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东周时代国人的心性智识
21769200000012

第12章 秦穆公“济河焚舟”

春秋时秦穆公支持大将孟明数次进攻东邻晋国,均被晋国军队打败,孟明在国内修政施民,练兵备战,立志报仇。《左传·文公三年》记载,前624 年四月,秦穆公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组织军队再次伐晋,秦军过了黄河后烧掉战船,一直攻取了今山西闻喜南及其近郊之地,兵锋锐不可当。晋人采取“秦师又至,将必辟(通“避”)之”(《左传·文公二年》)的既定政策,坚壁不出,避其锋芒。秦军于是大逞其志,自茅津(今山西平陆县西南古茅城南)渡河而南,在殽地为过去死亡于此的将士掩尸标记,大胜而还。

秦军渡过黄河后,焚烧船只,断绝后退之路,故意把士卒置于若不英勇向前,就会失败被杀的危险境地,使士卒除了向前杀敌外,别无生路可择,利用人类求生避死的本性,佐助作战士气的提高。

百余年后的军事理论家孙武对秦国这次伐晋中采用的“济河焚舟”的策略给予了极大的重视,将此方法比作“如登高而去其梯”。他总结这类作战方式说:“帅与之深入诸侯之地,而发其机,焚舟破釜,若驱群羊。”并指出这一策略方式的要害在于“聚三军之众,投之于险”。

孙武分析运用焚舟之策的合理性时指出:“凡为客之道,深则专,浅则散。”进入敌国作战的一般规律是:进入敌境越深,士兵越会心志专一;进入敌境越浅,军心越易涣散。如何稳固处于浅地的军心呢?孙武总结战争实践,提出了“无所往则固”的经验,在无路可走的情况下军心就会稳固。他进一步认为:“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把军队置于无路可走的绝境,士兵就会宁死不退,心志专一。

济河焚舟的做法实是一种“投之无所往”的策略方式。孙武对这种策略方式做了进一步的提升概括,凝练成了“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以上均自《孙子兵法·九地篇》)的兵法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