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西方将帅简说
21769100000043

第43章 约翰·丘吉尔

人物简介

约翰·丘吉尔(1650年-1722年),第一马尔博罗公爵,以裙带关系和英俊相貌爬上高位,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中大展神威,成为近代欧洲最出色的将领之一。

战争经历

约翰·丘吉尔与自己的祖父、多塞特郡的法律家、铁杆保皇派亦即丘吉尔家族有史可考的第一代祖先老约翰·丘吉尔同名。跟其他同时代的名将相比,马尔巴勒的出身可以说相当寒微。尤其是当时处于英国内战以后的克伦威尔护国政府时期,而老丘吉尔是一个保王党,家道已经败落。

马尔巴勒小时候家境相当贫穷,可能这就是他成名以后一贯吝啬的原因吧。据说马尔巴勒公爵在欧洲大陆打仗的时候,总是去部下将领那里用晚餐和社交,但是从来也不回请别人。由于温斯顿·丘吉尔与王室的密切关系,他的儿子约翰被安插到宫中,充当国王查理二世的听差;约翰的妹妹阿拉贝勒则在约克公爵夫人身边找了个差事,并作了她丈夫亦即国王的弟弟、后来成为英王詹姆斯二世的约克公爵的情妇,为约克公爵生了儿子菲茨詹姆斯(即使后来的法国元帅特威德河畔贝里克公爵)。依靠阿拉贝勒与约克公爵的亲密关系,约翰-丘吉尔在上流社会倍受青睐。也不可避免地引来不少嫉妒之人的闲言碎语,不过他总是能够用战场上的表现来证明自己。1762年,丘吉尔跟随约克公爵参加第三次英荷战争中的索尔湾海战,晋升上尉。

由于英国国内政治斗争激化,在国王的劝告下,约克公爵出奔荷兰。此时已晋升为英军上尉的约翰·丘吉尔随同约克公爵去荷兰政治避难。后又加入法国军队服役。1673年参与了法荷战争中路易十四御驾亲征的围攻马斯特里赫特之战,并以个人的英勇博得路易十四的赞赏。就在那次战役,大仲马笔下的英雄,国王的火枪队长达达尼昂(火枪手三部曲的主人公),在接受法国元帅权杖的同一刻中炮阵亡。而且后来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马尔巴勒和欧根最能干的对手,肖德·路易·埃克托尔·维拉尔元帅,也作为中级军官参加了这次战役。路易十四本人注意到了年轻的丘吉尔,国王陛下的评价是,此人虽然勇敢,但是过于沉湎于宫廷社交生活,是个小白脸式的人物,日后终难成大器。

理二世在与国会摊牌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胜利。他宣布解散国会;而议员们则目瞪口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便顺从了。约克公爵于1682年5月从荷兰流亡回到英国后,随同回国的约翰·丘吉尔自此后便顺风顺水,青云直上。他凭借自己同王室的关系以及聪明的大脑、英俊的外貌,努力在宫廷中活动,取悦于颇有权势的贵妇人,甚至和国王查理二世的情妇有染,以至于有一次被国王堵在情妇的卧室里,不得不跳窗逃走。据说后来国王得知真相,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哈哈大笑着对别人说:“我才不来怪他,他找情人恐怕是生活需要呢”。他和这些贵妇鬼混,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得到了不少好处。有的传记作者把他描述成一个野心勃勃、高傲而聪明的家伙,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惯会见风使舵,投机钻营,甚至使用阴谋,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惜。1674年,丘吉尔又以中校军衔回到欧洲大陆,在法军杜伦尼元帅手下,参加了杜伦尼平生军事艺术的杰作,1674-75年冬季战局。没有人知道日后马尔巴勒在多大程度上受益于在杜伦尼手下服役的经历。丘吉尔最终于1675年离开法军,因为作为一名英国军官,在法军中的晋升前景并不光明。回英国以后,他在公爵府中遇上了15岁的贵族小姐萨拉·詹宁斯。一位颇受公爵爱女安妮公主宠信的侍女,两人气味相投,于1677年不顾双方家长的反对秘密结婚。这位未来的马尔巴勒公爵夫人在宫廷中有不少关系,对日后马尔巴勒的升迁和解职,都有重要影响。1678年,英国开始与荷兰寻求和解,共同对付日益坐大的法国,丘吉尔奉派出使荷兰办理秘密外交,他在宫廷里锻炼出的外交手腕得到充分施展余地,并且结识了日后成为英国国王的奥兰治亲王威廉。

因为外交的成功,丘吉尔于1682年被封为男爵,1683年任命为皇家龙骑兵团长。1685年,他的保护人约克公爵即位,是为詹姆斯二世。觊觎王位的前国王查理二世的私生子蒙默斯公爵不甘失败而起兵。讨伐“篡位者”,为约翰-丘吉尔的飞黄腾达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丘吉尔勋爵率领着皇家骑兵和一个团的龙骑兵,投入了镇压叛乱的战争。在战斗中,约翰·丘吉尔展现了他的过人才能,他骁勇善战,指挥得当,打了不少胜仗,最终击溃了蒙默斯公爵的叛军。公爵本人也被捕获,继而被送上了断头台。由于辉煌的战功,约翰·丘吉尔被擢升为少将,又被封为男爵,从此上升到了贵族阶层。

但是就在三年之后发生的教派之争的“光荣革命”中,信奉新教的约翰-丘吉尔便站在了詹姆斯二世的对立面,转而支持被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迎请来的荷兰执政奥伦治亲王。当时,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二世企图借助法国的力量,在英国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统治,与国会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国会便借助信奉新教的奥伦治亲王,即詹姆斯二世的女婿威廉三世,带兵讨伐国王。时运不济的詹姆斯二世众叛亲离,就连国王的次女,安妮公主,都背叛了他。国王提升丘吉尔为中将,要他带兵抵抗,没想到丘吉尔也拥戴威廉,当时,由于亲信们的提醒,詹姆斯二世已经考虑要逮捕约翰·丘吉尔。十分警觉的约翰便在11月23日夜晚率领大约四百名军官和骑兵,逃离了皇家军队的营地,投入了新教阵营。威廉三世的军队得到了普遍支持,在向伦敦挺进的征途上节节胜利,终于将詹姆斯二世赶下王位并逼其逃往法国。第二年即1689年,国会宣布威廉三世和他的妻子玛丽二世为英国国王和女王。同时,国会通过了限制王权、扩大资产阶级权力的宪法性文件《权利法案》,从此在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由于这次政变没有酿成大规模内战,所以史称“不流血革命”或“光荣革命”。

威廉三世于1689年加冕时,器重丘吉尔的军事才能,任命他重新组建整个英格兰的陆军(不包括爱尔兰和苏格兰),并晋封为马尔巴罗伯爵。在随后英国与荷兰、奥地利对抗法国的帕拉亭王位继承战(九年战争)中,丘吉尔伯爵带兵在荷兰作战,但是1692年突然被解职,召回英国关进伦敦塔监狱,罪名是与流亡在法国的废王詹姆斯通信,阴谋叛国。所幸,此时英国王位确立的继承人,是王后的妹妹,安妮公主,也是詹姆斯二世的二女儿,而丘吉尔的妻子萨拉,恰好是安妮公主的闺中密友,靠了这层关系,丘吉尔只坐了5个月牢狱就被释放。1702年,威廉三世逝世;因无子嗣,便由安妮公主继位为英国女王。

历来颇受安妮女王宠信的约翰·丘吉尔与莎拉·杰宁斯夫妇更是春风得意,官运亨通。约翰·丘吉尔立即被安妮女王任命为国内外军队的总司令,并很快奔赴荷兰,又作为荷兰军队代理总司令,丘吉尔这时52岁,第一次独立指挥一个重要战场,没有大战的经验,也没有军事声望,基本上只有他自己才对自己的军事指挥艺术充满绝对的信心。马尔巴勒公爵是那个时代绝无仅有的具有真正攻势心灵的人物,他以迅速的机动见长,但他机动的目的,一贯是逼迫对手接受会战,在战场上打出决定性的成果。这跟那个时代流行的围城战、被动防御的军事思想大异其趣。但是这种超出历史时代的军事思想,不被当时大多数人所接受,所以战争开始的头两年,丘吉尔处于一种处处遭到掣肘的焦躁不安的状态。他指挥的是一支由英国、荷兰、德意志诸邦拼凑而成的联合军队,战略上、政治上矛盾重重。当时要指挥联军取胜几乎是一项不可能的任务,就连法国孔代亲王那样的名将,当年投靠西班牙,指挥西班牙、勃兰登堡和法国投石党联军的时候,都因为协调不畅而屡遭挫败,以致英雄无用武之地。1702年和1703年,丘吉尔不是没有机会打胜仗,他有6万联军在手,面对法国博福勒斯元帅指挥的6万法军,有过两次,丘吉尔以一系列的快速行军,切断法军的交通线,已经把博福勒斯逼近死角,眼看就能在战场上压倒对手,但是荷兰的国务代表(像是荷兰政府派出的监军的角色)却强烈反对会战,丘吉尔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法军从罗网中溜走。两年的战争,他所能作的,充其量只是把法军从列日、科隆、波恩几个要塞挤走而已。在别人看来,他的战绩已经很出色,1702年,当他回到英格兰之后,马上被封为马尔巴罗公爵,成为英国政界权倾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只有马尔巴勒自己清楚,荷兰人掣肘所放过的机会有多么可惜。

1703年,马尔巴罗重返欧洲大陆指挥“强大联盟”联军进行大陆战争,马尔巴勒已经注意到,荷兰凭借要塞工事死守,法军尼德兰战场的总司令换成了维勒洛依元帅也没有积极进攻的意思,荷兰战场暂时可以无恙,而奥地利本土却正面临着一个空前的危机。在法国正东和东南方向,法军阿尔萨斯军团,在塔拉尔德元帅指挥下,跟莱茵河流域巴登亲王指挥的奥地利和德意志诸邦联军对峙,而莱茵河东岸德意志腹地,法国的盟友巴伐利亚公爵,与穿越莱茵河和黑森林前来增援的法国马尔森元帅会合,实力大增,随时可以威胁奥地利的维也纳。虽然巴伐利亚和法国联军隔绝于德意志腹心,跟法国本土塔拉尔德元帅的阿尔萨斯军团隔着莱茵河和黑森林无法沟通,但是他们兵强马壮,不是奥地利独自能够应付得了的。而且巴登侯爵路德维希·威廉跟巴伐利亚公爵是多年来战场上的老战友,并肩作战,还是表亲,根本没有表现出积极作战的意思。

于是马尔巴勒大胆决定,要施展瞒天过海之计,撇下荷兰盟友,骗过法国敌人,率领本部人马,从荷兰千里跃进到南德意志,突然打击在巴伐利亚和马尔森元帅的身上,开辟一个全新的战局。这个战略计划构思之大胆,足以令任何当时的将领认为是疯狂之举。它的难度在于,首先要绝对秘密,不能惊动当面的法军,也不能让荷兰人知道。然后,还要由北向南穿越整个法国东部边境,把自己的后尾和侧翼,暴露给两到三个法国重兵集团。这种战略机动,一般的将领连想都不敢想,而马尔巴勒惊异地发现,奥地利的军事委员会主席欧根亲王在第一轮通信中,就不但理解这个计划,而且成为热心支持者。事实上,欧根亲王在1703年就已经着手,建立一个新的奥地利军团,准备对巴伐利亚作战了。马尔巴勒于是向英国和奥地利政府强烈要求,一旦他到达南德意志战场,不愿意与奥军莱茵战场总司令巴登一巴登伯爵合作,而点名要皇帝将欧根外派,与自己搭档。

1704年5月,马尔巴勒带领l万9千英国和德意志诸邦联军秘密出发长征,临走前,才通知荷兰方面。马尔巴勒上溯莱茵河南下,一路上都有事先安排好的补给站和休息地点,还安排了各股联军沿途与马尔巴勒会合,最后兵力达4万人。法军发现英军的行踪之后,惊疑不定,搞不懂英军的目的是阿尔萨斯,摩泽尔河,还是要虚晃一枪调开尼德兰战场的法军主力,因为英军始终都沿着莱茵河行军,随时可以把部队装船,顺流而下杀回尼德兰战场。维勒洛依元帅率法军,只敢慢慢地尾随马尔巴勒,塔拉尔德元帅的阿尔萨斯军团也不敢出动迎击,怕英军是为了入侵阿尔萨斯。马尔巴勒几乎走到莱茵河上游尽头,突然向东一转,消失在黑森林后面,完成了向巴伐利亚战场进军的战略转移,6月10日,马尔巴勒跟巴登亲王指挥的奥地利莱茵军团会合,也跟从维也纳赶到的欧根见了第一面。两位名将的第一次会面非常愉快,丝毫也没有伟大人物那种强烈的个性冲撞,相反,两个天才的军事家头脑几乎立刻就在对方身上找到了共鸣。

1704年8月13日,爆发布伦海姆之战,这是决定整个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命运的著名战役,也使得马尔巴勒和欧根两个人的名字,永久地载入欧洲最伟大名将的史册。

下午5点,联军的局部优势发挥了作用,法军战线中段被贯穿,5点半钟,塔拉尔德元帅本人被俘,其子阵亡,骑兵全线崩溃,步兵9个新兵营视死如归,保持方阵队形全部阵亡在战场上,至死未退却半步。布伦海姆村的法国精锐步兵被团团包围,l万法军投降,大多数团旗在投降之前被烧毁。法军元气大伤,5万6千人中,损失3万4千,其中包括1万4千俘虏。联军死伤1万4千人,缴获100门大炮和129面团旗,战利品中,甚至还包括34马车的随营法国妇女,她们并非随营家眷,是做什么的,双方心里都清楚,相信联军士兵一定都羡慕法国军队的浪漫。英国安妮女王8天以后接到军中信使马不停蹄送来的消息,马尔巴勒在一张便条上潦草地写道“塔拉尔德元帅现在在我的马车里”。

这场会战,集中体现马尔巴勒的作战风格,在看似蛮干的正面强攻中打出节奏,调动对手,然后看准时机,一击奏效。欧根和马尔巴勒配合默契,第一次合作,就奠定了整个战争的胜局。巴伐利亚全境被占领,选帝侯成了流亡者,法国宫廷也彻底放弃了胜利的希望。尽管此战之后,战争又进行了8年多,其间颇多起起落落,但是路易十四战斗的唯一目的,其实只是争取一个比较有利的和平条件而已。可以说,西班牙王位继承战是整个欧洲势力均衡的关键,而布伦海姆会战,则是决定这场战争结局的枢纽。

马尔巴罗因这次辉煌胜利而得到了安妮女王的巨额赏赐,女王赐给他伍德斯托克地区封地数千英亩,赏金50万英镑,为他修建豪华的宫殿。为纪念马尔巴罗公爵的丰功伟绩,这座据说比皇宫还漂亮的精美华丽的宫殿被命名为布伦海姆宫。此外,德国皇帝赐予马尔巴罗公爵“罗马帝国公”的称号,直到今天,马尔巴罗公爵的子孙还可以享用这个称号。

布伦海姆大捷之后的若干年里,马尔巴罗仍多次率领“强大联盟”联军对法作战,先后又取得了拉米伊、奥德纳德和莫拉克等战役的重大胜利。“他统帅‘强大联盟’的军队转战十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在战争史上实为空前之奇观。”

1711年下院指控他滥用公款,被免职后侨居国外。1714年回国,积极参与迎立汉诺威王朝英王乔治一世,再度受重用。1716年因病引退。马尔巴罗公爵的晚景较为凄惨,在长期遭受因中风引起的瘫痪折磨后,他于1722年在布伦海姆的家中病逝。约翰·丘吉尔的两个儿子早夭,马尔博罗公爵爵位起先为其长女亨瑞埃塔继承,之后约翰·丘吉尔次女安妮的次子查尔斯·斯宾塞成为马尔博罗公爵三世。查尔斯·斯宾塞之长孙乔治·斯宾塞对祖先的英名就这样湮灭深感不安,他向英国王室讨了一纸敕令,改姓复姓斯宾塞·丘吉尔。温斯顿-丘吉尔和戴安娜王妃都是约翰·丘吉尔的后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