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心理曹操
21789800000045

第45章 将恩惠进行到底

袁绍在刘备的鼓动下,派大将颜良向曹操发起攻击。曹操手下的大将因嫉妒曹操厚待关羽,无心出力,逼得曹操不得不起用关羽。

关羽一出马,接连斩了颜良、文丑,逼退袁绍,关羽因功被曹操封为汉寿亭侯。关羽随之得知了刘备在袁绍处的确切消息,自觉已经为曹操立过大功,现已两不相欠,就来向曹操辞别。

曹操早已知道关羽的动向,这让他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曹操现在的身份实际上是大汉的“太上皇”,而他为了彻底收服关羽,几乎无所不用其极,折节下交,不吝赏赐。曹操的做法引发了整个阵营内的不满,只是囿于曹操的威权,没有人敢率先站出来反对。谁料关羽却依然不领情,坚持要走。只要关羽一走,曹操的面子就荡然无存,而那些早已“眼红”的谋士武将们也必然会趁机大喷口水。

曹操在关羽身上付出了太多,多到他已经没法回头。这也让曹操这个向来“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在关羽的去留问题上表现出了“拿不起,放不下”的心理状态。这可能是曹操纵横跌宕的一生中唯一一次没能“拿得起,放得下”。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心理保护机制的“自我欺骗”就顺理成章地登场了。

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曾经精辟地描述过“自我欺骗”:“自我欺骗时,听谎话的人和说谎话的人是同一个人,这意味着,作为欺骗者,我必须知道真相,而作为被欺骗者,这个真相又是我所不知道的。为了更巧妙地隐瞒真相,我必须非常了解该真相的具体情况——并非在不同的时刻,这使得我们重建二元性的外表——却在一个事件的单一结构中。”

1979年,心理学家格尔和萨克姆用一个实验证明了“自我欺骗”的存在。他们要求参加实验的被试听许多录下来的声音,并指出这个声音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监测被试的皮肤电反应(对心理生理反应性的一种测量)。结果表明,当被试听到自己的声音后,皮肤电反应会增强,即使被试没有辨别出这是自己的声音时,也是如此。这表明,人们在意识层面上没有辨认出自己的声音,但潜意识却清楚地知道,这正是自己的声音。

自我欺骗的涉及面很广,但凡外部环境中存在着自己不愿意接受的一切形式的资讯,都会导致程度不一的自我欺骗。

对于曹操来说,他不愿意接受关羽要走的事实,但他也确实黔驴技穷了。他所能做的就是逃避,并“幻想”自己的避而不见能够阻止“关羽离开”这件事情的发生。

关羽见丞相府门口高悬“免见牌”,知道曹操故意不见。但他得知刘备的消息后,已经心急如焚,决不肯再多待一秒钟。关羽的这种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此前不知道刘备的消息,他尚可用“降汉不降曹”等借口来粉饰遮掩,而知道了刘备的情况却不立即采取行动,必然会被别人痛责为“背主求荣”,这是关羽宁死也不愿接受的社会评价。为了平息内心强烈的不协调,关羽当即决定,封金挂印,不带走曹操赏赐的分毫财物爵位,只用一辆小车,载着两位嫂子,起程上路。

得知关羽已走,曹操呆坐半晌,口中吐出一句:“云长,他竟去了!”其失望、惆怅、郁闷之情溢于言表。

看到曹操失魂落魄的模样,大将蔡阳感觉发泄报复的机会终于来了。

蔡阳挺身而出,大声对曹操说:“丞相,小将愿意率五千铁骑,前去追赶关羽,擒他回来,献给丞相。”

蔡阳一说这话,曹营诸人均觉人心大快。实际上,此刻曹操的部下,人人皆是蔡阳。在关羽暂居许都的日子里,关羽就像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曹营诸人的头顶上。这些“蔡阳们”每天都在关羽的阴影中度日。现在,乌云终于飘走了,“蔡阳们”再度阳光灿烂。

蔡阳的这句话一下子让曹操清醒了过来,曹操果然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英雄,既然关羽已经走了,无可挽回,他就不再苦苦眷恋不舍了。当曹操抛开了这种困扰他很久的不良情绪后,他立即恢复了那种敏锐、机警的能力。

曹操立即大喝一声,将蔡阳喝退,也将蔡阳即将引发内部不满的不良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曹操说:“为什么要去追赶关羽?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大丈夫也。你们都要好好向关羽学习!”

这句话把诸多谋士、将士都惊呆了。我们都要好好向关羽同志学习?学习什么呢?学习他“降汉不降曹”?学习他“不告而别”?难道是关羽之走对曹操的打击太过惨重,让他口不择言、胡言乱语?早已说过,曹操是个心理恢复能力极为强大之人,当年他罹受杀父之仇、丧子之痛都很快释怀,怎么可能沉溺于关羽的离去呢?显然不是。曹操的这个举动正好生动地说明了“自我辩护”这一心理机制的存在。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是正确无误的。一旦外部的证据证明我们确实犯了错误,我们的心理防御机制就会想出种种理由,来为自己辩护。曹操在关羽问题上确实犯了很多很大的错误。但是,当他的部下以此为口实来指责曹操的错误时,曹操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是绝不肯承认的。所以,他会斥退蔡阳,并公开将关羽树立为一个“义不背主”的典型。在这个问题上,曹操主动和关羽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只有把关羽的行为确定为正确的标杆,曹操才能正确。

但曹操的这番话深深刺痛了他的老部下,程昱再也按捺不住,站出来说话,开头就是一句:“关羽有三大罪状!”

关羽事急来降,毫无功劳,丞相立即拜他为偏将军,上马金,下马银。虽然斩颜良、文丑,立了点功劳,但丞相立即封他为汉寿亭侯,恩荣已极。今日一旦弃丞相而去,不能尽忠,这是第一条罪状。关羽没有丞相的命令,就飘然而走,门吏刚想阻挡,他就要挥刀杀人,目无法纪,这是第二条罪状。虽然故主刘备对他有些微薄的恩义,但却忘却了丞相的大恩大德,胡乱写了封信,冒犯丞相的威严,这是第三条罪状。

程昱最后一句更具威力:“如果今天让关羽归顺了袁绍,等于是放虎归山,日后必成大患。不如派蔡阳追上诛杀,永绝后患。”

程昱说完,曹操帐下一片附和赞同之声。曹操知道事情严重了,蔡阳、程昱的行为绝不是个体行为,如果不妥善加以处置,恐怕人心散了,队伍就会不好带。

曹操决定退一步,改简单的“自我辩护”为“替关羽辩护”,甚至不惜将责任揽到自己身上。

曹操说:“诸公,关羽向我投降时就预先声明,有了刘备的消息就要走人的。我当初既然已经答应了他,就不能失信于人哪。”

程昱还是不依不饶,说:“关羽不告而别,终是失礼。”

曹操辩护道:“关羽并非不告而别。他曾来我府上,我没有见他。他后来又留书一封给我。况且,他走的时候,把我赏赐给他的金帛全部留下,这个人可真是不简单哪。正所谓是千金不可易其志,大忠大义的大丈夫啊!他要不走,我对他还不怎么佩服。他这一走,我简直是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程昱看曹操的辩才实在了得,但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又想出一条理由,充满怨恨地说:“丞相,关羽日后为祸,您可不要抱怨啊。”

曹操哈哈大笑道:“云长可不是负义之人,将来如果我们刀兵相向,那也是各为其主,人情靠后。我想云长此去不远,我不如再送他一个大人情,专门赶去送他一程。”

曹操随即吩咐张辽快马先行,赶上关羽,让他暂留片刻。曹操又命令下人准备准备一盘金子给关羽当盘缠,又备了一件崭新的红锦袍给他当秋衣,真是无微不至。

程昱不敢再多说了,因为他发现,自己越是表达对关羽的不满,曹操就越是要赞扬关羽的高风亮节,越是要加倍地恩宠关羽。

在此刻的曹营诸人看来,曹操真是昏了头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世道还是公平的,对人好,尤其是不带明确目的性的好,总是会有好报的。曹操以前对关羽的好,关羽其实并没有领多少的情,并将其视为一种利益性的交换。在他斩杀颜良、文丑后,关羽觉得两不相欠了。而当关羽离去后,曹操不但不以为忤,反而更加示好,这倒是让关羽深深感动了,歉疚顿生。这次曹操送上的金子,仍然被关羽拒收,但红锦袍却被关羽笑纳。几乎没有人会知道,就是这件微不足道的红锦袍所附着的恩惠,在不久后的将来,会拯救包括曹操、程昱在内的多条性命。

关羽离去后,过五关斩六将,历经艰辛,终于与刘备、张飞重新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