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愤怒,正是诸葛亮最期待看到的反应。因为孙权的愤怒,让诸葛亮认为孺子尚可教也。
诸葛亮的这一判断,说明了愤怒对于心理认知的微妙影响。
社会心理学家拉丽莎·泰登斯曾经对人类情感表达与权力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在一项实验中,参与者分成两组,分别观看了前美国总统克林顿在莱温斯基丑闻案中作证时的视频。在一段视频中,克林顿表现得很愤怒。在另一段视频中,克林顿垂下头,避免与法官目光接触,表现出了明显的内疚和悔恨。
结果,与看到“内疚视频”的参与者相比,那些看到“愤怒视频”的参与者明显更为支持克林顿。
为了消除参与者在实验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对克林顿的成见,泰登斯让一名匿名的演员扮演了一名政治家,发表了关于反对恐怖主义的演讲。两次的演讲词完全一致,但在一个视频中,演员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而在另一个视频中,演员则表现地十分伤悲。
结果,大多数参与者们表示,他们将投票支持那个愤怒的政治家,而不是悲伤的政治家。
泰登斯深入研究后发现,当一个人在不利的境地下表现出愤怒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他拥有权力或者更有能力。
这就是愤怒法则。
孙权的愤怒,让诸葛亮对他掌控东吴群臣的能力产生了信心。要知道,以张昭为首的文官势力是非常强大的,以致于武将群体没有一个人敢于直接在孙权面前表示反对!如果孙权不敢表示愤怒,就说明他不敢违逆“投降论”,或者说没有能力反对“投降论”。
而孙权表达愤怒的方式十分含蓄,更让诸葛亮大感开心。孙权和孙策确实是大不一样的。如果诸葛亮是在孙策面前说的这一番话,孙策绝不会不发一言,拂袖入内。他必定会一怒拔剑,砍下诸葛亮的脑袋!
如果孙权也是这样的脾性,那么,诸葛亮的打算就要落空了。因为如此强悍的孙权,是不会考虑与刘备联合的。他一定会拼尽自身之力,与曹操誓死决战的。而诸葛亮激怒孙权的目的并不仅仅是要激励他奋起与曹操决战,而是要诱导孙权与刘备联合,共同对抗曹操。只有这样,刘备集团才有可能绝处逢生。
孙权的愤怒其实属于“懦弱的愤怒”。他不敢尽情释放愤怒,说明他内心还有恐惧。这就给诸葛亮留下了腾挪变幻的空间。但诸葛亮没有料到的是,“懦弱的愤怒”带来的冲动性转变并不那么牢固。这也给张昭等人再度插手搅局预留了空间。
诸葛亮正在得意,鲁肃终于回过神来。诸葛亮已经把他气到不再生气的地步,他从诸葛亮身后绕到诸葛亮的面前,说:“先生,你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你实在是太小看我家主公了!要不是孙讨虏宽宏大量,恐怕你今天当场就下不了台!”
面对鲁肃的指责,诸葛亮不但没有丝毫羞愧之色,反而是仰面一阵大笑,然后气冲冲地说道:“孙讨虏的心胸难道这样狭窄吗?我自有破曹之计,他却不请教我,那我还说什么!”
明明是诸葛亮把孙权气得够呛,但诸葛亮现在却倒打一耙,反过来说孙权没有好好请教他!诸葛亮的潜台词是,孙权压根儿就是问错了问题!我到东吴是来干什么的?我又不是曹操的说客,你为什么要问我“战与不战”?为什么不问我“如何与曹操作战”、“如何击败曹操”?
愤怒法则的效力果真神奇。诸葛亮这一生气,立即让鲁肃觉得他能力高超,必然对付曹操的绝招。
鲁肃刚刚还在生闷气,一听懂了诸葛亮的潜台词,立刻就不生气了,连忙追问道:“先生如果真有破曹良策,我一定让孙将军来请教您!”
诸葛亮“气呼呼”地哼了一声,说:“曹操虽有百万之众,在我看来,不过一群蚂蚁罢了。我只要举举手,统统化为齑粉!”
诸葛亮越是生气,鲁肃就越是相信他的神奇。他如获至宝,立即恳请诸葛亮在原地等候,自己一溜烟跑到了后堂去见孙权。
孙权在后堂正气鼓鼓的,余怒未休。朝堂之上,属于公共场所,孙权不想让众人看到自己的失态,他强行控制了自己的愤怒情绪,没有发作。后堂则是私密场所,孙权可就控制不住了。旁边一众侍从,见他神色不豫,早就躲得远远的,唯恐惹祸上身。
鲁肃这一跑来,孙权可就找到发泄的渠道了。细究起来,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鲁肃。孙权的怒火立即冲口而出:“子敬,都是你干的好事!你说渡江给我带来一个贤士来帮我,怎么会是这么一个荒谬之人!”
鲁肃却笑嘻嘻的,丝毫不在意孙权的痛责,说:“主公,我刚才也这样说诸葛亮了。没想到反而被他一阵抢白!”
孙权一惊,没想到世上竟有如此强词夺理之人,问道:“他说什么了?”
鲁肃说:“诸葛亮仰天一阵大笑,说主公不能容人,甩甩袖子就走人了。他自有破曹妙策,主公却没有问他,他自然要‘胡言乱语’了。”
孙权这才明白,原来自己问话不当,得罪高人了。这个时候,孙权的第一需求就是解决曹操问题。如果有人能够给他打包票可以击败曹操,孙权愿意付出任何的代价。
孙权立即回嗔作喜,说:“原来诸葛亮是有好办法的呀,他是故意激我。我一时浅见,差点误了大事。”
孙权连忙整了正衣冠,再度来到朝堂,与诸葛亮相见。
孙权对诸葛亮赔罪道:“刚才冒犯,还请恕罪!”
诸葛亮目的达成,心花怒放,连忙也恭敬谢罪道:“刚才我言语不当,乞请宽恕。”
当两个人都请对方宽恕时,实际上内心里已经先行宽恕了对方。气氛一下子变得融洽起来。孙权随即将诸葛亮请入后堂,置酒款待。
酒过数巡,孙权首先进入了正题。因为鲁肃已经说过诸葛亮有破曹良策,孙权心中有了底,说话的口气可就不一样了。
孙权说:“曹操生平所恶者,是吕布、刘表、袁术、刘豫州和我呀。现在其他人都已被曹操灭了,只剩下刘豫州和我还在。我拥有吴地十万军兵,决不能受制于人。我意已决,必当和曹操决一死战!”
孙权说的这段话,纯属为自己脸上贴金。曹操确实有一份对手黑名单,但这份名单上却从来没出现过孙权的名字。一直以来,曹操顾忌的不是孙权,而是孙权的长兄孙策。这从曹操自鸣得意,派人送来恐吓信就可以看出,他丝毫没有将孙权放在眼里。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么说呢?
这其实是一种“自我提升策略”,其目的是为了挽回因先前在诸葛亮面前表现出懦弱而失去的面子,同时也是在为自己打气壮胆。
诸葛亮微微颔首。在驳斥他人面子后,一定要给予对方挽回面子的机会。这是人际交往中很重要的一个法则。诸葛亮心知肚明,因此并不戳破孙权话语中的泡沫,只是静静听他继续往下说。
孙权又说道:“我知道,天下英雄,除了刘豫州之外,没有能与曹操抗衡。只是豫州刚刚败于长坂坡,不知道还有没有能力共抗此难?”
人在恐惧时,往往会产生结伴需求,希望找到志同道合或者通病相怜的人来一起面对。孙权这么说,就是想拉上有着丰富抗曹经验的刘备一起来对付曹操。但是,他也知道,刘备最近在长坂坡败得很惨,主力部队已经被曹操歼灭。而且,刚才诸葛亮自己也说了刘备兵不满千。孙权虽然有心和刘备联合,但如果刘备已经丧失了有生力量,那也只能是空谈了。所以,孙权会有此问。
诸葛亮一听,立即明白了孙权的用意。刚才,他不顾一切地打击孙权,是为了促使孙权与刘备联合。现在,他的任务就是不惜一切地强化孙权对刘备的信心。
诸葛亮说:“豫州虽然在长坂坡大败,但战士生还者也有不少。现在,关羽麾下,有精兵一万人,刘琦所部,也有一万多人。”
这是在说刘备实力犹存,以减少孙权的顾虑。但这多少是诸葛亮的粉饰之辞,而且与他此前的言论正好相反。诸葛亮避重就轻,转而将说服的重点放到了贬低曹操的实力上。
诸葛亮说:“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前为了追击刘豫州,铁甲轻骑一日一夜,竟然急行了三百余里。这就是古语所说的‘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这正是兵法之大忌,必定折损统军之主将。况且,曹操之兵,多为北方之人,不习水战。荆州水军,虽然归附了曹操,但也是迫于形势,而非心悦诚服。这样算来,曹操军马虽多,却不足为惧。将军您如果能够任命一员猛将,统兵数万,与刘豫州协,齐心合力,一定能够击败曹操!曹操一败,只能北还。这样,吴地可保,荆州可得,将军您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
落水的人,只要看到稻草,哪里还会考虑长远,当然是先顾眼前。诸葛亮的这番话虚虚实实,里面埋了不少利益伏笔,孙权到底是年纪轻,经历太少,竟然毫无觉察,完完全全地予以接纳。
诸葛亮描述的美好蓝图让孙权兴奋不已,一连几天来的心灵雾霾一扫而空。他奋然说道:“先生之言,令我茅塞顿开。我意已决,即日起兵,与刘豫州共灭曹操!”
说完,孙权当即让鲁肃传令,遍告文武百官。
心理感悟:有时候,愤怒是一种可以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愤怒法则当一个人在不利的境地下表现出愤怒时,人们往往倾向于认为他拥有权力或者更有能力。
自我提升策略通过炫示自己的社会地位或成就,来构筑自己在他人眼中的高大形象。
结伴需求人们在预期到恐惧或痛苦即将来临时,倾向于寻找志同道合或同病相怜的伙伴来共同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