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21789800000055

第55章 备好交差的“稻草”

曹操初战告负,闷闷不乐,坐在帐中,自言自语说:“该用何计破吴呢?”曹操无计破吴,不料身旁有一位智珠在握、成竹在胸的人物。

这个人就是蒋干。蒋干说:“丞相,我自幼与周瑜同窗,亲如兄弟,我愿意凭三寸不烂之舌,去江东说服周瑜来降。”

能够不战而降服东吴,当然是再好不过了。曹操非常高兴,不过他还是有些疑虑,这个蒋干,在自己手下已经很久了,一直没有见他显山露水,不知道此去能否成功?上次周瑜毁书斩使,十分决绝。如果此去说降不能成功,那就太没有面子了。

曹操不放心地问了一句:“子翼,你和周瑜交情真的很不错?”

蒋干铿锵有力地说:“丞相放心,我去了必要成功!”

曹操还真是个轻信的人,蒋干就这么简单几句话,就让他深信不疑了。在这一点上,曹操还不如刘璋。刘璋手下的谋士张松要去说服曹操,刘璋还要他当面“彩排”一下,看看其言辞是否能够说动曹操。

曹操问:“子翼,你要带什么东西过去?”曹操的意思是你要不要带点贵重礼物去。但蒋干却说:“不用,不用。只要带着一个小童,随身伺候,另外再有两个仆人驾舟就可以了。”

周瑜正在苦思冥想如何除掉蔡瑁、张允这两个心腹之患,军士来报,蒋干来访。周瑜大喜,顿时灵感喷发,在这一瞬间想好了一整套计划。除掉蔡瑁、张允的重任就着落在这个老同学身上了。

周瑜之所以能这么快做出反应,有两个原因。第一,周瑜确实才华出众,且在内部具有绝对的控制力。第二,他对这个老同学再了解不过了。

周瑜对诸将笑道:“说客来了。”一一部署完毕后,出帐迎接蒋干。蒋干信心满怀,昂首而来,见了周瑜,颇带优越感地喊了一声:“贤弟别来无恙?”

周瑜应声答道:“子翼劳苦,远涉江湖,是来为曹操当说客的吗?”蒋干顿时愣住了,他根本没有做好周瑜会直截了当地切入正题的准备,只能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蒋干一下子被周瑜的气势镇住了,张口结舌了一会儿,只能说:“我和足下分别已久,近日听说你威震东吴,名扬华夏,特意过来叙叙旧。你干吗怀疑我是来给曹操当说客的呢?”

就在这两三句话的交锋中,蒋干前后的态度发生了天壤之别。这从他对周瑜的称呼中就可以看出来。他先是带着优势心理并蕴涵亲近之意地称周瑜为“贤弟”,随即又颇带尊敬而稍感疏离地改成了“足下”。

为什么蒋干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变化呢?蒋干其实和祢衡正好是处于两个极端的人。祢衡十分自我,置外部情境于不顾,不分场合,全部由着自己的性子行事。蒋干正好相反,他是个极易受情境影响的人,经常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丧失自我的立场。在曹操帐下的时候,蒋干看到曹操雄兵百万,荆襄望风而降,就觉得曹操天下无敌,东吴必然也会投降。所以,他才会在不做任何准备的前提下,自告奋勇来东吴劝降,以为周瑜必然也会像他自己那样,对曹操畏之如虎,不敢不立即投降。

而到了东吴之后,蒋干一看周瑜气势逼人,两旁将士英锐异常,他立即感觉到了情境的变化,从而导致内心的态度随之变化。这就是蒋干前倨后恭、自信顿消的真正原因。周瑜全盘掌控了局势,呵呵一笑,说:“我虽然没有师旷那么大的本领,但也能闻弦歌而知雅意啊。”

“曲有误,周郎顾”,说的就是周瑜在音乐上的造诣。周瑜以此作比喻,也算是“三句话不离副业”。蒋干仿佛被逼入了话语的死胡同中,只能说:“足下如果这样看待我,那我只好告辞了。”

周瑜看看铺垫得差不多了,连忙上前拉住蒋干的手臂说:“我只是担心兄长你为曹操当说客。既然你没有此意,何必这么快就离开呢?今日正好叙旧,一醉方休。”

周瑜拉着蒋干入了营帐,吩咐设宴,并召集江东英杰全部来与蒋干接风。东吴文武百官全都盛装出席,给足了蒋干面子。

蒋干看起来十分风光,但其实如坐针毡。周瑜在众人面前隆重推出蒋干:“这位是我同窗好友,虽然是从江北到此,却绝不是曹操的说客,大家不要怀疑。”随后又叫过太史慈,下了“封口令”,说:“今日饮酒,只能叙旧,你佩带上我的宝剑监酒,如果有提到曹操与军旅之事者,可立斩之。”

蒋干本来在腹中打了草稿,准备在宴席上见机劝降,但周瑜的这番话彻底堵死了他的念头。周瑜的目的就是要千方百计遏制住蒋干。蒋干在曹操面前拍过胸脯,如果连口都不能开就灰溜溜地回去,是很难交差的,蒋干内心出现了严重的认知不协调,为了缓解,他只能想方设法捞一根足以交差的“稻草”,而周瑜早已给他精心准备好了“稻草”,就等着他下手。

但在此之前,周瑜还要继续做文章,憋一憋这位老同学。周瑜不断劝蒋干喝酒,喝到酣畅处又故意借着“酒劲”,带着蒋干在军营中四处转悠,炫耀自己兵精粮足。转完了,又回到帐中喝酒。蒋干被周瑜整得五迷三道,直到天将放亮,周瑜才带着他抵足而眠。

周瑜一上榻,还不肯安耽,连连呕吐,弄得榻上一片狼藉。蒋干苦不堪言,好容易等到周瑜睡去,却又不得不听他鼾声如雷。

周瑜就是要搅得蒋干无法睡着。蒋干已经身心俱疲,却无处安眠,又担心回去后没法交差,蒋干的这一份煎熬实在不是言语可以形容的。同窗数载,周瑜肯定知道这位老同学有乱翻人家东西的癖好。果然,蒋干在周瑜内帐的案几上胡乱翻动。这一翻不要紧,“稻草”就露出来了。

这根“稻草”就是周瑜伪造的蔡瑁、张允写来的信。蒋干打开一看,如获至宝,知道自己这一趟没有白来。蔡瑁、张允在信中说了自己等人被逼投降曹操的无奈,现已将曹操大军赚入水寨之中,只等时机便给,就要取曹操的脑袋。

一个人在疲惫不堪的时候,判断力会比精力充沛时大大下降。蒋干深信不疑,偷偷藏好这一封密信,趁着周瑜沉睡未起,连忙唤了小童仆人,渡江回到了曹营。

蒋干像吸了大麻一样,兴奋异常,上了岸后,连蹦带跳去见曹操。

曹操见他满脸喜色,连忙问道:“先生干事如何?”

蒋干立即抑制住兴奋,故意装作不开心的样子,说:“周瑜心如铁石,不能用言辞说动他。”

曹操的脸当即沉了下来,怒道:“你当初怎么说的?现在事又不成,白白被东吴耻笑!”

蒋干又换上了嬉皮笑脸,说:“我虽然没能说动周瑜,但却给丞相打听到了一件大事。请丞相屏退左右。”当下,蒋干将密信呈给曹操。

曹操看了,勃然大怒,说:“这两个贼子,竟敢如此无礼!”立即命人将蔡瑁、张允叫来。

曹操心里很难藏住事,怒气很明显就流露在脸上。蔡张二人本来见他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加上上次初战不利,心里更是忐忑不安。

曹操努力让自己平静一点发问:“什么时候能够进兵啊?”其实兵才练了两三天。蔡张心想,丞相你也太着急了,但也只能据实回答:“操练尚未成熟,还不敢轻进。”

曹操大喝一声,道:“等到兵练得纯熟了,我的脑袋就献给周瑜了!”

曹操是想故意在蔡张猝不及防的时候揭破他们的秘密,来察看他们的反应。但由于信息的不对称,蔡张以为这是曹操的气话,两个人惧怕曹操的雷霆之威,吓得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

曹操一看二人慌乱无措,更加确信密信非虚!

杀,还是不杀?

曹操这次毫不犹豫,立即喝令将这两个人推出斩首!

曹操为什么会这么快就做出杀人的决定?

首先,他对这两人印象极差。他早就对荀攸说过,等事成之后,立即就会将他们杀掉。其次,这是一种叫做“错觉相关”的心理机制在起作用。人们喜欢在不同事物间找到联系。比如,有个人偶然看到一只疾奔的兔子在树桩上撞死了,就天天等在树桩旁边,等待下一只撞死的兔子。这个人就是把偶然事件当成必然的因果关系。而曹操则是将初战告负与这封密信所言联系起来了。蔡张对自己不满,这是可想而知的。荆州一直与东吴交战不休,相持不下,不分伯仲,士兵怎么可能久未经阵?所以,初战失利是蔡张有意为之。只有失利了,才能提出建造水寨、操练军士的建议。这样,就可以拖延时间,等待行刺的时机。而蔡张的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不敢分辩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样的推理下,蔡张的性命当然就保不住了。

但是,曹操毕竟不是昏庸之人,很快就醒悟过来,自己中计了。但他治军甚严,刀斧手执行命令雷厉风行,蔡张的人头很快就献了上来。众人见了,不禁大惊,急问其故。荀攸心里也有点犯迷糊:“不是说事成之后再杀的吗,怎么提前了?”

曹操哪里是个肯认错的人呢?他误杀了吕伯奢,不但没认错,还用一句“千古绝句”为自己辩护。关羽不辞而别,他也不遗余力为他的行为辩护,将其包装成忠义的代表。所以,曹操一本正经地说:“这两个人怠慢军法,拖延进兵,所以我杀了他们。”

众人无语,曹操指定毛玠、于禁为水军都督,替代这两个人的职位。

心理感悟:自我辩护是心灵竞技场上的常胜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