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1778700000044

第44章 天晓得的大难题

邓芝的表现折服了孙权。孙权一连留邓芝住了十余天,才恋恋不舍放他回蜀。

按照礼节,东吴也必须派使者回访蜀国答礼。孙权想了半天,也没想到担任使者的合适人选,于是叹着气说:“我坐拥三州,反倒不如西蜀偏僻之地。蜀有邓芝,出使不辱使命,我堂堂东吴,难道竟然没有一个人能称我的意?”

孙权的话,一打击就是一大片,群臣一时不知到底如何才算是称孙权当意,只好沉默不语。

唯有张温,自恃辩才无敌,站出来主动请缨,要出使西蜀。

孙权看了张温一眼,说:“我担心你见了诸葛亮,不能准确表达我的用意啊。”

那么,孙权的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孙权的想法其实挺微妙的,他既想和西蜀交好,共抗曹魏,但又想矜持地表露出一些优势心理。毕竟在和刘备实打实的较量中,是他最终获胜。但这个想法,也不能公之于众。否则,就流于末品了。

孙权亲身和诸葛亮打过交道,对于诸葛亮的综合能力十分了解,他担心自己派出的使者在诸葛亮面前屈居下风,辱没了东吴的优势地位,所以对于张温的自荐犹疑不决。

这个张温,当初在舌战群儒时,正要加入围攻诸葛亮的战团,却被黄盖阻断,因此没能直接与诸葛亮交过锋。这也让他对诸葛亮不甚服气。他今天主动请求出使,就是想去会一会诸葛亮。

孙权的话进一步刺激了张温。张温说:“大王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诸葛亮固然是当世之英,我张温也是人中之杰。圣人云:舜,人也;我,亦人也。我有什么好畏惧诸葛亮的呢?”

孙权见张温说得胆气豪壮,也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张温昂然入蜀,来见后主刘禅及诸葛亮。

张温满怀挑战诸葛亮之意,但诸葛亮却早已不复当日舌战群儒的心境了。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揽大权,同时也将蜀汉存亡重任挑在肩上。他深知,蜀汉唯有与东吴紧密联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他特别提醒后主刘禅要善待厚待东吴使者张温。他本人,对张温也是礼数有加,十分客气。

张温却领会错了诸葛亮的客气,变得更加目中无人,骄纵傲慢。

这一天,张温结束使命,准备返吴。后主和诸葛亮赏赐了诸多金帛珍玩给张温。诸葛亮还在城南邮亭大摆宴席,一应文武百官尽数出席,为张温送行。

诸葛亮为了蜀汉安危,虚心诚意,殷勤劝酒。正所谓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张温志得意满,开始语无伦次,连诸葛亮也不怎么放在眼里了。

张温的鲁莽浪行激怒了蜀中的一位能人。这人借着酒劲,踉踉跄跄,冲到了张温跟前,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张温。张温见此人如此无礼,怒气立起,问诸葛亮:“这是何人?”

诸葛亮忙打圆场,说:“这位叫做秦宓,现在担任益州学士。”

张温傲慢一笑,大剌剌地说道:“既然叫学士,不知道胸中到底有些什么学问啊?”

秦宓正色道:“上知天文,下至地理,三教九流、诸子百家,无所不通。古今兴废,圣贤经传、无所不览。”

张温听了,不由哈哈大笑。张温自视极高,目中无人,怎么可能接受这样一个比自己还能吹的人呢?

大笑之后,张温满脸不屑地说道:“既然你口出大言,我就来问问你关于“天”的事情。”

秦宓傲然不惧,只等张温出题。

张温嘴角上扬,微微点头,装腔作势地问道:“天有头吗?”

这个问题简简单单,只有四个字,但却是张温毕生功力的体现。这个张温,为了折损秦宓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竟然一出招就使出了最具杀伤力的武器。

诸葛亮听了,暗叫糟糕。因为,这个问题陷阱暗伏,一时之间就连他也回答不上来。诸葛亮对张温十分客气是出于现实需要,但如果让张温伤了蜀中贤士的自尊,则也会为以后埋下争端之祸根。

诸葛亮正在着急,却听秦宓不慌不忙地答道:“天当然有头了。”

张温大喜,立即追问道:“那么,头在何方?”

秦宓说:“在西方。”

张温纵声长笑,再追问道:“你有何证据?”

诸葛亮叹了一口气,知道秦宓已经无可救药地落入了张温的言辞陷阱了。天怎么会有头呢?而且头还在西方?诸葛亮知道,张温接下来必然要追问有何证据可以证明天的头在西方。

果不其然,张温意态轻纵,问道:“有何证据?”

却听秦宓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诗》云:乃眷西顾。以此推知,天之头在西方。”

张温不由大惊!秦宓的回答大大出乎张温的意料,但却是天衣无缝的完美答案。

“乃眷西顾”出自《诗经·大雅·皇矣》,这首诗歌是歌颂周部落从古公亶父到周文王的开创历程的,共分八章。“乃眷西顾”出自首章,原文为:皇矣上帝,临下有赫。监观四方,求民之莫。维此二国,其政不获。维彼四国,爰究爰度。上帝耆之,憎其式廓。乃眷西顾,此维与宅。意思是:天帝伟大,洞察人间,监看四方,发现民间疾苦灾殃。就是殷商这个国家,它的政令不符民望。想到天下四方之国,于是认真研究思量。天帝经过考察,憎恶殷商之治。怀着宠爱向西张望,就把岐山赐予周王。

秦宓将张温推疑问难的“天”拟人化为“天帝”,那么关于“头”的问题自然就有答案了。他联系诗经里描述天帝的“乃眷西顾”,也就得出了了“天之头在西方”的定论。

从这个回答,可以看出秦宓心思之缜密,反应之迅捷,张温不由额头出汗,脸色一肃,再也不敢意存轻狎。但他也不甘心就此罢手,继续追问道:“天有耳乎?”

秦宓轻松自如地答道:“当然有。《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天要是没有耳朵,怎么可能听见鹤鸣呢?”

张温额上冷汗涔涔而下,但仍要困兽犹斗,问道:“天有足乎?”

秦宓微微一笑,答道:“《诗》云:天步艰难。天要是没有足,怎么能走步?”

“天步艰难”出自《诗经·小雅·白华》,是一首诉说弃妇哀怨的诗歌,其本意和“天”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但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天步”二字似可理解为“天的脚步”。秦宓以此来应答,如果张温不是心旌动摇,倒是可以挑出毛病来的。只是张温已经彻底被秦宓的敏锐急智震住了,一时不察,只是机械地继续往下发问,以图挽回颜面。

张温问:“天有姓乎?”

秦宓中气十足地回答:“当然有!”

张温以为秦宓还将用《诗经》里的语句来做回到,没想到秦宓早已改辙易弦,将答问论辩的主动权掌控在自己手上了。秦宓十分肯定地说:“姓刘!”

这个回答一出来,就不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了,而是天命正统之争。

张温知道自己已经落了下风,犹然不肯服输,顽抗道:“何以见得?”

秦宓轻蔑一笑,道:“天子姓刘,故而知之!”

此时曹魏代汉而立,刘备大力宣扬自己继承汉嗣。秦宓这么说,等于是在说刘氏蜀汉才是天命所归的正统。

张温不甘示弱,突然想到了一句可以绝地反击的妙语,急忙说道:“太阳升于东乎?”张温这句话埋着极厉害的潜台词。在当时人的认知中,太阳是天子的象征。张温说太阳从东方升起,意指天命正统在处于东方的吴地,而蜀汉处于西方。你秦宓说天子姓刘,那么为什么象征天子的太阳却是从东方升起的呢?

在一旁侧耳倾听张秦论辩的蜀汉群臣,眼看着秦宓一路占了上风,正待自喜,一听张温如此厉害的反击,都为秦宓捏了一把冷汗。如果秦宓应对不当,此前的胜利都将一笔勾销,最终还将以张温获胜而告终。

却见秦宓淡淡一笑,说:“日虽升于东,而没于西。”

秦宓的这个回答实在是太精妙了,不动声色地化解了张温的反击,并且强力确证了自己先前的结论。太阳虽然从东方升起,但每天晚上却落于西方。日暮而归的,必定是家。可见,太阳的家在西方,那么,管你太阳从哪里升起,天子就在西方,也即是西蜀,而非东吴。

秦宓不但对答如流,而且天衣无缝地维护了蜀汉的正统地位,深深地折服了倨傲不恭的张温。张温从此再也不敢骄纵自大,小瞧蜀中人士。而诸葛亮等人也是第一次领略到秦宓侃侃而谈、出语惊人的雄辩风采,均各深为叹服。

张温倒是服气了,但是秦宓犹在兴头之上。他反过来问很客气地问张温道:“先生是东吴名士,既然以“天事”下问于我,一定明了天理。当初混沌既分,阴阳剖判,轻清者上浮而为天,重浊者,下凝而为地。到了共工氏头触不周山,天柱折断,地维缺陷,天倾西北,地陷东南。我想请教一下,天既然是轻清而上浮,又为什么会向西北方向倾斜呢?除了轻清之外,还有何物?”

秦宓提出的是一个恐怕连老天自己都回答不了的终极命题,张温一听,脸顿时白了……

……

心理感悟:骄傲是让知识掉价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