽觉得,只要有大哥刘备在,诸葛亮就是再能耐,也奈何不了自己,也就更加不把诸葛亮放在眼里了。

诸葛亮和关羽的关系由此走向彻底的恶化。刘备的和稀泥,就短期而言,效果不错。但就长期而言,却是为整个组织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说起来,这还是因为刘备读书实在太少了。如果他知道“将相和”的故事,结果就会大不一样了。

战国时期的赵国,廉颇蔺相如两大重臣不和。廉颇是一员猛将,浴血奋战,立过很多功劳。蔺相如出身贫贱,后来得到机会,出使秦国,完璧归赵,又陪着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勇敢机智地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赵王因此封蔺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认为蔺相如不过是靠耍嘴皮子上位的,很看不起他,对他很不服气,处处和他作对。但蔺相如始终以赵国的国家利益为重,宽宏忍让,最终感动了廉颇。廉颇负荆请罪,两个人结成至交,达成了将相和的和谐局面,这也被传为一段历史佳话。(廉颇蔺相如事迹详见心理说史之《心理战国》系列)

用骄傲征服骄傲,往往是聪明人出于对自身能力的高度信任的第一选择。但这只是同一层次的竞争。更高明的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层次,俯视对手,从而轻易将其折服。这也向上提升策略的一种运用。蔺相如就是利用国家大义的高层面,成功消融了廉颇咄咄逼人的纠缠的。

书到用时方恨少。如果刘备知晓这段“将相和”佳话,他就会更加敏感,及时觉察羽亮斗气的危害性,并且能高屋建瓴,站在更高的层面,协调好诸葛亮和关羽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促成“将相和”的再次上演,而不仅是和稀泥了事。

但可惜的是,刘备对此懵懂无知,错过了这个大好机会。而让他隐隐感到不安的却是,诸葛亮大权在握后那种咄咄逼人的控制欲……

心理感悟:控制欲的背后是心灵深处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