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史记故事简读
21764500000032

第32章 中国文化的一大宗师——老子

龙一般的神秘人物

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正拱起双手,和另一位较为年轻的人道别。老者道别之后,随即转身,宛如乘云一般,轻巧潇洒地返回屋中。那较为年轻的人,望着老者离去的身影隐没在门内暗处以后,才带着身边的弟子,恭敬地离去。走着走着,那人忽然轻声一叹,对着围绕在自己身边的弟子说:“唉!鸟儿,我知道它们能飞翔;鱼儿,我知道它们会游水;兽类,我知道它们会奔跑。对于会跑的,可以用网子去捉;会游的,可以用钓线去钓;会飞的,可以用矰(赠音“矰”,是一种用绳子系住尾端的短箭,可用于射飞鸟)去射,这些我们都可以掌握得住。至于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听说它能乘着风云,直上九霄云外。今日我拜见了老子,方才知道,他简直就像是神龙一般,深不可测啊!”

原来,这位发出喟叹的人,便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而那位让孔子发出感叹的老者,便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后来被道教尊奉为创始人的神人——老子。这件“孔子问礼于老子”的历史事件,被后世人引为一段佳话。因为孔子是儒学的重要开拓者,老子则为道家的代表思想家之一,两人的相会,代表了中国最重要的两种文化精神,在当时的一种交流与激荡。因此,无论其是否真实,都是一件让人深觉感动的事件。

老子的身份,一直是个谜团。《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谓其为楚国苦县人(苦县在今河南省鹿邑县),曾担任周室的守藏史,类似今日图书馆管理员的职务。他的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未必能成为显学。不过后人喜欢附会,便在老子身上加上了许多的传说,使他的生平更加的神秘难测。甚至到了后来,老子更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本土宗教——道教的创始人了。

孔子问礼于老子

不过西汉武帝之时,老子并没有被神话化得如此严重,因此司马迁的《史记》之中,并没有关于老子神异之事的记载,只载有孔子向老子求教的事件。当时孔子携着众弟子,正好来到东周的首都洛邑,便向当地伟大贤人老子的住处而去。到了老子的居处以后,一千人即立在屋子前面,向老子请求接见。

老子向往清静,突然面对着一群“不速之客”,实在有点儿不知所措。不过老子没有怠慢,马上走出门外,对这群人问道:“请问各位,有何事指教?”

为首的孔子见到门前的老者清雅脱俗,料想就是老子,便上前恭敬地说:“晚辈乃鲁国孔丘,路经洛邑,想求教李耳先生(相传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望先生不吝赐教。”

老子不喜繁文缛节,因此对孔子呵呵一笑,答道:“先生言重了,我没有什么能教导您的。不过您若是不嫌舍下简陋,倒是可以彼此闲聊切磋一番,聊以消遣时日。”

孔子平日拘谨惯了,遇到老子这样坦荡的态度,倒是有点向往而出神了起来。不过他赶忙振作心神,道了声谢,吩咐众弟子依着礼数,向老子问候,然后才进入老子的居处。

虽然老子的态度非常随和,但孔子仍是依循着礼仪行事,一举一动都不敢逾矩,因此显得十分拘束。两人在屋中谈了一阵,老子便觉得孔子太过严肃,十分无味,于是就对孔子问道:“您千里而来,想要向我讨教所谓的‘礼’,是吧?那么我请问您,您所说的‘礼’,是根据什么而说的呢?”

孔子一怔,随即回答:“大抵是先圣周公‘制礼作乐’而来。”

老子点了点头,说道:“那就是了。您所谈论的‘礼’,制订它的人早已烟消云散了,只剩下他的言论还留在世上而已。那么您现在所凭借的,不过是前人的骨骸罢了,不是吗?”

孔子又怔了一下,背脊突然感受到一阵凉意。老子继续说道:“还有,君子若遇到适当的时候就出仕为官,若遇到不适当的时机,就隐居起来。您现在这样汲汲营营,是不是有违圣人之道?”

一颗豆大的汗粒,忽然从孔子的额头上滑下,顺着鼻梁流到鼻尖,并在那里汇聚成一滴水珠,垂在鼻头两孔之间。孔子不好意思伸手将它拭去,偏偏那汗珠又抵死不愿自己落下,竟就这样卡在孔子的鼻头上,和孔子僵持着,令他尴尬不已。老子见到孔子的窘样,不忍让他太过难堪,便借故转头做些琐事,好让孔子有机会处理掉那恼人的汗珠。但是孔子毕竟是一代宗师,不愿以趁人不注意时用手抹汗此一有违光明之道的行为摆脱困境,便仍僵坐不动,静待“转机”。果然过不多时,便另有一滴冷汗出现,并随原路而下。等到这第二滴汗珠再流到鼻尖、两股汇成一道而滴下之时,方才解决了鼻头汗珠汇聚的难堪处境。

这一情景,仍旧是落人了老子的眼中。对于孔子的食古不化,老子实在无可奈何。于是,老子微微地摇了摇头,对孔子说:“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总是将货物深藏起来,却表现得像是什么都没有一样;君子虽然具有极大的德行,仍会在外表上表现得像是很驽钝的样子。所以,把您身上的骄气和多欲之气,通通都去除掉吧!把您身上的派头和过高的志向,也一起去掉吧!这些东西,对您是一点好处都没有啊!”

老子的一席话,说得孔子开始感到有点儿无地自容起来。老子轻吁一声,说道:“我所能提供给您参考的,就是这样子了。望您好生考虑一番,才不至于枉费了您此次千里远行的辛劳付出。”

老子意味深长地看着孔子,一副愿君多思量的神态。孔子知道此行已不会再多有收获了,便率众起身告辞,离开老子的居处。在归途上,孔子发出前面提到的感叹。不过从日后儒道分立、且儒者常被讥为“酸腐”的情形看来,老子所给的指导,大概没有在孔子身上收到什么成效……千古名著《道德经》

老子在洛邑住了很久,只见到诸侯凌夷、周室不断衰微的情势。于是他深觉天下乱象纷起,实无足堪留恋之处。因此,老子骑上一头青牛,轻衣而出,离开了洛邑。

行至边关之处(《史记·老庄申韩列传》书“至关”,而未明言关名为何。故一说为大散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西南;另一说为函谷关,在今河南省灵宝县东北),老子正准备出关时,忽然后方尘土飞扬,似乎有一阵马蹄之声逐渐趋近。老子回头一看,见到一位武官带着几名部下,策马赶了上来。武官到了老子身后不远处时,立刻跳下马背,对着老子拱手说道:“先生,在下是守关的关将,素来钦服您的学说。现在听说您将要退隐了,想要求您一事。”

老子没有搭腔,武官便继续说道:“您隐居之后,在下便再也听不到您的学说了。因此,想请您勉为其难地为在下写本大作,以供在下时时奉读,好吗?”

老子见那关将诚意十足,便答应了他的请求,留在边关数日,等书完成之后再走。没过多久,老子便完成了名贯千古的名著《道德经》。洋洋洒洒五千言,分上、下两篇,字字精辟,寓大义于微言之中。《道德经》写就之后,老子为免关将设宴款待,或另求他事、多增烦恼,便径自离开了边关。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见过老子的身影。《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老子有一子,名为李宗,后来成为魏国的将领,被封于段干(段干时为魏邑,其地约在今山西省境内,但确切地点不详。一说为在今安邑县,另一说则在芮城县)。到了西汉之时,老子的后代亦有数人在汉朝为官。

传说老子善于益气养生,因此活了一两百岁以上。到了东汉之时,道教的创始人张陵,托言于老子,益发将其神化。最后,老子便成了道教名义上的始祖了。

清静无为的生活意境

老子的学说,强调“自隐无名”,追求清静无为的生活,避免人生受到声色、名利这些扰人的事物纠缠。虽然他也有许多的政治思想,诸如“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主张,但对于实际事物上较有贡献的部分,仍是他在哲理上、精神上所留给中国人民的清远思想。

虽然有人会指责老子的态度过于消极,不能使社会进步,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子的无为学说仍旧带给许多不满于现状的士人一个可堪慰藉的心灵避风港。无为的意境,也成为隐士们所追求的最大目标。其实,在汲汲于名利的生活竞争中,如果有时能够放慢一下步调,享受一下闲适的生活,不但可以舒缓紧张的心情,从积极面来说,甚至也能收到为未来的冲刺提供储备精力以待再次加速的效果。所以,偶尔来点清静无为的生活,对自己的人生,实在是利大于害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