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一代名相狄仁杰
21797600000015

第15章 檄告项王

平定了徐敬业之乱,武则天进一步加强了对宗室的清洗,同时鼓励民间告密,大搞酷吏政治,将李唐宗室杀戮殆尽,其幼弱幸存者亦流岭南,又诛其亲党数百家。

成百上千的大臣和宗室因此遭到屠杀或流放。

狄仁杰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巡江南了。

因为民心厌战,随着徐敬业在高邮惨败,义军就已一蹶不振,没多久就风消云散,迅速解体了。而关于徐敬业的下落,根本就是个无法破解的历史之谜,查无可查。所以,狄仁杰到了任上,工作重心已经不在对付徐敬业义军之上了。但狄仁杰也不是无事可做,在江南,他竟然做出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来。

且说,吴、楚地处长江下流,水患严重,且林茂草长,毒虫猛兽繁多,山中瘴气缭绕,自古以来自然灾害多,所以当地人对乱力怪神情有独钟,花、树、果、瓜、茶、酒、牛、马、蛇,以及山川、土地、风雨、雷电、日月、星辰、城池、门灶等无不备有神祉,许多历史人物也被奉为神明,如周郝王、夫差、项羽、春申君、赵佗、吴子胥、马援等。另外,凡稍有点风吹草动的灵异传闻即建祠厚祭,即所谓的“好巫鬼、重淫祀”。

早在前几年,高宗将驾临位于晋地的汾阳宫,并州(治今山西太原西南)长史李沖玄认为高宗所经之路有一妬女祠,当地传说凡有车马从祠前经过必会招致风雷之灾,奏请高宗改道规避。狄仁杰大不以为然,反对李冲玄说:“天子行幸,千乘万骑,风伯清尘,雨师洒道,何妬女敢害而欲避之?”对李沖玄拟动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御道之事进行大力弹劾,并要求朝廷责令其把妬女祠毁掉。

现在,看到江南遍地淫祠,狄仁杰忧心忡忡,深感民风颓陋,不仅劳民伤财、空耗物力,而且淫祀容易滋生邪教,不利于社会治安。为了树新风、建正气。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决然下令捣毁各地的淫祠。

命令一下,旬月之间,竟毁千七百房,当真是势若风雷。

狄仁杰不过一地方官员,竟做出了这样霸气十足的壮举,其气概,足可以与历史上灭佛帝王“三武一宗”相提并论。而他所遇到的压力之大,也可想而之。

楚地人崇拜霸王项羽,民间盛称“项羽庙入内者必死”。

为了彰显自己言出必践、令出必行的决心,狄仁杰重点拿项羽庙开刀。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拆庙檄文——《檄告西楚霸王文》,其文大意如下:

英雄豪杰的大名不应该以谬传谬,国家神器不可以凭借暴力而得到,能知天乐命者,就应该懂得成人之美,逆潮流而动只能自取灭亡。秦始皇横御宇内,吞噬诸侯,威势赫赫。结果,赵高当轴,蒙恬齿剑。先有沙丘公子扶苏被谋之祸,后有望夷宫二世胡亥被轼之变,社稷倾覆,万姓屠原。鸟儿思静于飞尘,鱼儿却岂能安于沸水?汉祖刘邦,应时而出,受命玄穹,得上天垂青、赤帝眷顾,已显龙兴之兆。你项羽潜游泽国,啸聚水乡,恃扛鼎之雄,逞拔山之力,不知天命之所至,不知历数之有归,终有垓下之败。这,并不是上天非要灭亡你,而是你不识好歹、咎由自取,徒然驱使百万之兵,换来的却是丢弃八千之子,成为了后人鉴戒的往事,可惜呀可惜!假若当初你能匿魄东峰,收魂北极,又怎么会落得这般下场?如今狄仁杰受命抚镇一方,为维持治安,特遣人焚燎祠宇、削平台室,使蕙绵销烬,羽帐随烟,你项羽若上天有灵,请速速迁离此地,勿为人患。檄到如律令。

平心而论,这篇檄文写得还是很有气势的,可惜立意陈旧,通篇充斥着君权天授的宿命色彩,思想落后、腐朽,殊无可称道之处。但其反对个人崇拜、蔑视神灵的勇气和决心却也跃然纸上,全然一副有恃无恐的架势,倒也鼓舞了江南百姓焚毁淫祠的勇气和斗志。

对狄仁杰这次的焚祠行动,明清交替之间的著名学者王夫之大赞道:“是举也,疑夫轻率任气者亦能为之,而固不能也。鬼神者,即人心而在者也,一往而悍然以兴,气虽盛,心之惴惴者若或掣之,昧昧之士民,竞起而挠之,非心服于道而天下共服其心者,未有不踟躇而前却者也,故曰赫然与日月争光者也。”盛称狄仁杰的壮举堪与日月争光。

史书没记录狄仁杰焚毁淫祠的细节,但其遇到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

民间奇闻野史倒是附会了许多荒诞不经的故事,补充完善了这一空白。

《广异记》就记载了一则关于狄仁杰焚毁淫祠的故事。

狄仁杰巡抚江南期间,已将江岭神祠,焚烧略尽。某天,他来到端州,发现了当地有一座高大雄伟的蛮神庙,也想烧毁它。然而,派去的人刚一入庙就口吐白沫,气绝身亡。狄仁杰悬赏一百千钱,招募能烧毁此庙之人。有两个人前来应募。狄仁杰问:“你们入庙有什么需要?”两人答道:“想借用皇帝给你的任命书。”狄仁杰便把任命书交给他们。这二人拿着任命书来到庙门口,口称奉皇命而来,随即开门而入,当着神像宣读起任命书的内容。那神像纹丝不动。两人读毕任命书,四下放火,很快将庙烧毁。不久,狄仁杰回到汴州,有长阴阳眼、可以观察到鬼的道士对他说:“你的身后有一个蛮神,说他的房舍被烧了,常常想寻机报复。”狄仁杰淡然问:“他怎么一直不动手啊?”道士说:“那是因为你背后还有二十多个神灵护体,他难以下手。时间长了,也就回到岭南去了。”

《太平广记》卷三九三也收录了一则,说:

代州西面十多里处有一株大槐树,被巨雷所击,中间裂开好几丈长的口子,因此将雷公夹住了。雷公夹在树缝间,挣扎不出,又痛又急,吼声连连、雷震阵阵。狄仁杰带着宾客和随从前去观看。快要到达事发现场,听到雷声震耳,众人都纷纷惊退,不敢再向前走。狄仁杰公然不惧,单骑劲进,迫近了大树,高声询问雷公这是怎么回事,雷公回答说:“树里有个孽龙,天帝让我把它赶走;但因我击下的位置不佳,被树夹住了,如果能够将我救出,我一定重重地报答你的恩德。”仁杰让木匠把树锯开,雷公才得以解脱。从此之后,凡有吉凶祸福之事,他都预先向狄仁杰报告。

再说回狄仁杰的毁祠运动,在这场运动中,他没有搞一刀切,全盘否定,而是有所选择。

其中,夏禹、吴太伯、季札、伍子胥四类祠堂就不在焚毁之列。

也就是说,对于这四个历史人物所留下的功绩和影响,狄仁杰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要知道,夏禹是个治水拯救苍生的英雄人物,其对中华民族的功绩不容抹杀,百姓修庙祭祀,是对祖先的追思和尊崇;而吴太伯是传说中吴国的始祖,他的后代季札则是吴国的大贤人,江南人民建祠供奉其香火属于尊祖,无可厚非。

比较有意思的是伍子胥。此人原是楚人,因为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投入吴国,穷毕生精力于灭楚报仇的事业之中,一朝攻入楚都郢城,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震惊世人。而吴国也因得伍子胥的辅助,破灭强楚后,又北败徐、鲁、齐,称霸一方。吴王阖闾死,儿子夫差继位,吴军屡胜越国。伍子胥建议彻底消灭越国,夫差听信奸佞谗言,疑心伍子胥别有所图,赐剑赴死。伍子胥慨然拔剑,对左右说:“我死了,请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见证越国军队入城灭吴。”

不难看出,伍子胥是个私心极重的人,在他心里,家的地位远高于国,家庭遭受了国家的不公正待遇,就会背叛国家,甚至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报复,必欲将这个国家毁灭而后快,就算这个国家已经毁灭,并且流血漂橹、尸骨成山也不足惜,为一泄私愤,即便死人也不肯放过,掘地三尺,鞭尸三百,才称心如意。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伍子胥的所作所为,并不地道,其行动之恶劣,其性质之严重,似乎和后世的大汉奸吴三桂有得一比。

然而,秉承忠义和正直之气的狄仁杰却能对伍子胥的祠堂网开一面,显然是对伍子胥的行为有一定的认同感,认为他的人格魅力远高于项羽、春申君等人。

为什么会这样呢?

破解这一点,就等同于破解狄仁杰人生的最大密码。

孔、孟的儒家之道要求君主“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而对于君臣应该如何相处,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强调君臣间必须互相尊重,互相扶助。而孟子说得更直白:“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甚至,孟子进言,国君如果不施行仁政,人民就应该把他流放。他还说,人民杀昏暴之君不叫杀君,而叫“诛一夫”。

也许,在深受孔、孟的儒家思想熏陶的狄仁杰看来,楚平王肆意杀害伍氏一家,坊间还传出过他和儿媳妇乱伦的秽闻,这样的君主,乃是无道昏君,对这样的无道昏君就应该打倒,而伍子胥助吴灭楚的行为则是正义之举,所谓“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是也。反过来说,吴王阖闾那是“君使臣以礼”、“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事君以忠”并且“臣视君如腹心”,伍子胥从此忠心事吴,并且矢志不移,至死不渝,不但是大孝之人,也是大忠之人。

也就是说,狄仁杰内心深处所尊崇的“忠义”,并不局限于某一特定对象,而在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

在对待武则天篡唐改周的态度上,很快也印证了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