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探寻逝去已久的远古世界
21790200000071

第71章 通天塔是否存在之谜

《旧约·创世纪》第11章曾有这样一段记述:古时候,天下众多的人口,全都说着同一种语言。人们在向东迁移时,走到一处叫示拿的地方,发现一片平原,就定居下来。他们商定在这里用砖和生漆修建一座城和高耸通天的塔,以便传扬名声,免得四处流散。这件事惊动了耶和华,他看到城和大塔就要建成,十分嫉妒人们的智慧和成就,便施法术变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言语彼此不通。结果工程不得不停止下来,人们从此分散到了世界各地。大塔终于没有建成。后来有人把这座大塔称做巴别。“巴别”在希伯来文中是“变乱”的意思。其实“巴别”原字是来自巴比伦文,意为“神之门”。

对于《圣经》中这段记述,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意见。有的认为《圣经》中这段传说是有史实根据的。《创世纪》中所记述的那座大塔的原型,就是古代两河流域(即示拿)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马都克神庙大寺塔,这座大寺塔被称做埃特曼安基(意为天地的基本住所)。它动工兴建于新巴比伦国王那波帕拉沙尔(前626~前605)在位时,到其子尼布甲尼撒(前604~前562)在位时,才告落成。传于后世的一段铭文记述道:“那波帕拉沙尔已把塔基建好,并建到30肘(约合14.7米)高,但还未建塔顶。后来尼布甲尼撒着手这件工作,把从黎巴嫩茂盛的森林中运来的雪松木斩开,用作建筑材料,又把围墙的大门建造得辉煌壮丽,像白昼那样炫目。”修建时,尼布甲尼撒曾下令:务将塔顶提升,以与天公比高。

而近代考古发掘证明,这种多层方形寺塔,它的结构形式早在苏美尔远古时期就已出现。寺塔是苏美尔人祭神的地方,也是他们观察天象、思索宇宙奥秘的场所。当时人们认为神会从天上利用星的飞行降到寺塔里,来会晤敬神者。尼布甲尼撒兴建的大寺塔共有7层,最下层为黑色,依次为桔红、红、金、黄、蓝、银各色,表示着7星(日、月、火、水、木、金、土)。塔顶上修有四角镀金的小庙,庙里供有马都克神的金像。

据公元前229年的一件墨料记载,大塔地基约90米见方,第7层距地面的高度也是90米。同近代考古发掘测定大塔的地基每边长90米大体相符。考古发掘证明建筑用的材料是砖和生漆(沥青),与《圣经》中的记述一致。这座高达90米的大塔,相当于一座20多层的高楼,在古代确实能给人以耸入天际的印象。被尼布甲尼撒俘虏的巴比伦城内的犹太人曾亲眼目睹过这座大塔,甚至很可能亲自参加过这类建筑的修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里,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宏大的建筑物,他们觉得这个高塔会通到天上。《圣经》中提到的耶和华惩罚人们妄想修建高塔,因而创立不同语言的传说,包含有尼布甲尼撒大兴土木时,参加修建工程的犹太俘虏的责咎情绪,有关传说也反映了新巴比伦王国时代,巴比伦城内居民种族众多、语言复杂的情况。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其所著的《历史》一书第1卷181节中,对这座大塔有过下列记述:“在这个圣域的中央,有一个造得非常坚固,长宽各有一斯塔迪昂(古希腊长度单位,约合185米)的塔,塔上又有第二个塔,第二个塔上又有第三个塔,这样一直到第八个塔。人们必须循着像螺旋线那样地绕过各塔的扶梯到塔顶的地方去。在最后一重塔上,有一座巨大的圣堂。”希罗多德说塔共有8层,可能是把塔基的土台或塔顶的庙也计算在内了。公元前321年马其顿王亚历山大远征到巴比伦时,这座大塔已遭破坏,为了纪念自己的武功,亚历山大曾有意重建此塔。可是,据估算,只是清除地面材料,就需动用1万人,费时2个月,由于工程浩大,亚历山大只好放弃了这个念头。

有的学者不同意《圣经》中提到的通天塔就是新巴比伦时代马都克神庙大寺塔的说法,认为在巴比伦城内,早在新巴比伦时代以前就曾有2座神庙,一座叫做萨哥——埃尔(意为“通到云中”),一座叫做米堤——犹拉哥(意为“上与天平”),它们可能就是关于通天塔传说的素材,但是,有关这两座神庙,没有发现更多的史料。

巴比伦通天塔想象图还有的学者认为传说中的通天塔是乌尔大寺塔,它位于巴比伦城东南,遗址占地约1860平方米,边长约41米,底层高约8米,第二层高约4.3米。相传,这是古代闪族人从乌尔迁到迦南时建造的。而把乌尔大寺塔视为通天塔,他们认为有3种理由:

1.如果像《圣经》上传说的那样,闪族人曾有过从东方到西方的大迁徙,那可能就是指族长率部从乌尔迁到迦南;2.在所有巴比伦的寺塔中,乌尔塔的工程最大,修建时间最早;3.此处为造高塔的理想场地,这里是冲积地,上游带来的淤泥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建筑原料。

关于《圣经》记述的修建通天塔一事,是否事实?如果确有其事,通天塔修建于何时?修建的始末如何?其规模式样又是怎样的?人们仍然说法不一。至于要解开这些谜团,还需要人们进一步探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