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现代卷)
21762700000017

第17章 新凤霞 评剧创新派,妙手著文章

一 幼年被拐自创腔调

新凤霞(1927-1998),评剧新派创始人。原名杨淑敏。祖籍江苏。6岁学京剧,12岁学评剧,14岁任主演。新中国成立后,她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乾坤带》《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等几十出剧目,其中的《花为媒》等成为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她偏瘫以后,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等书籍;作为国画大师齐白石的弟子,她还是一名很有成就的画家。

新凤霞1927年出身于一户贫民家庭。后来,由人贩子卖到天津,落到一户姓杨的贫苦人家,她的生身父母成了一个谜,养父养母成了她的亲人,在她心里他们就是自己的生身父母。

那时的女孩很少有名字,大家都叫她“小女儿”,后来有一天,一只小鸟飞进屋里,家人认为吉祥,便给起名叫“凤”,“凤”就是新凤霞的名字了。

新凤霞的二伯父和堂姐姐都是贫苦艺人,二伯父是京剧琴师,会拉大弦、二胡,弹三弦;堂姐叫杨金香,唱京剧刀马花旦,是个好演员。新凤霞从6岁开始,跟堂姐去戏园子学戏、练功。她有演戏的天赋,很快就能登台演出了。她渐渐地对大家喊她“小凤”听着不顺耳,希望别人叫她“大凤”,大总比小好。堂姐提议给她起个艺名,她很高兴,姐俩最后商定就叫杨金凤。父亲忠厚耿直,他不喜欢二伯父一家人。当知道女儿有了艺名,非常生气,认为这是败坏门风。生气也没辙,不唱戏又有什么别的出路呢?

13岁时,新凤霞开始拜王仙舫、邓砚臣、张福堂等学评剧。因为跟堂姐学过京剧,有戏剧基础,很快上台演出了,15岁后担任主角。她主演了《乌龙院》《女侠红蝴蝶》《可怜的秋香》《双婚配》《三笑点秋香》等剧目。一天,师父对她说:“你应该起个艺名了。”师姐师妹中有新红霞、新艳霞、新翠霞等带霞字的,师傅给起了新凤霞的名字。从此,新凤霞在天津、上海、济南、秦皇岛等地声名鹊起,直到成为“评剧皇后”。

1949年新凤霞从唐山来到北平,迎接新中国成立。她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在欢庆的人群中打腰鼓、扭秧歌。她在妇女讲习班听邓颖超、蔡畅等讲述妇女解放的故事,眼界大开,思想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新中国成立后,新凤霞应聘至天桥万盛轩演出。那时的天桥还是个“下九流”的地方,矮小破旧的戏园子很多,一些地痞流氓活动猖獗,外号“皇上”“阎王”的恶霸势力很大,万胜轩里也有恶霸班主,演员还受着剥削。那时也没有作家给演员写剧本,导演排戏也就是写个提纲,演员根据提纲分场内容,上台即兴表演,临场发挥。在新歌剧的影响下,新凤霞想演一个解放区新型妇女形象,她找到市妇联主席张小梅说明想法,张小梅给她推荐了一个说书本子《刘巧团圆》,她们按照过去的老办法列提纲排练《刘巧儿》,新凤霞演刘巧儿。演员们通过长期的舞台合作,彼此演唱的习惯和方法都很熟悉,配合默契。乐队对每个演员的一抬手一举足也很清楚,演员的一招一式,乐队就配合相应的锣鼓点子,一张嘴就知道唱什么曲牌。新凤霞饰演的刘巧儿在剧中是主要角色,她的唱、念、做、打成为重头戏。身穿绿袄红裤的巧儿小碎步上场,端着——笸箩白线,走到炕边,放下笸箩。上炕的动作细腻而有特色:一腿先跪在炕沿,另一条腿爬上去;双腿跪好,双手扶炕,两脚磕打那双鞋,农村妇女上炕不脱鞋都是这个动作。她的每个动作都传神到位,她的唱功更是引得观众叫好。

1959年,《刘巧儿》进行了重排,有了正式的剧本,服装、美工等都精心设计,也有了布景。经过反复排练,一个全新的《刘巧儿》呈现在观众面前,风靡全国。新凤霞成功地塑造了刘巧儿的艺术形象,并创造了独特的评剧疙瘩腔唱法。人们通过《刘巧儿》知道了新凤霞,她的名字也走进了千家万户。

至今,人们耳畔还回响着那轻松欢快的唱段:

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我怎能嫁他呀。我的爹在区上已经把亲退呀,这一回我可要自己找婆家呀!上一次劳模会上我爱上人一个呀,他的名字叫赵振华,都选他做模范,人人都把他夸呀……

随后,新凤霞把鲁迅小说《祝福》改编成评剧《祥林嫂》,她成功地塑造了在封建社会受尽摧残迫害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艺术形象,她的唱腔艺术又进一步提高,展现出更深层次的艺术魅力,丰富发展了新派演唱艺术,受到广大评剧观众的喜爱。

二 戏戏有特色戏戏不重复

前门到西单应该是近在咫尺,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前门外”和“城里头”却是城里城外截然不同,尤其在演艺界,两者有着天壤之别,等级差别很大。似乎天桥的演员演的都是下里巴人,城里的大剧院演的都是阳春白雪。所以,天桥的演员要到城里大戏院演出唱戏是很难的。一次临时救场,新凤霞登上了西单长安大戏院的舞台。第一次登上大雅之堂的新凤霞以她高超的演技和独特的唱腔征服了观众,台下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剧场经理深感意外,天桥也有出类拔萃的演员!从此,新凤霞从城外冲进了城内,舞台从“天桥”变成了“长安”。

有一件事让她难忘。她发现城里的观众也喜欢听她创造的“疙瘩腔”。每次她用疙瘩腔演唱,台下的掌声不断。在一场演出中,她的疙瘩腔刚一亮出来,观众们的掌声立刻雷鸣般响起,她的情绪也调动起来了,一场戏用了五次疙瘩腔,台下的掌声接连不断,她也非常得意,观众的掌声代表了她受欢迎的程度。

演出后,她兴致勃勃地走出剧场,一位扫地的场务员亲切地和她打招呼。她说:“您忙呐?辛苦啦。您看我今天唱得行吗?”场务员是位直性子,真诚地说:“您这疙瘩腔真是唱绝了。就是唱得太多了,新老板,再好的东西也不能这么卖呀,您忘啦,这艺尽人缘散呀!”

新凤霞顿时一惊,脸上有点挂不住了,这道理是很简单的,自己一激动就把什么都忘到脑后了!她对场务员说:“您的提醒太重要了,我这辈子也忘不了您这句话。”场务员觉得说过了头,不好意思地说:“我也是瞎说,您新老板和气,要是别人我也管不着。”

事后,新凤霞说过,那位服务员的话太重要了,演戏不能以为观众叫好就对了,还要注重特色,注重创新。一味走老路,最终没出路。于是,她给自己立下原则:一戏一招,戏戏有特色,戏戏不重复。

本着有特色、不重复的原则,新凤霞和音乐工作者大胆创新,创造了很多新板式和新曲调。她主演的评剧《乾坤带》,在唱腔方面有明显的提升和突破,创作演唱了凡字调大慢板。剧中几大段核心唱段体现了演唱者的极高功力,该剧被誉为评剧经典剧目。在《无双传》中,新凤霞创作演唱了反调大慢板;在《春香传》《金沙江畔》《三看御妹》《调风月》《六十年的变迁》中,分别创作演唱了三拍子调、格登调、降香调、蜻蜓调、送子调……这些创新极大地丰富了评剧的唱腔艺术,推动了评剧艺术的发展与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新凤霞主演了《志愿军的未婚妻》《会计姑娘》《乾坤带》《杨乃武与小白菜》《凤还巢》《三看御妹》《花为媒》《杨三姐告状》《阮文追》等几十出剧目,其中的《花为媒》等成为新派艺术的经典之作。她成功塑造了刘巧儿、祥林嫂、春香、银屏公主、珠玛、无双、小白菜、燕燕、张五可等艺术形象,为评剧艺术谱写了绚丽的篇章,为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艺术遗产。

三 惊人毅力开拓进取

1957年,新凤霞和爱人吴祖光都被打成右派,他们在北京东单的四合院被强占。1964年,新凤霞在完成戏剧电影《花为媒》之后,舞台生涯结束,此后再没有登台演出。这一年,她年仅38岁。“文革”中夫妇二人都受到严重的迫害。新凤霞被剥夺了做演员的权力,成了任人驱使、叱骂、欺辱的对象,别人演戏,她成了前后台的杂役。一次,中国评剧院的造反派在大院开批斗会,被打倒的各类“专政对象”跪了一圈,一声令下,乱棍齐挥,新凤霞重重地挨了一棍,她本能地看了一眼,这下激怒了那位打人者,他把新凤霞单独拉出来毒打,她的左膝半月板受了重伤。1975年,她因脑血栓发病导致左半身偏瘫。1979年,新凤霞才得到彻底的平反。

为了事业的传承和评剧的发展,她拖着病残的身体,坐在轮椅上给弟子们说戏、指导、示范,把自己对评剧的理解、感悟和想法传给她们,培养出谷文月、刘秀荣、王曼玲、赵三凤、戴月琴、高闯等高徒,她们成了新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她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评剧事业。

自从离开舞台后,新凤霞开始写作和绘画,她和爱人“抢”家中的大书桌,书桌上堆着她写的回忆文章,满屋都是她画的荔枝、扶桑花。她酷爱泼墨作画,她虽告别了评剧舞台,但仍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相信自己在绘画方面会有所成就,因为她不能辜负齐白石大师的栽培,作为亲传弟子她不能给大师丢脸。

新凤霞从小就对绘画很感兴趣,绣戏衣、绣枕头等都是自己画花样。新中国成立初,他们家也买过不少齐白石老人的画,很多都是精品。买画是爱人吴祖光的一大嗜好,吴祖光的父亲吴瀛也是著名的书画家,故宫里都藏有他的墨迹。他天天在家里画画,新凤霞耳濡目染,无形中受到艺术的熏陶。还有一个得天独厚的条件:他们家经常是画家群集,张光宇、张正宇、徐悲鸿、黄永玉、丁聪、郁风、黄苗子、尹瘦石、叶浅予、潘絜兹等著名画家都是她和爱人吴祖光的朋友,常来家里画画聚会,他们对新凤霞给予很多指点,她得到很多真传。

拜师齐白石源于一次聚会。新中国成立初期,爱人和她商量在家里举行一次“敬老”宴会,请的客人是齐白石、于非闇、欧阳予倩、梅兰芳、夏衍、老舍、阳翰笙、洪深、蔡楚生等老人,包括年轻一点的于伶、陈白尘等。同院的盛家伦、黄苗子和郁风夫妇也以主人身份参加宴请。

白石老人和大家打完招呼,拉着新凤霞的手目不转睛地看她,别人提醒说别总这么看着,老人不高兴了,说:“我这么大年纪了,为什么不能看她?她生得好看。”新凤霞解围说:“您看吧,我是演员,我不怕人看。”黄苗子夫妇说:“老师喜欢凤霞,就收她做干女儿吧。”老人高兴了,当场她就给干爹行礼,此后,新凤霞做了白石老人的干女儿并拜师学画。白石老人耐心地教她画画,告诉她似像非像才是艺术,指点她如何画梅,如何画藤,告诉她怎样布局、构图……后来,新凤霞创作了很多清新淡雅的绘画作品,成为一名很有成就的画家。

新凤霞不甘寂寞,不愿做个碌碌无为的人,她的腿脚不便,但脑子还灵活,右手还活动自如,她要用自己手中的笔,记录下自己所走过的坎坷人生路程和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坚强的毅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坚持写作,创作出版了《新凤霞回忆文丛》(四卷)《人缘》《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舞台上下》《少年时》《新凤霞卖艺记》《我和皇帝溥仪》《发愁》《以苦为乐》《艺术生涯》《我当小演员的时候》《我与吴祖光》《绝唱》《恩犬》《新凤霞的回忆》《新凤霞说戏》等书籍,约四百万字。这些作品展示了她演艺生涯丰富多彩的成就和酸甜苦辣的奋斗历程,是一幅壮丽的人生画卷。

四 相濡以沫演绎经典爱情

关于新凤霞和吴祖光的婚姻与爱情故事,新凤霞曾写了《我与吴祖光》一书,在《新凤霞回忆录》中也有相关介绍,《吴祖光回忆录》中也涉及这方面的一些内容,下面做一些内容的摘述。

新凤霞与吴祖光的认识是作家老舍从中牵线,老舍为成就这一对姻缘可谓没少费心。两人认识后,吴祖光很忙,他在文化部电影局工作,很少和新凤霞见面。新凤霞是北京首都实验评剧团的团长和主要演员,团里的一切事都要经过她处理。他们都没有时间去谈情说爱。

吴祖光对新凤霞说,先打好事业基础,结婚的事情可往后推推。但想不到反对的人在明里暗里说他们坏话:新凤霞有一大家人,父母、弟弟、妹妹七八口人,都要靠她养活,她不识字,父母也都是文盲,吴祖光闯进这个家,可是自找麻烦;没有共同语言,唱戏的家庭,太俗气。吴祖光是书香门第,怎么能跟这样的艺人在一起生活?也有人劝新凤霞,不要上当,吴祖光能跟你长久吗?别叫他耍了,哭都来不及……

但是棒打鸳鸯不散,两人还是走到了一起。

1951年,新凤霞结婚那天,穿上了一件紫色旗袍,一件灰色绒小背心,黑色半高跟鞋。吴祖光穿着一身从香港带回来的蓝色西装,白衬衫,系着红花领带。结婚场面很大,在南河沿北京市政协文化俱乐部的大厅举行鸡尾酒会,自助餐,男方主婚人欧阳予倩,女方主婚人老舍,证婚人阳翰笙。文艺界、电影界的专家学者来了很多,老一辈不少人也都来了。戏曲界来的人更多,从北京城南天桥到其他各大剧院都有人参加。

结婚后,日子过得甜蜜、温馨。然而这样的生活过了没多久,便到了1957年。吴祖光被打成“反革命”,去了北大荒,新凤霞和婆婆一起拉扯着三个孩子。新凤霞一直记得吴祖光对她说的话:“对你一生负责。”

三年北大荒生活结束后,整个家庭又回到了温馨。但这样的日子不长,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十年浩劫降临了。新凤霞也因跟丈夫有“反革命串联”的罪名被痛打、批斗。她本来有胃病,有一天早晨还吐了血;她的高血压病发作了,受过风寒的左肩背疼痛,加上有病不许休息,导致了她左半身瘫痪,从此,新凤霞彻底告别了舞台,却以坚强的毅力写作和绘画。

吴祖光一边照顾新凤霞的生活,一边鼓励她写作。吴祖光曾这样说:“她是我的妻子,我曾鼓励过她识字、读书,但是在短短的十几年取得这样丰硕的成果,实在是我始料不及的,深深感到这是个‘异数’,新凤霞大可列入行传。”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中,吴祖光一直遵循着当初的承诺:“对你一生负责。”

新凤霞的女儿吴霜这样说过:“多少年里,有不少和我父母熟悉的人们在心里未必觉得我爸爸和妈妈的婚姻是那么的适合。并且他们可能从一开始就会觉得这段婚姻有可能会半途而终,就像许多同类的婚姻那样……但是几十年过去了,许多人认为可能会发生的事情没有发生,两个南辕北辙的人殊途同归,在人们的一路祝福声中稳步前行,最终走向生命终点。”

1998年4月12日,著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在江苏省常州市逝世,享年71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