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记载了前614年晋人“使魏寿余伪以魏叛者以诱士会,执其帑(即孥,指妻儿)于晋,使夜逸(即逃跑)”的事情;《史记》两处记载了晋执政赵盾等人“佯令魏寿余反晋降秦”的诈降计。《列国志》第四十八回据史载生动地描述了晋人实施这一诈降计的具体过程。
赵盾欲招回降秦的晋人士会,决定以诈降计让寿余打入秦国,暗中行事。计谋商定后,赵盾这天奏知晋灵公说:“秦人屡次侵晋,宜令河东诸邑宰,各组成团练甲伍,结寨于黄河岸口,轮番戍守。”赵盾还提议如戍守失利,就削夺邑宰的封地,并提出让魏邑首先带头戍守。灵公同意了赵盾的御秦办法,即招来魏邑之宰寿余,交代他组织团练,准备戍边。寿余对灵公说:“臣从未知军旅之事。况河上(指黄河之界)绵延百余里,处处可济,暴露军士,守之无益。”赵盾在旁大怒道:“小臣何敢挠吾大计?限汝三日内,取军籍呈报!若再抗违,当正军法!”寿余含怒回家,他向家人说明难以遵命戍守的情况,吩咐人收拾车马,准备投奔秦国。当天晚上,他闷闷不乐,索酒痛饮,因为饭食不干净,借故将厨师鞭打百余,扬言欲杀之。厨师瞅机会逃掉,至赵盾之府告发了寿余欲叛晋投秦之事,赵盾遂派韩厥率兵去抓捕寿余全家,韩厥故意放走寿余,将其妻子儿女全部擒获,关进狱中。寿余则连夜逃至秦国,向秦康公诉说了赵盾对他的迫害,秦康公遂将寿余留在了秦国。
寿余诈降计的实施,是晋人欺骗秦人的一出双簧剧。在剧目中,寿余扮演受逼迫含怨难申的叛逃者,赵盾、韩厥,乃至灵公则充当迫害和抓捕叛逃者的角色。双方按预定的计划配合默契,把剧目表演给他们以外的人们看,并想借观看者传达给秦国,向秦国送去寿余立场已经转变、与晋国交恶的信息。
晋人的这一双簧剧有两个特别的地方:第一,只有在寿余开始了叛逃行为,并且这一行动被赵盾获悉后,晋国才能去抓捕寿余,但按剧目要求,寿余的叛逃必须是背着赵盾秘密进行,使赵盾难以知道。根据这一矛盾的要求,剧目中特意安排了寿余酒后鞭打厨师,厨师含怒向赵盾告发寿余叛逃之密的情节。厨师看来是一个不知剧情的人物,为了让他解决剧目中的一个难题,寿余巧妙地利用其求生欲望和报复心理,刺激他告密于赵盾,这样就使剧目的表演合乎情理。告密情节的安排是把旁观者引入剧中,诱迫他完成剧中角色难以安排的情节,给“观众”增强剧目的真实感。鞭打厨师是双簧计中的计中之计,它使该双簧计体现出了极深的韬略。
第二,韩厥带兵去抓捕准备叛逃的寿余全家,如果这里真的将其全家抓获,后面的诈降就难以实施;但如果漏掉寿余之外的人物,就会给诈降计的完满实施带来麻烦,因而剧目安排韩厥只抓获寿余的妻子儿女,而有意放走寿余本人。剧目的困难不在于达到这一抓捕结果,而在于这一抓捕结果的实现要表演得合乎情理、天衣无缝,不把任何纰漏留给“观众”。通过这一高难度的双簧表演,晋人要抓捕扣留寿余的家小,以此作为对寿余的“迫害”,且免除后面用计的麻烦,同时又放走寿余本人,让这一“受害者”赴秦国用计。捕家小而放其本人,是该计具有难点的一个高明之处。
《列国志》据有关史载而演绎出的这一晋人诈秦的双簧计,含有对《三国演义》中“周瑜罚黄盖”一事的借鉴和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