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华女杰(古代卷)
21762600000020

第20章 唐赛儿 叱咤风云的义军领袖

一“佛母”唐赛儿

唐赛儿,山东滨州蒲台县人,明初农民起义军领袖。生于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卒年不详。明永乐十八年,即公元1420年,唐赛儿利用白莲教首领的地位,在益都(今山东青州)卸石棚寨率教众起义。随后,各地响应,震动京师,给明王朝以沉重打击。六个月后,起义不幸失败,唐赛儿在教众的掩护下,逃脱官兵的追捕,下落不知所终。

公元1399年,唐赛儿出生于山东蒲台(今滨州)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父母之所以给她取名“赛儿”,是希望她长大后胜过男子,为家族争光。

山东历来尚武,唐赛儿家乡的民众自古就有练武的习俗。唐赛儿的父亲就是个武学爱好者,所以,从小唐赛儿便跟随父亲习武。随着年龄的增长,聪明伶俐的唐赛儿,武功越来越高,翻墙如履平地,射箭百发百中。父亲暗暗欣喜,为有这样的女儿感到自豪。

传说唐赛儿相貌非常漂亮,四邻八乡的人纷纷上门提亲。也许是因为自小练武的缘故,唐赛儿的性子非常倔强。她要的丈夫必须是与她同年同月同日生才行,父亲无奈,只好依了她。

后来,有一个济州(今济宁)的青年林三流落到了蒲台。林三聪明机巧,还与唐赛儿是同年同月同日所生。唐赛儿非常喜欢林三,两人结成了夫妻。婚后,夫妻相亲相爱,远近乡亲,无不艳羡。

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在北京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同时,为了供养京师官员及军队,又组织大量人力修浚运河,重开会通河,以便南粮北运。山东先后有十余万民众被征调服役,唐赛儿的父亲便在其中。唐赛儿从小家境贫寒,全靠父母辛勤劳作,维持生计。父亲被征调之后,家里立即陷入困顿。父亲走后不久,唐赛儿的母亲就因病无钱医治去世。

屋漏偏逢连夜雨。永乐年间,山东又连续发生水旱灾害,粮食收成不好,百姓吃树皮、草根,苟延生存,但官府仍然“徭役不休,征敛不息”,百姓陷入绝境。为了生存,唐赛儿的丈夫林三和其他乡民聚到官府讨要粮食。谁知官府非但不给,反而派兵抓人,林三被抓入大牢,折磨而死。

丈夫死后,唐赛儿万分伤心。她“少好诵佛经,自称‘佛母’”,丈夫去世后便“削发为尼”,“以其教施于村里”。这个“教”,指的是白莲教。白莲教的教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两种互相斗争的势力,叫做明暗两宗。明就是光明,它代表善良和真理;暗就是黑暗,它代表罪恶与不合理。教徒们侍奉和信仰的“无生老母”,就代表着光明,她要度化尘世的儿女返归天界,免遭劫难。唐赛儿自称“佛母”,实际上就是自称“无生老母”。唐赛儿到处宣传男女众生平等,以烧香、诵经的形式,使民众对白莲教“无生老母”笃信和崇拜。

为了适应乡亲白天劳动的实际情况,唐赛儿多是“夜聚晓散”,愿意入教的人不受任何限制,不分贫富、性别、年龄,男女老少只要愿意,均可加入。

在唐赛儿的努力下,各地贫苦百姓纷纷入教。除蒲台之外,在益都、安州、诸城、莒州、即墨、寿光等州县,唐赛儿也发展了大量的白莲教众。史载当时“妖徒转盛至数万”,一时之间,唐赛儿声名四播,教徒们都相信她就是救民于困厄的“佛母”。

有一次,唐赛儿为丈夫扫墓归来,路过一个山麓,见石头缝隙露出一角石匣,取出一看,石盒中藏有宝剑仙书。唐赛儿“取书究习,遂通晓诸术。剑亦神物,唐能用之”。消息传开,越传越玄,教徒之间竟传唐赛儿能“役鬼神,剪纸作人马相战斗”。也就是说,唐赛儿精通法术,能够撒豆成兵,剪纸成人。于是,教徒们更加深信唐赛儿就是白莲教的“佛母”转世,是来拯救苦难的芸芸众生的。

其实,上述“宝剑仙书”传说,是唐赛儿和她的心腹信徒出于起义斗争的需要,精心编造出来的,目的是增强教徒起义的信心。

二 揭竿而起,怒斩来使

在传教中,唐赛儿发现在蒲台县城以南二百多里的益都县境内(现为杨集、朱崖两乡镇的交界处),有一个古代的卸石棚寨,峰高七八百米,四面是绝壁,易守难攻,这里又处于诸城、安丘、莒州、寿光等地的中心,便于各地教众前来会合,于是将此作为起事地点。随后,唐赛儿下令各地教众秘密向卸石棚寨集中,数日之间,集中教众数千人。

公元1420年春,唐赛儿在卸石棚寨正式起义。

唐赛儿起义后,明政府急令青州卫都指挥使高凤包围卸石棚寨,企图消灭起义军。高凤督军急匆匆开到卸石棚寨,企图休整数日,发动攻击。唐赛儿乘明军初来乍到,立足未稳,于夜间突然发动袭击,将高凤等人当场击毙,并把处于混乱状态的明军歼灭。

初战告捷,起义军声威大震。唐赛儿以卸石棚寨为根据地,分兵出击,不久又占领了莒州、即墨等县城。每占领一地,即打开粮仓,赈济灾民,给官府和豪绅以沉重打击。青州以东的各地民众纷纷响应起义,像唐赛儿那样,“毁官衙,烧仓库”,开仓济贫。有些地区起义后,义军向卸石棚寨集中,归附唐赛儿,唐赛儿的义军很快扩充到2万多人。有些地区的义军推举自己的首领,占山据寨,准备和前来镇压的官军展开长期斗争。于是,在唐赛儿的影响下,益都、诸城、安丘、莒州、胶州等州县先后出现了十几支义军。这样,形成了以卸石棚寨为中心的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的局面。

唐赛儿起义爆发后,一份份告急文书传到京师,引起京师强烈震动。为了控制局面,永乐皇帝朱棣从京城派出了一名朝廷大臣前往卸石棚寨,进行招安。为了表示与官府对抗到底的决心,当着各路义军首领的面,唐赛儿斩杀了皇帝派来的招安特使。

永乐皇帝朱棣闻知唐赛儿不但拒不受降,反而斩杀招安特使,大怒之下,从京城派出安远侯柳升为总兵官、都指挥刘忠为副总兵官,带领京营兵马,昼夜兼程,前往镇压。

三 寨中食尽,诈降取胜

不久,柳升、刘忠大军抵达益都,包围了卸石棚寨。

柳升是明朝初年著名的功臣,他曾南平交趾,东破倭寇,北御蒙古,因战功累累被封为安远侯。面对唐赛儿领导的起义军,柳升狂妄自大,认为“小小贼寇,不日即可平定”,根本不把农民军放在眼里。

卸石棚寨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柳升决定暂不攻寨,只是团团围困,等到寨中粮草断绝,再实施强攻。

果然,半个月之后,卸石棚寨粮草耗尽。唐赛儿决定利用柳升骄横轻敌的弱点,突围出去。为此,唐赛儿派人假扮奸细,来到明军大营,密告柳升“寨中食尽,并且无水”,并说唐赛儿决定从东寨门突围取水。柳升信以为真,下令集中兵力,扼守东门,截杀突围取水的起义军。柳升令副总兵官刘忠留守原地,自己率主力到东门外埋伏。看见明军主力调走,唐赛儿集中兵力,趁着月黑风高,向防御薄弱的敌营发起突袭,打得敌军晕头转向,仓皇逃窜。深夜二更时,攻破敌营,杀死副总兵官刘忠。天亮后,柳升得知中计,急急忙忙带大队人马前来救援,但起义军早已突围而出,不知去向。

得知战功卓著的柳升居然中了唐赛儿的计,被唐赛儿安全脱逃,永乐皇帝朱棣大为震怒,下诏将柳升逮捕下狱,并以“纵贼为乱不言”的罪名,把山东布政使、参议、按察使、按察副使、佥事和出现起义的郡县官吏,统统处死。

四 隐匿民间,不知所终

唐赛儿成功逃脱柳升大军对卸石棚寨的围困之时,其部将所率领的其他义军也与明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其中以安丘城的战斗最为激烈。当时,安丘、莒州、即墨三地起义军一万余人围攻安丘城,安丘城知县张旟、县丞马捴指挥守城明军拼死抵抗。义军久攻不下,各地义军纷纷增援,誓要夺取安丘城。眼看义军就要攻占安丘,原在山东沿海负责防备倭寇的大将军卫青率劲旅赶到,义军腹背受敌,死伤两千多人,被俘者四千余人。被俘者皆被明军所杀,妻小被官府抓捕为奴。至此,唐赛儿起义彻底失败。

剿灭唐赛儿起义的捷报传到北京,永乐帝朱棣大喜,重赏卫青,提拔张旟、马捴为左右参议,对其他立功的将领也程度不同地给予了赏赐。

当永乐皇帝听说唐赛儿依然潜逃不获,十分恼火,一方面严惩地方官员,另一方面下令各地缉拿唐赛儿。后听说唐赛儿出家为尼,为追查唐赛儿下落,朱棣先是下令逮捕京师、山东境内的女尼和女道士,押解回京师审查,结果非常失望。接着,朱棣又下令逮捕全国数万名女尼和女道士,再次查勘匿藏的唐赛儿,但终未发现唐赛儿的任何踪迹。

唐赛儿领导的农民起义不仅有力地打击了明王朝的统治,更震撼了通过农民起义夺得政权的明王朝。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明王朝不得不对农民的压榨和剥削作了一些让步。据明史记载:“是月,赈青、莱饥。”即镇压了唐赛儿起义的当月,官府被迫对青州、莱州的灾民进行赈济。第二年(公元1421年),朱棣“诏罢不便于民及不急诸务;蠲十七年前逋赋,免去年被灾田粮。”这种当月就赈灾青州、莱州,随即罢免徭赋及受灾田粮的举措,与唐赛儿的起义抗争是密不可分的。

自唐赛儿起义以来,她的事迹便成了山东滨州、青州一带群众茶余饭后的话题。有的说唐赛儿在牢狱里被戴上了手铐脚镣,可她轻轻一抖,手铐脚镣便全掉下来了,从此她便升到天上。还有的说唐赛儿跑到大草原成了一个部落的首领。如今,唐赛儿当年起义的卸石棚寨被称为唐三寨,寨顶现有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所立石碑,碑文为“唐三寨由来久矣,自大明永乐十八年,蒲台民林三之妻唐赛儿者创修此寨,而山因以名焉”。直到现在,卸石棚寨仍存留唐赛儿起义时寨墙、舂米石臼等遗物。

现在,唐赛儿的故乡旧址蒲湖主岛上建有“唐赛儿纪念祠”,并在附近的滨州黄河大桥北端建有唐赛儿的戎装塑像。