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相狄仁杰
21797600000036

第36章 复立太子

当年,新罗国惨遭高丽国侵略,新罗国善德女王派使者向大唐求援,天可汗唐太宗李世民就这样对该使者说:“尔国以妇人为主,为邻国轻侮,失主延寇,靡岁休宁。”

默啜这时的心态和当时的李世民是一样的,“牝鸡之晨,惟家之索”。母鸡打鸣了,是一家的灾祸,你一个妇道人家当国,不欺负白不欺负!

不日,默啜便发兵袭击静难军(治所在今陕西省彬县)、平狄军(治所在今山西省朔县东北马邑)、清夷军(治所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又进攻妫州(治所在今河北省涿鹿县西南)、檀州(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攻陷定州(治所在今河北省定县)、赵州(治所在今河北省赵县)。

为了表现自己对武则天称帝行为的不满,不通文墨的默啜还以口授的方式,命手下替他给武则天下了一道檄文。

这道檄文虽然比骆宾王的《讨武曌檄文》差多了,但也大快人心。

文中列了五条比较搞笑的罪状,武则天读了,差点没气吐血!

罪状一:你个老妖婆,去年给我的谷种竟然全部都是煮熟的,播下根本生不了苗,安的什么心?!

罪状二:送来的金银器物全是三无伪劣产品,想坑爹啊?!

罪状三:那些缯帛杂彩疏密不匀,以次充好,质量低劣,太缺德了。

罪状四:凭什么把我赏赐给使者那些五品、三品的官服没收了?!

罪状五:我女儿是可汗的娇娇女,只能嫁给天子之儿,武姓小儿,门不当、户不对,罔冒为婚,孰不可忍!

武则天盛怒之下,任命其内侄武重规为天兵道大总管(天兵军驻并州),右武卫将军沙吒忠义为天兵西道总管,幽州都督张仁愿为天兵东道总管,共领兵三十万反击。

又以左羽林卫大将军闫敬容为天兵西道后军总管,将兵十五万为后援。

狄仁杰原先任幽州都督时,曾密切关注过突厥方面的动态,并对突厥现状进行详尽的考察,深感突厥实力不容小觑。

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十月,狄仁杰奉调回朝任宰相。他曾根据自己的考察,针对突厥的情况向武则天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加强防备突厥的建议。

狄仁杰的建议措施有:多设戍台,增强边境守备,积聚粮草,修缮军器,增设侦察兵,突厥稍有异动就全民皆兵,坚壁清野,以逸待劳,等其深入境内,粮食供给出现了困难,再发官军在后袭扰,坚持得数年,突厥无掳掠之获,则可不击自服。

目光短浅的武则天哪里料得到既拜自己为母,又求子和亲,并且亲自率军帮自己剿灭契丹人的突厥会跟自己作对?她把狄仁杰的奏章扔到一边,置若罔闻。

这样一来,边防空虚,竟被突厥军连下数州,轻松无比地突入了河北腹地,京师震动。

河北诸州的官员一个个魂飞魄散,为保性命,纷纷把正在农田里忙秋收的百姓征发修城,使得就要归仓的粮食白白地烂掉在田里,无人收割。

官员们的这种做法,是与当年狄仁杰守魏州的做法背道而驰的,试想,光有坚固的城池,而城内没有粮食,这城池又怎么守得住?退一万步说,就算城池守住了,突厥人也退去了,百姓过冬的粮食没有了,又怎么捱得过明年?真是糊涂透顶。

而比这些官员更糊涂透顶的是武则天。

她以为,有了四十五万人的军队,就可以搞人海战术,一举击破突厥人了。

真是头发长见识短啊。

打仗又不是街头群殴,有时候,人多也不是好事。

人多了,你的后勤供给任务就更重。

这四十五万人到了河北,以每人一天一斤口粮计,每天就得消耗四十五万斤口粮,这还是保守的估计,还没算入后勤运输队伍的消耗,还没算入马匹的豆料、草料消耗。

而且,突厥和唐朝接壤的边境绵长,又不止河北一地,突厥人又不是钉在那儿的木头桩子,专门等着你去清理、去拔除,你四十五万人闹哄哄地来了,我转头就走,改从山西、陕西、宁夏给你捅刀子,让你难受,玩死你。

而且,你这四十五万人,绝大部分是步兵为主,机动性差,行动迟缓,突厥全是清一色骑兵,来如电,去如风。打你,你都来不及做出反应、退兵,你只能望尘兴叹。

想当年,军神李靖之所以能一举捣灭突厥,凭借的并不是军队人数。李靖征战突厥时才多少人?一万!但这一万全是骑兵,出其不意,长途奔袭,直捣巢穴。

武则天这个蠢女人,毫无军事见识,她这么做,只能加深加重河北人民的苦难。

果然,默啜看见官军势大,便避实就虚,转从山西蔚州(治今山西灵丘)进攻,不消多说,一击得手,攻陷飞狐(今河北涞源),再次涂炭定州,杀刺史孙彦高及吏民数千人。

武则天恼羞成怒,祭出了她的杀手锏——给敌人起外号。

她下诏改称默啜为“斩啜”,声称有能斩“斩啜”者必封王。

这次,老天没有再次眷顾她,改称默啜为“斩啜”没能收到任何效果,而默啜的攻势更加凌厉。从定州杀至赵州,不但擒杀了赵州刺史高睿,还牢牢压制住了屯驻在赵州境内的沙吒忠义部。

河北大地乱成了一锅粥,河北军民全都心胆俱裂,告急文书如同雪片一样飞至武则天的案头。

思路简单、脑袋一根筋的武则天能有什么好办法?她所能想到的,就是增兵、增兵,再增兵。

可是,京师周围,哪里还有兵可增?

武则天急得团团转,不知如何是好。

对于突厥人的叛乱,狄仁杰看得最清楚。

虽然突厥人口口声声是要帮李唐复国,但这不过是其起兵的一个借口,一旦让其在军事上得逞,兵至洛阳,这中原花花世界肯定是要变天了。

但其所打出为李唐复国的口号,还是让狄仁杰眼前一亮,颇觉欣喜。

狄仁杰知道,在这骨节眼上,突厥人这一闹,李唐真的有望复国了,但不是靠突厥人,而是靠自己及一大批李唐旧臣。

他对武则天说,突厥人不是说要迎返庐陵王为太子吗?咱们既然已迎返了庐陵王,就抓紧时间,赶快立庐陵王为太子呗?只要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在道义上失去支持,那时,再兴兵讨伐,必能大胜。

徬徨无计的武则天就像溺水的人捉到了一根水草,脑洞大开,心想,对啊,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之前怎么就没想到呢?一拍大腿,好,就立庐陵王为太子!

其实,不是她之前没想到,是她不愿想。

一则,她还没决定好谁来做这个太子,二则,敌人叫你干嘛你就干嘛,这不就是屈从、这不就是妥协、这不就是迁就吗?这让自己这个古往今来的第一女皇帝的老脸往哪儿摆?

可是,现在形势不同了,病急乱投医,快快快,赶快立庐陵王!

一心想当上太子的武承嗣在几个月前看见李显从房州回来,郁闷至极,得了严重的心病,竟然泱泱而卒,被气死了。

这就更加不用多考虑了。

长安元年(公元701年)九月九月十五日,武则天举行了隆重的册立皇太子大典,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以迎合突厥。

实际上,河北惨遭涂炭,民间呼唤起用李显为帅的声音也很高。

为了鼓舞士气,顺应民心,武则天任命刚刚恢复太子地位不久的李显为河北道行军大元帅。

考虑到李显的能力有限,武则天又任命狄仁杰为河北道行军元帅、尚书右丞宋元爽为行军长史、右肃政台中丞崔献可为司马、左肃政台中丞吉顼为监军使。

此诏传出,万众欢呼。

此前,朝廷招募兵士一个多月没有招满一千人,当百姓得知是由太子李显担任元帅,雀跃参军,应募者云集,很快就招满了5万人。

李显虽然为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只在洛阳指挥调度——说指挥调度也只是好听,其实,什么也不用做,他也什么都做不来。

真正开赴前线的是狄仁杰等人。

大军开拔之日,武则天亲自到郊外送行,对狄仁杰寄予了深切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