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说什么是飞霄筒。
飞雷筒的雏形最早应该是在抗战时期,由我晋察冀部队发明,但技术与战术都不成熟,成功战例不多,到解放战争时期,晋冀鲁豫军区继续研制试验,并最终取得成功,在淮海战场曾大量使用。
飞雷筒一般口径300500毫米,中原我军各纵队都有,但标准不同,口径各一。该筒以发射炸药包为主,炸药包童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射程达二三百米,爆炸威力远比一般炮弹太许多,主要用于打击敌堡垒,也可杀伤敌步兵。因主要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人震死,故许多被其杀伤的敌军士兵从表面看并无外伤,因而在当时有“土原子弹’“没良心炮”的叫法。
飞雷筒的构造极简单,它的构成就是四个部分,即一个发射筒,一包发射药,一个隔离板,一个炸药包。发射筒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一个简易的导向,这和迫击炮的炮筒的作用是完全相同的。一般用管状铁桶,也可以用厚木桶,但要用铁丝或铁条箍紧,淮海战场使用汽油桶,算是最理想的器材了。
发射药的作用是为炸药包提供抛射的动力,这又和迫击炮弹的药包的作用完全样。飞雷筒的发射药年般使用黑火药。为什么非要用黑火药,因为黑火药燃烧速度慢,气体扩散速度也慢,可以降低炸膛的危险。
隔离板的作用是将发射药与炸药包隔离开,以避免殉爆。隔离板就是一块直径刚好与发射筒的内直径相同的圆形木板。它的下丽是发射药,上面就是炸药包。发射药点燃后,是直接推动隔离板,再通过隔离板推送炸药包的。实际运用中,也有用混土替代木板做隔离的,即在放置隔离板的地方垫上一层厚厚的混土并穷实,以密闭发射药,作用与木制隔离板是一样的。
炸药包就是一般的炸药包,但与电影中董存瑞使用的炸药包所不阔的是,飞雷简推送的炸药包不是方形的,它要么是圆饼形的,要么是圆球形的,要么是圆柱形的,因为只有它的截面是圆形的,才能很好地密闭火药的气体,最大限度地利用发射药的动力,也才能更好地在发射筒中得到一个相对理想的抛射导|句,而绝对不会像《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那样使用截面为方形的炸药包。这就和迫击炮筒是圆的,迫击炮弹的裁面也必须是圆的道理一样。若迫击炮筒是圆的,而迫击炮弹的截面是方的,你还想把它送出几百米甚至几千米呀,你能把它抛出十米就不错了,而十米的距离,炸谁呀?
总的来说,飞雷筒的原理与迫击炮是一样的,即:1.滑膛(迫击炮少数也有线膛);2.大仰角射击,弹道特别弯曲;3.依靠地面承受与吸收强大的后坐力。但也有不同之处,区别之一即飞雷筒的筒身没有迫击炮的炮筒那么坚固耐压。那怎么办?除了采用黑火药以减缓对发射筒壁的压力外,发射筒的筒身还必须大部斜埋入地下,并将筒的外侧与坑壁间缝隙用土填实,借助坚实的大地以吸收发射药造成的重压,提高安全系数。同时,在埋入发射筒时,筒底也同样应与倾斜的坑底严密地牢牢地贴紧,以保证吸收那强大的兵坐力。
有些革命历史博物馆内有飞雷筒的实物展出。这些供游人参观的飞雷筒呈一定的角度倾斜着摆放,前端用木架支住,那样子就和迫击炮的放列差不多。但必须明了的是,这仅仅是供人参观时的摆放方法,而绝对不可以是作战时的发射状态。大概《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的导演也参观过这些博物馆,但他们显然没想深入了解飞雷筒发射时应该是怎样的状态,而误以为飞雷筒在打仗时也像在博物馆供人参观时那样,因而在这两部电影中表现的飞雷筒的发射便也使用与博物馆内的文物完全相同的摆法。这就大错特错了。若是飞雷筒在发射时也像在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时那样的摆法的话,那挨炸的就只能是这附近几十米之内甚至更远些的自己人了。你想想呀,能够将几十斤重的炸药包抛出几百米远的家伙,那膛壁的压力与后坐力得有多大?就靠一层薄薄的铁皮来承受那巨大的压力,能行?筒底就那么空悬着,丝毫的防后坐设施也没有,那巨大的后坐力如何承受?承受不起的后果又将会怎样?我真为谷子地和少剑波们冒冷汗。
飞雷筒是一种工兵兵器。为什么说它是工兵兵器?这是因为,第一,它最初的研制初衷是为了解决如何借助火药推力将炸药包送到目标附近的问题而研制的,而这一任务按分工是工兵的事儿,第二,雷筒研制成功后,一直是由工兵单位使用的。
飞雷筒在影视中现的不多,《大决战之淮海战役》中有,《集结号》和《智取威虎山》中则有多个镜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但可惜的是,后者在电影中那样的使用,却是一处硬伤,除了前边说的技术上的硬伤之外,战术上的硬伤也同样明显,因为它根本不可能用于一个单独打阻击的步兵连中,更不可能使用于一个以在山林中快速追击为主妥作战方式的剿匪小分队中。
为什么不可能呢?
首先,不是专业的工兵分队用不了它。飞雷筒在当时,属于技术兵器,但又是土造技术兵器,安全系数不高,很难驾驭,弄不好会炸了自己。就说这斜坑的角度吧,就必须得根据目标的距离、发射药的装量和炸药包的大小来进行计算,而这,显然不是一般的步兵能够普遍掌握的,所以它是工兵专业分队才能操纵的家伙。象《集结号》那样在一个主要任务用于打阻击的步兵连中配备那么多具,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由一个步兵连玩得转的,何况这个连还只有四寸几个人,就是玩得转,光伺候它,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至于少剑波的小分队,人数更少,更不可能伺候那大家伙。
其次,飞雷筒主要集中用于攻坚,少有用于防御作战的当然少有不是没有,也有用于防御的例子,但那是大规模防御作战,一般是旅或纵队一级的防御作战,由旅长或纵队司令直接掌握,由工兵单位操纵,作为旅或纵队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不可能加强到独立打阻击的步兵连由连长指挥的。
退一万步说,即使加强到某一主妥防御方向的步兵单位,那也得是整个的工兵连加强过去,不可能只把那几个太家伙交给步兵连就行了而实际上,即使工兵连肯这么做,也不会有哪个步兵连长敢接,因为他们伺候不了那玩意儿第三,飞雷筒完全不适用于山林追击作战的剿匪小分队。因为块头特别太特别笨重,操作特别的费时,在当时的纵队或旅的工兵连中,每个连的飞雷筒也不过就那么几具而己,但即使这样,一两百人的士兵连机动起来也是相当不便的。
至于它的使用,也相当的复杂,因而准备工作特别慢,想快也快不起来。以《智取威虎山》那样的剧情,如果用于追击作战,等你做好发射准备后,怕是土院已经跑出卡公里以外了。而实际上,由于山林游击战的特点,当年“北满”的追剿小分队连轻机枪和掷弹筒都不愿意带,嫌它们太重,不利于快速迫击,也不可能携带比掷弹筒笨重许多倍的飞雷筒。更严重的问题是,北满剿匪的时候,还没这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