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心理孙权
21778700000018

第18章 被逼着冒一把险

在急如星火的时刻,孙权没有立即召见诸葛亮,这是因为他自信不足,羞于在外人面前露怯。

鲁肃深知这一点,所以有意将诸葛亮介绍为“诸葛瑾之弟”,而不是“刘备之军师”。这就有效拉近了诸葛亮与孙权的距离,让孙权更为容易地接受诸葛亮的到来。但孙权还是选择了拖延一晚。

不过,孙权的这一拖延,无意中却让事态的进程节外生枝,发生了意想不到并几乎影响最终结局的巨大变化。

次日一大早,鲁肃急急忙忙赶到馆驿去见诸葛亮,一路上暗自庆幸没有提前对诸葛亮下逐客令。鲁肃想利用诸葛亮的这张嘴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只好再一次明确叮嘱诸葛亮说:“先生见了吴侯,切切不可说曹操兵多将广!”

可是,鲁肃也不想一想,诸葛亮在孙权面前能够起作用的标签就是“抗曹专家”。如果诸葛亮把曹操说得不堪一击,岂不等于是让诸葛亮自砸招牌吗?凡人皆有炫耀心理,为了彰显自己的光辉形象,即便对手真的不堪一击,也有必要给对手戴上几顶高帽。

诸葛亮深知自己此行责任重大,关系到整个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丝毫不敢大意。在这样的心理预设下,他绝不会轻易为了自己的脸面而大肆炫耀。一切都只能以维护刘备集团的核心利益为重。以他的口才,既可以将曹操说得一文不值,也可以将曹操说得天下无敌,但具体如何说,还是看情势灵活而定。所以,他还是不能根据鲁肃的要求而给出一个明确的承诺。

只是,这是鲁肃第二次直接叮嘱了。诸葛亮如果还是笑而不语,就是大大失礼了。于是,诸葛亮说:“鲁大夫,你放心好了。我自会见机行事,不会误了你的大事的。”意思是,你不要管我怎么对孙权说,我总不让你失望就行了。

有了这个含糊的保证,鲁肃总算是放下了心,于是带着诸葛亮前往朝堂,等着觐见孙权。

刚一到朝堂,鲁肃就感觉到气氛不对。以张昭为首的二三十位谋士,个个峨冠博带,正襟危坐,早早就等候在朝堂之上了。这是很反常的现象。此时时间尚早,孙权还未登堂,张昭等人根本没必要这么早就上朝等候。

显然,这些人的目标不是孙权,而是诸葛亮。

正是孙权的拖延让张昭等人意识到了诸葛亮的存在,并对诸葛亮的来意进行了充分的揣摩。他们断定,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前来东吴,必有所求。而刘备此前一直与曹操为敌,屡败屡战,决不投降。由此,张昭等人推断诸葛亮绝不可能是来劝孙权向曹操的投降的。那么,他自然就成了主降派的头号大敌!

诸葛亮本来就是外人,再加上主张相悖,外群体偏见在江东谋士群体中迅速滋生肆虐。他们立即做出了“一致排外”的决定,必要赶在诸葛亮面见孙权之前,将诸葛亮彻底击溃,以免他影响到孙权的最终决定。

而且,外群体偏见还进一步推波助澜了“群体极化”,将张昭等人的“投降论”推向了匪夷所思的极端。

张昭等人先从贬低诸葛亮本人的能力入手,随即开始贬低诸葛亮的主公刘备。但这些攻击性言辞均被诸葛亮一一反击,化于无形。江东谋士恼羞成怒,竟然开始为曹操大唱赞歌,将曹操吹捧为上承天意的有德之人,所有一切与他抗衡之人都是逆天之贼。江东谋士希望通过美化曹操,来丑化诸葛亮,以打击他继续抗曹的合法性及信心。

一时之间,东吴朝堂满眼都是曹丞相的铁杆粉丝!鲁肃在一旁看了,又是气愤,又是担心,又是着急。他气愤于这些人不知廉耻,竟然尽心竭力为敌手吹捧而丝毫不顾及江东利益。他担心于诸葛亮无力应对,败下阵来,从而颜面扫地,黯然逃离江东。他着急于反对势力如此之大,孙权恐怕很难抵挡这一股强劲的投降风潮。

但好在诸葛亮口才出众,言辞凌厉,抓住对方的道义漏洞,大肆反击,将江东群儒说得哑口无言!(诸葛亮的这一段“舌战群儒”,酣畅淋漓,极其精彩,详情可参见“心理三国三部曲之《心理诸葛》一书,在此不再赘述)

鲁肃大喜,诸葛亮在论战大获全胜后,却是忧上心头。江东群儒的穷凶极恶的表现,彻底影响了诸葛亮对于当前形势的判断。

诸葛亮生性谨慎,他这一次冒险前来江东,实属被逼无奈,必要取得成果才能为刘备挽回一线生机。在面见孙权之前,他反复权衡琢磨,觉得对于孙权这样一个未经大事的年轻领导者来说,可能采用温言抚慰的方式,更能消融他内心的抗拒,激励他内心的斗志。

这本是诸葛亮预先谋划的稳妥之策。但是,当他经历了朝堂上江东群儒群起而攻的“杀威棒”后,内心却起了很大的转变。诸葛亮以为,江东谋士群体的“投降论”如此肆无忌惮,显见孙权控制内部的权威度严重不足,“投降论”势必对他造成极大的压力,如果自己还是温文而言,恐怕根本不能激发孙权与曹操抗衡的决心与勇气。

被逼无奈之下,诸葛亮决定再一次冒险行事。他决定,要拿出自己压箱底的绝技——激将法,而且要火力全开,绝不留力!

鲁肃在见识了诸葛亮的绝顶口才后,深感欣慰,但在孙权上朝之前,还是再度提醒诸葛亮不要忘了自己的嘱托。

诸葛亮点点头,以安鲁肃,心中却自有主张。

孙权见诸葛亮十分年轻,容貌出众,气度不凡,不禁有些讶异。诸葛亮的兄长诸葛瑾一直在孙权麾下效力。诸葛瑾这一年是三十五岁,比诸葛亮大七岁。孙权从诸葛瑾的年龄来推断诸葛亮的年龄,没想到兄弟俩的年岁相差甚多。事实上,诸葛亮只比孙权大一岁。孙权见诸葛亮这么年轻,就已经两败曹操,成了当世首屈一指的抗曹专家,又想想自己内心对曹操的恐惧,多少有些汗颜。再加上鲁肃的前期铺垫,孙权不免将诸葛亮当作了权威人物而深为敬重。

孙权下令赐座。鲁肃紧贴着诸葛亮站在一旁,满怀热望,等待着诸葛亮帮他扭转乾坤,搞定孙权。

孙权很客气地对诸葛亮说:“我听子敬盛赞足下之德,今日有幸相见。希望你不吝指教。”

诸葛亮见这个碧眼紫须,和自己年纪不相上下的年轻人表面虽然镇定自若,但细细打量,仍能觉察到一些不够自信的痕迹,可见孙权的表里并不完全如一。这也印证了诸葛亮此前的判断。

诸葛亮不失礼节地回答道:“不才无学,有辱明问。”

孙权已经煎熬等待了一晚上,和诸葛亮简单的礼节寒暄后,不再繁文缛节,而是单刀直入,立奔主题,问道:“先生最近在新野辅佐刘备,与曹操多次交锋,胜负如何?”

诸葛亮微微一笑,回答道:“刘豫州兵不满千,将惟三四人,再加上新野城小粮少,哪里能和曹操抗衡呢?”

孙权以为这是诸葛亮的谦虚之词,也不在意,继续发问:“先生可知曹操到底有多少兵马?”

诸葛亮伸出手指,盘点计算:“曹操破了吕布、灭了袁绍、收了北番,定了辽东,新近又取了荆州刘琮,算起来共有马步水军一百多万!”

此话一出,朝堂之上众人简直都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其反应是大相径庭。

孙权是吓了一大跳,心想如果曹军真有这么多兵马,那还打什么打,直接投降就是了。

鲁肃是气得要吐血。事前他千叮咛万嘱咐,一再让诸葛亮不要说曹操兵多将广,没想到诸葛亮反其道而行之,夸大其词,为曹操大作广告。

张昭等人是又高兴,又懊悔。原来诸葛亮根本就是自己一伙的。早知道他会这么说,又何苦一大早为难他半天呢?

一个人在两个选择面前犹豫不决,首鼠两端,实际上是意识层面的理性思考导致的。而潜意识其实是有唯一的选择的。当这个人被逼着做出一个选择却又有不甘心的感觉,那么,潜意识中的正确答案其实是另一个。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介绍,先是一惊,随后就是极度的不甘心,追问道:“曹操哪有这么多兵马?莫非其中有诈?”

诸葛亮是故意这么说的,他就是要引发出孙权的质疑,然后进一步夸大其辞。诸葛亮淡然一笑道:“怎么会有诈?曹操在兖州时就有青州兵四五十万。平了袁绍,又得了四五十万。新招中原之兵,不下二三十万。又得了荆州之兵二三十万。加起来,要超过一百五十万。我说一百万,还是说少了,以免吓倒了江东之士。”

孙权很不甘心,又问道:“曹操手下谋臣战将又有多少?”

诸葛亮当然还是继续夸大其辞,说:“足智多谋之士,耀武扬威之人,何止一两千人!”

孙权听诸葛亮说得板上钉钉,显见确凿无疑,一颗心不由死死地沉了下去……

心理感悟:所有对你而言的正确答案都存在于你的潜意识中。

外群体偏见人们对于自身所属群体之外的群体及其成员个体所持有的蔑视性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